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光明

作品数:42 被引量:35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叠前
  • 7篇勘探
  • 7篇反演
  • 6篇地震
  • 5篇地震勘探
  • 5篇叠前深度
  • 5篇叠前深度偏移
  • 5篇静校正
  • 5篇分辨率
  • 4篇地球物理
  • 4篇地震数据
  • 4篇叠前偏移
  • 4篇信噪比
  • 3篇低信噪比
  • 3篇地震数据处理
  • 3篇地震资料
  • 3篇盐岩
  • 3篇油气
  • 3篇射线追踪
  • 3篇四川盆地

机构

  • 2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川庆钻探工程...
  • 6篇中国石油
  • 3篇四川石油管理...
  • 3篇中国石油集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四川...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宜宾职业技术...

作者

  • 42篇何光明
  • 10篇李亚林
  • 10篇贺振华
  • 7篇王翠华
  • 7篇邹文
  • 6篇高如曾
  • 6篇陈爱萍
  • 5篇张华
  • 4篇黄德济
  • 3篇李德珍
  • 3篇罗红明
  • 3篇梁波
  • 3篇曹中林
  • 3篇蔡涵鹏
  • 3篇吴战培
  • 2篇曾旖
  • 2篇符志国
  • 2篇王家映
  • 2篇师学明
  • 2篇朱培民

传媒

  • 7篇石油地球物理...
  • 5篇石油物探
  • 4篇物探化探计算...
  • 3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Applie...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钻采工艺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1992年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3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量子遗传算法在大地电磁反演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9年
量子遗传算法(QGA)以量子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量子位编码代替经典遗传算法的二进制位编码,利用量子旋转门定向更新种群来代替传统方法中种群的选择、交叉和变异过程,使得算法具有一定的内在并行运算能力和量子的隧道效应,从而加快了搜索速度,改善了收敛速度,并具有更强的全局寻优能力.本文针对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非线性、多极值特点提出一套实现方案,通过理论模型和实测数据试验对比研究,表明量子遗传方法在大地电磁反演中的寻优质量和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遗传算法.
罗红明王家映朱培民师学明何光明陈爱萍魏明
关键词:量子遗传算法大地电磁反演全局寻优遗传算法
基于复数域混合SVD滤波方法及在随机噪声压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中,压制随机噪声是其中的关键处理环节.传统的频率空间域预测滤波方法,容易使得去噪后高频段的有效信号严重畸变,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分辨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数域混合SVD滤波法压制三维地震数据中随机干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时空域对地震数据作傅里叶变换,再依据Eigenimage滤波法与Cadzow滤波法建立混合Hankel矩阵,然后对其运行奇异值分解,最后通过秩约化的方法来压制随机干扰.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去除随机噪声,保护有效波,明显地改善了叠后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曹中林曹中林何光明陈浩凡曾旖何光明陈丹
关键词:随机噪声复数域HANKEL矩阵
初至波地震层析技术及其在四川复杂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2
2006年
近地表速度场的重建是获得准确静校正量的关键。根据实际地震数据的初至波时间建立初始速度模型;采用改进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进行正演;利用改进的约束带阻尼联合迭代重建技术(CDSIRT)求解大型、稀疏的方程组来反演近地表的速度场。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稳定、快速、准确地重建复杂地区的近地表速度场,建立准确的近地表速度场,从而可计算准确的静校正量,保证复杂地区的构造成像。
陈爱萍梁波邹文何光明李亚林李志荣
关键词:初至波最短路径射线追踪
基于分维和相关性的自动初至拾取技术及应用被引量:14
2009年
初至拾取是近地表反演的基础数据,采集的原始数据呈指数增长,尤其对于复杂山地采集的低信噪比单炮地震记录,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精度的自动初至拾取技术来完成巨大的工作量。这里采用了空变炮内和炮间的初至拾取时窗,实现了基于分维和相关性相结合的初至自动拾取技术。首先根据分形维的变化特征来判别地震波的初至走时;然后再根据拾取的是波峰、波谷,或过零点进行细微的调整,而对于山地采集的低信噪比单炮资料,还不能调整为最优;最后,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性技术应用于局部的初至最优化。实际资料的初至拾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初至拾取的精度。使用拾取的初至时间进行层析反演,并计算层析静校正量,可用于后续的处理。
陈爱萍邹文何光明李亚林杜洪李志荣
关键词:分形维低信噪比
基于初至残差的最小二乘法高频静校正技术及应用
2016年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是利用初至时间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解决复杂山地地区的低频静校正问题,由于受偏移距范围、迭代次数和反演精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反演模型求解的静校正量残留高频静校正量,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针对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了基于初至残差的最小二乘法高频静校正技术。假设初至残差就是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采用矩阵迭代法求解即可获得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原理可行、计算稳定快速,可以在折射法或层析法静校正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陈爱萍邹文何光明李亚林曹中林张华张亨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微地震监测定位精度分析被引量:35
2013年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地下裂缝的分布特征,错误或精度不高的定位结果,必将导致对裂缝趋势的误判.文章结合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初至拾取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初至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结合地层岩石物理特性、射孔资料对速度模型的校正、速度各向异性、地层倾角、多段压裂等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精细速度模型及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结合定位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探讨反演方法及方位角对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理论及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初至误差、速度模型精度及定位方法对定位精度有着紧密关系,并将其归类为可控误差及系统误差,通过区别对待可控误差和系统误差,可最终为高精度微地震监测定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指导.
尹陈刘鸿李亚林巫芙蓉何光明陈春华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初至射孔方位角
一种层段非弹性吸收因子估算方法被引量:1
2015年
常规谱比法求取吸收因子时因振幅谱对数化导致估算的吸收因子精度较低。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层段非弹性吸收因子估算方法。该方法以高精度时—频分析方法和快速模拟退火优化方法为基础,建立新的估算吸收衰减目标函数,以反演方式估算层段非弹性吸收因子。数值模拟分析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层段非弹性吸收衰减因子,估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高吸收衰减区的横向展布,有助于储层含气性的检测。
蔡涵鹏贺振华王梦李亚林何光明邹文
关键词:含气性检测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3
2006年
为解决近地表速度异常和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已出现了多种静校正方法,这常常使资料处理人员无所适从。这里从众多的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在生产中用得较多的方法(折射静校正、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非线性层析静校正),从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针对不同目标选择适当静校正方法的建议,以帮助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静校正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资料处理任务,提高处理质量。
何光明贺振华黄德济王翠华
关键词:射线追踪非线性层析静校正
分形理论在裂缝预测中的尝试被引量:51
1993年
本文试图利用适合处理复杂现象的分形理论来解决地震解释中的油气预测和裂缝发育带预测这两个问题。文中首先介绍了计算分维的两种方法。实例表明,这两种算法对地震道的油气预测是有效的.然后,用分形插值的办法对地质剖面的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最后给出了根据上述方法编制的交互式裂缝预测系统IFFS及其对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
何光明高如曾
关键词:裂缝地震勘探
构造倾角约束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及应用
偏移倾角控制着实际偏移成像时的偏移孔径,偏移倾角过大计算耗时,偏移倾角过小,无法实现陡倾角地层的成像,高陡复杂构造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过程中,为了保证高陡倾角的成像,在选取偏移孔径参数时,往往采用大孔径,导致偏移噪声的问题,...
张恩嘉张晓斌何光明房平超王晓阳
关键词:偏移孔径叠前深度偏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