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建军

作品数:15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小板
  • 7篇血小板减少
  • 7篇血小板减少性...
  • 7篇紫癜
  • 6篇特发性
  • 6篇特发性血小板...
  • 6篇特发性血小板...
  • 6篇细胞
  • 5篇血小板特异性
  • 5篇特异
  • 5篇特异性
  • 5篇抗体
  • 4篇血小板生成
  • 4篇血小板生成素
  • 4篇血小板特异性...
  • 4篇特异性抗体
  • 3篇亚群
  • 3篇细胞亚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机构

  • 14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15篇冯建军
  • 14篇杨林花
  • 12篇陈剑芳
  • 9篇刘秀娥
  • 7篇来晓炜
  • 5篇常丽贤
  • 4篇刘俊庆
  • 4篇鹿育晋
  • 4篇侯丽虹
  • 3篇马艳萍
  • 3篇马梁明
  • 2篇申秀敏
  • 1篇董春霞
  • 1篇叶芳
  • 1篇任娟
  • 1篇李国霞
  • 1篇康建民
  • 1篇张建华
  • 1篇乔振华
  • 1篇张媛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4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剑芳杨林花董春霞冯建军刘秀娥鹿育晋常丽贤刘俊庆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生成素及网织血小板的检测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及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TPO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RP百分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采用常规细胞染色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ITP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65±18.34)×10^9/L和(222.60±45.32)×10^0/L,RP百分率分别为(28.11±14.08)%和(8.19±2.46)%,巨核细胞数分别为(132.58±73.95)个/4cm2和(20.10±7.64)个/4m2,2组间血小板计数、RP百分率、巨核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浓度分别为(76.65±32.50)ng/L和(75.36±26.32)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浓度和RP百分率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同时ITP患者TPO浓度的检测对于针对性应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TPO模拟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刘秀娥马艳萍马梁明侯丽虹康建民乔振华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素网织血小板
免疫相关指标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正>目的:(1)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Ⅲa...
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常丽贤刘俊庆
文献传递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研究
2010年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据报道,60%以上的DVT患者存在遗传性危险因素,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组织因子(TF)在启动内、外源凝血途径中均起到核心作用,并且参与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我们研究了TF基因多态性和血浆TF抗原及活性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来晓炜杨林花刘秀娥侯丽虹冯建军陈剑芳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基因多态性血浆水平多基因疾病
ITP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的意义探讨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相关因素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2例ITP和24例正常对照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ITP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GPⅡb/Ⅲa及GPIb/Ⅸ抗体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ITP这一病理过程,对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冯建军杨林花陈剑芳来晓炜马艳萍马梁明侯丽虹申秀敏
关键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结合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对其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反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49例MDS患者中有22例(44.9%)检出异常克隆。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数目异常以-7,+8最常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1和RAEB2)较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MDS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任娟杨林花李国霞叶芳冯建军陈秀花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核型预后评估
组织因子启动子-1208 I/D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因子启动子-1208I/D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测序,对96例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14例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和59例健康人进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基因启动子序列-120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基因变异为18bp碱基的插入,存在D/D、I/D、I/I三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分别为D/D型67.8%,I/D型25.4%,I/I型6.8%,DVT组分别为D/D62.5%,I/D29.8%,I/I8.3%,PE组分别为D/D57.1%,I/D35.7%,I/I7.1%;D等位基因频率和I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80.5%、19.5%,DVT组分别为77.1%、22.9%,PE组分别为75.0%、25.0%。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F启动子-1208I/D基因多态性与VTE的发病没有显著相关性,该基因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VTE的易感基因。TF基因多态性有待深入研究。
来晓炜杨林花刘秀娥张媛冯建军陈剑芳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静脉血栓栓塞
R—CHOP方案对低中度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综合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化疗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对低中度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国际Cochranc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搜集世界范围内关于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患者接受R—CHOP方案化疗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疗效比较的随机试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索到7个试验包括1569例患者,异质性检验提示不存在异质性(x=5.31,P=0.50),其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R—CHOP方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单纯CHOP化疗组(OR=2.22,95%C11.72~2.85,P〈0.00001);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R-CHOP方案化疗对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无显著区别,应推荐作为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治疗的首选方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冯建军杨林花陈剑芳马艳萍马梁明来晓炜
关键词:非霍奇金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META分析
过量服用甲氨蝶呤致严重骨髓抑制一例
2008年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副作用如黏膜炎、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我科收住1例因MTX过量服用发生严重全血细胞减少,报告如下。
来晓炜杨林花侯丽虹冯建军张建华
关键词:甲氨蝶呤过量服用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黏膜炎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意义
<正>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刘秀娥鹿育晋常丽贤刘俊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