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宏兵

作品数:10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青藏高原
  • 3篇青藏
  • 3篇北缘
  • 2篇地壳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造山带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莫霍面
  • 2篇接收函数
  • 2篇壳幔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壳速度结构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波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赵俊猛
  • 10篇刘宏兵
  • 8篇裴顺平
  • 6篇徐强
  • 4篇程宏岗
  • 3篇唐伟
  • 3篇高星
  • 3篇王伟
  • 2篇黄英
  • 2篇杨磊
  • 1篇贺日政
  • 1篇张健狮
  • 1篇刘宝锋
  • 1篇苏金蓉
  • 1篇王良书
  • 1篇李秋生
  • 1篇吴庆举
  • 1篇史大年
  • 1篇崔仲雄
  • 1篇张忠杰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部壳幔各向异性研究
1.引言研究地震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的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构和应力应变状态信息,估计深部构造的埋深和延展。在构造稳定区,各向异性被认为是该区最后一...
赵俊猛黄英刘宏兵裴顺平高星程宏岗唐伟徐强王伟杨磊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南部莫霍面结构形态
<正>1.引言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其速度、能量都会出现台阶式跃变。莫霍面的埋藏深度直接影响地壳厚度,莫霍面的起伏形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而莫霍面自身的组成与复杂程度又指示了构造活动...
赵俊猛王伟刘宏兵裴顺平徐强程宏岗唐伟张衡刘启明
文献传递
USArray及其近期科学发现被引量:5
2010年
美国台阵(USArray)是EarthScope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探测北美大陆变形、结构及其演化。USArray主要由平移/滚动台阵和机动台阵两部分构成。滚动台阵由40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以向前滚动的方式扫过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利用来自该台阵的数据,科学家能获得地球内部精细图像,藉此考察地震和火山的过程。作为滚动台阵的补充,机动台阵被用于对关键目标进行详细观测和短期测量。美国台阵计划启动5年来,采集的数据已经提供了足以令科学界考虑重新审视地震物理、火山过程、核幔结构、活动变形构造、大陆结构及其演化、地球动力学和地壳流体等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资料。
李秋生陈凌王良书吴庆举刘宏兵张忠杰赵俊猛史大年贺日政
关键词:莫霍面岩石圈拆沉
青藏高原中部壳幔速度结构研究
<正>1.引言最近,在青藏高原中部进行了樟木-茫崖剖面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观测研究,目的是获得高原中部详细的壳幔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接触关系,印度岩石圈地幔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角度、深度,以及亚洲大陆岩石...
赵俊猛唐伟裴顺平刘宏兵高星程宏岗王伟徐强黄英杨磊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Moho错断被引量:9
2010年
通过分析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Hi-Climb剖面的53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196个远震事件,总共获得了4764个接收函数.利用接收函数包含的Moho的Ps和PpPs的走时信息,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接收函数CCP时深偏移的方法也被用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的横向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Moho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叠置和存在约10km的错断,其构造的几何形态表现为拉萨地体的Moho向北抬升,而羌塘地体的Moho具有向南加深的趋势,推断和新生代以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活动的重新活跃有关;(2)泊松比沿整个剖面的变化为0.237~0.280,表明地壳物质主要为中酸性岩石.获得的所有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现反相关关系,意味着羌塘地体南部地壳的增厚和拉萨地体的中酸性岩石逆冲插入羌塘地体有关;(3)地幔过渡带的厚度沿剖面维持在255km左右,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构造活动局限在410km深度范围内.
徐强赵俊猛崔仲雄裴顺平刘宏兵
关键词:接收函数上地幔间断面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被引量:33
2014年
利用ASCENT计划于2007年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1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约一年的观测资料获得了2547个接收函数.使用H-?域的搜索算法,得到了14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对于数据质量较差的3个台站,通过Moho的Ps转换波的到时估算出地壳厚度值.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复杂,Moho深度变化范围为40~60 km.海原断裂附近Moho模糊,而且较两侧明显地加深.秦祁地块由西向东Moho逐渐变浅,105°E以东,Moho平均深度约为45 km,以西则在50 km以上.结合面波研究结果推测,在105°E附近可能存在一个秦岭与祁连分界线.以Crust 2.0作为初始模型,把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值作为约束,用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15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与研究区人工源地震测深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反演结果可靠.综合分析认为:在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带和西秦岭北段均存在中下地壳低速层,推测它们可能与附近断裂和深部物质运移有关.从青藏高原内部到边缘,中下地壳速度逐渐升高.再结合研究区地壳的速度(尤其是低速层)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壳物质成分相关的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等综合分析,认为地壳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地带可能不存在,地壳可能是通过在挤压方向上的缩短而加厚.
刘启民赵俊猛卢芳刘宏兵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地壳速度结构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深部结构被引量:15
2008年
拜城-大柴旦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穿过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利用该剖面上的拜城、库车、轮台和库尔勒4个爆炸点的地震资料,通过二维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与理论地震图计算,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地壳分层具有统一性,但界面深度、地壳厚度以及速度分布沿剖面变化明显,其中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地壳与下地壳.在库车坳陷的拜城以及塔北隆起的轮台爆炸点附近莫霍面抬升,使地壳分别减薄为42和47km.地壳最厚处是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转换部位,地壳厚度达52km.此处的上、下地壳内分别发育壳内速度异常体,其中上地壳表现为高速异常,下地壳发育低速异常体,它们几乎分布在同一垂线上,相应位置的盖层较厚.根据地壳的速度结构与构造,可将剖面划分为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和两者之间的过渡带3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速度变化特点、基底结构形式和深浅部构造关系.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东西向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俯冲消减的速度和强度的不同,引起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分段.
赵俊猛程宏岗裴顺平刘宏兵张健狮刘宝锋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北缘地球动力学天山造山带
日本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被引量:3
2008年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本群岛上地壳的品质因子Q0值(1Hz时的Q值).计算中共利用了日本Hi-net台网971个台站记录到的5559个地震事件,超过60000条Sg波最大振幅-频率数据,并且满足震中距小于2°、震源深度小于10km.计算结果表明,低Q0值区域主要存在于日本群岛的中央火山带,与日本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分布非常一致;同时,位于从神户到京都东北地区、以及四国岛东部等地的非火山区,断层密集,对应的Q0值也很低;另外,西太平洋俯冲海沟与日本群岛东海岸之间的区域也是低Q0值区,这说明高温、岩石强烈破碎、深厚的沉积物是造成地震波强烈衰减的主要原因.高Q0值主要分布在中央火山带前缘与日本东海岸之间.
裴顺平苏金蓉高星赵俊猛刘宏兵
关键词:地震波衰减S波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Hi-CLIMB剖面的岩石圈结构
<正>青藏高原生长的方式与过程一直是中外科学家重点关注和富有争议的前沿科学问题。自Argand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岩石圈俯冲、均匀增厚、垂向叠置、拆沉,东向构造逃逸以及中下地壳流等机制相继被提出来解释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演化过...
徐强赵俊猛裴顺平刘宏兵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横跨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沿剖面进行了10次各2吨级TNT炸药的人工地震探测工作.本文利用沿剖面的Pg震相,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基底顶界面埋深及盖层的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基底结构形态与速度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及盖层速度分布相对平稳,表现出整体变形特征,但在库车与轮台之间,盆地的基底埋深及速度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深度差约2 km,速度差高达0.5 km/s.这种明显的、系统的速度差异,加之其它地质学与深部地球物理学证据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可能由构造特点不同的东西两个部分构成;阿尔金造山带的基底埋深与盖层速度分布变化较大,与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形相联系;在阿尔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接触部位基底及盖层介质均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深部高密度物质沿断裂向地壳内部迁移有关;柴达木盆地的基底与盖层呈"U"形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内部变形特征.
赵俊猛徐强段永红裴顺平刘宏兵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基底结构有限差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