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汉春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蛋白
  • 5篇帕金森
  • 5篇帕金森病
  • 4篇蛋白质
  • 4篇蛋白质组
  • 4篇蛋白质组学
  • 4篇黑质
  • 4篇白质
  • 3篇鱼藤
  • 3篇鱼藤酮
  • 3篇小鼠
  • 3篇小鼠黑质
  • 2篇蛋白质组学研...
  • 2篇溶栓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梗死
  • 1篇电泳
  • 1篇电泳技术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贵阳医学院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兴义市...

作者

  • 9篇龙汉春
  • 7篇彭国光
  • 6篇万金城
  • 5篇周长青
  • 4篇陈莹
  • 2篇张玉平
  • 2篇徐珊
  • 2篇陈映
  • 1篇赵臣勇
  • 1篇陈莹
  • 1篇陈莹
  • 1篇马英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鱼藤酮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黑质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鱼藤酮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脑黑质蛋白质在表达位置、表达数量和修饰后之间的差异,探寻疾病相关的特有蛋白质(群),比较分析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发现与疾病...
龙汉春
关键词:帕金森病鱼藤酮黑质蛋白质组学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0年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目前治疗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产生运动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运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其受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左旋多巴剂量及治疗时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年龄为保护性因素,不同药物的使用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徐珊龙汉春彭国光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影响因素
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记录患者溶栓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17例发生出血,占17.0%,其中HI型10例(10.0%),PH型7例(7.0%);17例出血患者中12例(70.6%)服用抗血小板药物。83例未出血患者中仅5例(6.0%)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入院收缩压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既往心房颤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入院收缩压高是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既往心房颤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入院收缩压高可以增加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
龙汉春彭国光陈映陈莹周长青万金城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脑梗死溶栓出血转化
GLP-1蛋白可能是帕金森病诊治密切相关的靶点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不同剂量的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在对其模型大脑纹状体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PD的本质,有助于全面探讨其病理机制,发现药物治疗靶点。方法构建鱼藤酮诱导的慢性PD小鼠模型,行为学及免疫组化证明模型成功,同时应用不同剂量左旋多巴腹腔内注射,提取小鼠脑纹状体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蛋白,用质谱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结果 GLP-1蛋白(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鱼藤酮PD模型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经左旋多巴治疗症状好转,GLP-1蛋白在PD小鼠纹状体中蛋白表达左旋多巴治疗剂量上调(P<0.05),中毒剂量仍然下调(P<0.05),GLP-1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新鉴定出一个蛋白:GLP-1蛋白为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热点,GLP-1蛋白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与帕金森病诊治密切相关。
龙汉春龙汉春徐珊万金城彭国光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帕金森病蛋白质组学
小鼠黑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优化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优化小鼠黑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比较了不同样品预处理方法、不同胶条和不同上样量对凝胶电泳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样品预处理方法均可顺利升至最高等电聚焦(IEF)电压(10000V)。与Clean-upkit法相比,TAC/丙酮沉淀法预处理后蛋白得率较低,同时丢失了样品中的部分中、小分子蛋白质。pH3-10L胶条中蛋白点主要分布在中间区域;pH3-10NL胶条对中间区域的蛋白点的分离有所改善;pH4-7胶条中蛋白点分布均匀,横条纹较少。80μg上样量的图谱背景干净,但点数最少(411);180μg上样量的图谱蛋白点较多(883),且圆润、清晰,背景干净,分辨率高;300μg上样量的图谱蛋白点虽然最多(904),但背景较深,部分蛋白点融合,横条纹也较多。研究表明,对于小鼠黑质蛋白质,使用Clean-upkit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取pH4-7的胶条,采用180μg的上样量能获得背景干净、分辨率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周长青龙汉春陈莹万金城马英彭国光
关键词:黑质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
鱼藤酮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黑质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进一步在蛋白质水平上阐明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并寻找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特异性蛋白(DSPs),探讨了鱼藤酮诱导的慢性PD小鼠模型脑黑质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方法:采用鱼藤酮制备慢性PD小鼠模型,观察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PD模型小鼠黑质区α-突触核蛋白(α-SYN)出现证明模型的成功后行双向电泳实验.Pdques t8.0图形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表达差异信息,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α-突触核蛋白,经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共有18个蛋白点发生了变化:选其中2个有明显改变的蛋白.结论:新鉴定出1个蛋白,另1个与本课题组前阶段研究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模型得出相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的显著改变可能与P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PD的DSPs.
龙汉春张玉平万金城陈莹周长青彭国光
关键词:鱼藤酮帕金森病蛋白质组学黑质
鱼藤酮对慢性帕金森病小鼠中脑黑质致密部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鱼藤酮暴露对C57BL小鼠行为学和中脑黑质区病理学的改变,并观察鱼藤酮对中脑黑质区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鱼藤酮组(n=14)和对照组(n=10)。鱼藤酮组给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1mg/kg,1次/d,连续注射40d;对照组经相同方式给予相同体积的DMSO和生理盐水混合液。采用自由活动实验和游泳实验评价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和α-syn的表达,RT-PCR检测α-syn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观察发现,鱼藤酮组自由活动实验和游泳实验显示,末次给药后3d鱼藤酮组和对照组小鼠穿梭距离分别为165.4±5.5、257.6±4.6格,下肢站立次数分别为20.3±3.3、34.9±3.5次;游泳实验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1.8±0.4、2.8±0.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鱼藤酮组TH阳性细胞计数(18.5±4.0个)比对照组(24.2±2.4个)明显减少(P<0.05)。鱼藤酮组中脑黑质部存在α-syn阳性包涵体,且α-syn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值(2160.00±86.20)较对照组(1698.00±78.22)明显增加(P<0.01)。结论慢性鱼藤酮中毒能诱导C57BL小鼠发生PD样的行为学和病理学改变,导致中脑黑质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促使α-syn表达增高并聚集。
万金城张玉平龙汉春赵臣勇周长青彭国光
关键词:帕金森病黑质鱼藤酮突触核蛋白
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原理。方法收集本院近年来经 CT 和 MRI 检查确诊的7例小儿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例予高压氧治疗,为高压氧治疗组,3例未予高压氧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4例经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斜坡区血肿吸收时间明显缩短,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较快,GCS 评分均达到15分,治愈出院。结论高压氧对小儿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疗效显著,可以推荐。
江书龙汉春
关键词:高压氧
心房颤动对不同治疗时机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不同治疗时机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100例确诊为发病时间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根据发病时间分析≤3 h组与3-6 h组,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44例(44.0%)患者发病≤3h,其中心房颤动患者15例,非心房颤动患者29例;56例(56.0%)患者发病3-6 h,其中心房颤动患者20例,非心房颤动患者36例。房颤对不同溶栓时机相同时间段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P〉0.05)。3-6 h组房颤组患者溶栓后24 h内发生PH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发现,房颤对不同溶栓时机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心房颤动对不同溶栓时机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无影响,但增加了时间窗为3-6 h的脑梗死患者PH出血的风险。
龙汉春彭国光陈映陈莹周长青万金城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心房颤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