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强

作品数:14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4篇地幔
  • 4篇青藏
  • 4篇壳幔
  • 3篇造山带
  • 2篇地壳
  • 2篇地幔结构
  • 2篇山带
  • 2篇上地幔
  • 2篇天山造山带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接收函数
  • 2篇壳幔结构
  • 2篇基底
  • 2篇基底结构
  • 2篇函数
  • 2篇函数研究
  • 2篇阿尔金造山带
  • 1篇地壳上地幔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

  • 14篇徐强
  • 13篇赵俊猛
  • 7篇裴顺平
  • 6篇刘宏兵
  • 4篇唐伟
  • 4篇程宏岗
  • 4篇张衡
  • 3篇王伟
  • 2篇刘红兵
  • 2篇黄英
  • 2篇嘉世旭
  • 2篇杨磊
  • 2篇崔仲雄
  • 2篇高星
  • 1篇张先康
  • 1篇邵学钟
  • 1篇马宗晋
  • 1篇张培震
  • 1篇孙继敏
  • 1篇杨小平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米林Ms6.9级地震余震定位和地壳浅层速度结构被引量:3
2020年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s6.9级地震.为监测余震活动,震后围绕震中架设了28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了180 d观测数据.利用hypoDD双差地震定位法和LOTOS-12算法对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以主震为中心NW-SE向展布长约50 km、宽约30 km,根据余震分布推测存在3条与西兴拉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倾角自西北端向东南端逐渐变陡的活动断裂.结合LOTOS-12算法同时获得地壳浅层约20 km深度以上的P波和S波速度扰动分布结果.主震处于波速高低异常转换带,余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波P波和S波速度负异常区,反映震源区地层破碎、断裂分布集中的特点.整体上,以南迦巴瓦峰为界, P波和S波大致呈北部高速异常,南部低速异常特点.该现象可能与北侧拉萨地体相对完整且岩性古老刚冷,而南侧及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破碎且岩石生成年代较新岩性软热有关.此外,紧邻南迦巴瓦峰西北侧区域的体波高速异常现象可能与该区域石榴子石矿物富集有关.
叶进赵俊猛刘红兵张衡徐强陈树泽
关键词:地震定位发震构造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Hi-CLIMB剖面的岩石圈结构
<正>青藏高原生长的方式与过程一直是中外科学家重点关注和富有争议的前沿科学问题。自Argand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岩石圈俯冲、均匀增厚、垂向叠置、拆沉,东向构造逃逸以及中下地壳流等机制相继被提出来解释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演化过...
徐强赵俊猛裴顺平刘宏兵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横跨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沿剖面进行了10次各2吨级TNT炸药的人工地震探测工作.本文利用沿剖面的Pg震相,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基底顶界面埋深及盖层的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基底结构形态与速度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及盖层速度分布相对平稳,表现出整体变形特征,但在库车与轮台之间,盆地的基底埋深及速度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深度差约2 km,速度差高达0.5 km/s.这种明显的、系统的速度差异,加之其它地质学与深部地球物理学证据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可能由构造特点不同的东西两个部分构成;阿尔金造山带的基底埋深与盖层速度分布变化较大,与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形相联系;在阿尔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接触部位基底及盖层介质均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深部高密度物质沿断裂向地壳内部迁移有关;柴达木盆地的基底与盖层呈"U"形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内部变形特征.
赵俊猛徐强段永红裴顺平刘宏兵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基底结构有限差分
青藏高原中南部莫霍面结构形态
<正>1.引言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其速度、能量都会出现台阶式跃变。莫霍面的埋藏深度直接影响地壳厚度,莫霍面的起伏形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而莫霍面自身的组成与复杂程度又指示了构造活动...
赵俊猛王伟刘宏兵裴顺平徐强程宏岗唐伟张衡刘启明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北部基底结构与属性问题探讨被引量:37
2008年
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结构与属性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横跨准噶尔盆地北部,走向近东西的克拉玛依—喀姆斯特地震剖面提供了该盆地北部详细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别是基底顶界面的速度.沿剖面发现了数条走向近南北的"H"型超壳断裂,它们没有明显的断差,断裂处反射系数明显降低,介质的Q值减小,推测具"开裂"性质;利用盆地内1:20万重磁数据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获得了沿剖面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根据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介质的速度-密度-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盆地北部基底岩性分布.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北部的基底多处为基性和超基性物质,推测为深部(上地幔)物质沿超壳断裂进入地壳内部并对地壳物质进行改造的结果.这一推断得到盆地内部高磁性、高重力异常的支持,也与盆地具有较高的地壳平均速度相一致.综合其他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给出了综合地质解释剖面,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基底结构与属性的动力学模型.
赵俊猛黄英马宗晋邵学钟程宏岗王伟徐强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动力学模型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
赵俊猛张培震张培震张先康Rainer KINDRobert van der HILST甘卫军甘卫军孙继敏邓涛刘红兵裴顺平张衡徐强张衡嘉世旭颜茂都杨小平邓攻卢占武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帕米尔高原壳幔结构地球系统科学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中西部壳幔结构
青藏高原的隆升源于~50Ma以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碰撞后印度板块的持续北进所引起的板内汇聚作用。然而,印度.欧亚板块的汇聚模式,特别是印度板块俯冲的模式以及北部边界仍存在很大争议。地震观测数据的日益积累以及地震...
徐强
关键词: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地幔结构青藏高原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被引量:9
2006年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赵俊猛卢芳嘉世旭徐强唐伟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走滑断裂伽师强震群
青藏高原中部壳幔各向异性研究
1.引言研究地震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的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构和应力应变状态信息,估计深部构造的埋深和延展。在构造稳定区,各向异性被认为是该区最后一...
赵俊猛黄英刘宏兵裴顺平高星程宏岗唐伟徐强王伟杨磊
文献传递
西藏东部地区层析成像及东南部裂谷成因讨论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西藏东部南迦巴瓦地区的51个临时地震台站所记录的169个远震事件,从中提取出4767条P波射线,通过反演计算得到了西藏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水平剖面显示,在西藏东南部裂谷附近从近地表到250km的深度范围均表现为低速异常;从纵剖面结果看,这个低速异常非垂直地向下延伸到约400km深度.综合分析认为,此低速异常可能意味着地幔高温物质上涌,从而为该区裂谷成因的探讨提供了地震学的证据;在此低速异常的东侧出现明显的高速异常,深度从40km延伸到200km,该高速异常可能是大陆闭合遗留的产物,并非俯冲的印度板块;在250~400km的深度范围内,嘉黎断裂以北为低速异常区,以南为高速异常区.该高速异常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界,并在此发生了拆沉.同时表明,在西藏东部印度板块的俯冲未超过嘉黎断裂.
张衡赵俊猛徐强
关键词:层析成像地幔上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