刘素英
-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笑气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比较研究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研究笑气化状态的诱导过程并比较笑气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患者400例,随机分为笑气组200例和丙泊酚组200例,记录笑气组达到笑气化状态的时间及浓度,2组患者检查前、中、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药物起效时间、胃镜操作时间、镇静效果、恢复时间、留院时间、不良反应。检查结束后医生与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结果笑气组达到笑气化状态的平均时间为(3.16±0.65)min,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3.16±0.71)比(3.16±0.58)min,t=0.006,P〉0.05);达到笑气化状态的平均笑气浓度为(43.68±5.0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45.30±4.99)%比(41.46±4.30)%,t=3.042,P〈0.05]。与检查前比较,丙泊酚组检查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降低(P〈0.05),而笑气组检查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丙泊酚组的起效时间及操作时间比笑气组短(P〈0.05),镇静效果比笑气组更深(P〈0.05),但笑气组的恢复时间、留院时间均比丙泊酚组明显减少(P〈0.05)。检查中丙泊酚组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心率过缓等不良反应,而笑气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干呕等咽部刺激反应。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笑气组的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患者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的比例均低于丙泊酚组(86±3.7比96±2.6,87±2.8比98±1.2,87%比99%,P〈0.05)。结论笑气清醒镇静镇痛及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均是有效的,但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更小更安全。准确识别笑气化状态是笑气清醒镇静镇痛成功实施的关键。重视影响笑气清醒镇静镇痛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9个因素,对于优�
- 徐胜浩岳辉李清峰杨文娟何锋坚邓三花彭芊芊刘素英
- 关键词:胃镜检查二异丙酚清醒镇静
- 双导丝插管技术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价双导丝插管技术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需要治疗性ERCP胆管插管的205例患者进行研究。对使用常规方法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常规组(205例),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28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预切开组(27例)。评价各组胆道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需要ERCP胆管插管患者205例,其中常规胆管插管成功150例,成功率为73.2%(150/205),而常规胆管插管失败的55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28例)以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27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85.7%(24/28),预切开组成功率为85.2%(23/27),最终有8例不能完成ERCP胆管插管,总成功率达96.1%(197/205),术后常规组中插管相关并发症共12例(占8.0%),双导丝组2例(占8.3%)、预切开组2例(占8.7%),三者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常规胆管插管不成功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后两者不增加ERCP的并发症的风险,是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方法。
- 陈培生刘素英邓三花詹梅香孔伟芳何锋坚徐胜浩岳辉
- 关键词:ERCP
- 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可行性。方法:以我院1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由患者自主选择护理方案,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行上述护理干预基础上,同时依据辨证施护原则,配合行饮食干预、情志护理、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措施,观察和对比两组疾病治疗效果、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服务投诉率、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4%,对照组仅为84.3%;观察组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0.5)天和(7.4±1.2)天,显著性短于对照组(4.8±1.2)天和(13.3±2.7)天;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分别为2.8%和6.9%,较对照组12.9%和18.6%均显著降低;上述对比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护理服务投诉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其止泻及住院时间,且护理期间并发症较少,出院后短期复发率较低,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 聂旺平孙伟芳刘素英蒋菊丽彭桂芳
- 关键词: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隧道技术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隧道技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胃镜疑诊为胃异位胰腺并强烈要求内镜切除的患者40例住院接受ESD或STER,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25例,其中位于胃窦20例,胃底体交界3例,胃体2例;胰腺组织成团块状20例,散在分布状5例;25例中21例施行ESD术,4例行STER术,完整切除率88%(22/25),余3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4%),予多枚钛铗止血成功无需另加手术,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SD能完整大块的切除病变组织,不仅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同时起到微创治疗的作用,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内镜隧道剥离切除术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彭浒萍岳辉何锋坚邵兰刘素英王伟飞魏清柱彭芊芊李清峰
- 关键词:异位胰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超声内镜隧道技术
- 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 李清峰岳辉何锋坚刘素英徐胜浩王伟飞彭芊芊陈培生龙沛琪杨文娟
-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腔内超声检查
- 多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食管癌的护理配合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多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SMTD)治疗大面积食管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5例大面积食管癌病人行ESMTD治疗,术前对病人进行病人病情评估准备、心理准备、设备准备,术中进行手术配合观察病变的位置、范围、浸润深度、是否完整切除、并发症,术后进行体位活动护理、密切观察、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及用药护理。[结果]2例转外科手术,其余13例均采用经口内镜多隧道技术剥离切除,病变直径3.0cm^6.0cm(4.2cm±0.9cm);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结论]加强大面积食管癌病人行ESMTD治疗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孔伟芳岳辉杨文娟李立夫刘素英聂旺平
- 关键词:食管癌护理
- 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含视频)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例确诊为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通过内镜建立2~3条黏膜下隧道对其进行剥离治疗,术后送病理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早期食管癌均经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顺利整块切除。平均手术时间(94.7±52.9)min,病变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为86.7%,2例因切缘残留均追加外科手术。1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7例并发术后狭窄,发生率53.8%,均多次予以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余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杨文娟岳辉何锋坚邓三花刘素英彭芊芊李立夫徐胜浩龙沛琪黄必钦
- 关键词:食管肿瘤
-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超声引导下对50例(29例患者1次微波消融,12例患者重复2次微波消融,9例患者重复3次微波消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经皮穿刺脾脏微波消融治疗,对脾微波消融术过程中的术前及术后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0.9)h,平均消融时间为(1.5±0.6)h;术后3 d外周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白细胞计数指标在Child-Pugh分组和消融次数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指标在消融次数分组和脾大程度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 何锋坚李立夫刘素英龙沛琪彭芊芊邓三花陈培生杨文娟岳辉
- 关键词:超声引导微波消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