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洪俊

作品数:9 被引量:193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稻田
  • 4篇冬种
  • 4篇水稻
  • 4篇绿肥
  • 3篇氮素
  • 3篇早稻
  • 3篇施氮
  • 2篇氮水平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氮素吸收利用
  • 2篇有机碳
  • 2篇施氮水平
  • 2篇碳库
  • 2篇碳库管理指数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活性
  • 2篇土壤活性有机...
  • 2篇轮作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复种

机构

  • 9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杨滨娟
  • 9篇黄国勤
  • 9篇陈洪俊
  • 4篇兰延
  • 3篇王淑彬
  • 2篇刘康
  • 2篇张立进
  • 1篇王晓维
  • 1篇孙松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10
2017年
构建可持续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在长期水旱轮作的基础上,通过连续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能值分析理论评价水旱轮作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稻田水旱轮作4种模式的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大小均表现为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玉米‖大豆=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紫云英-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的系统可持续能值指数最高,为0.0315,而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最低,为0.0148。各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1以下,表明4种种植系统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量较大,造成了环境负载率较高,导致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其中"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杨滨娟孙松陈洪俊黄国勤
关键词:复种轮作能值分析可持续性双季稻田
冬种绿肥对早稻产量及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类种植下水稻生长动态及稻田杂草群落效应,进一步优化稻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冬季作物种植与开发。【方法】从2011年冬开始,在南方双季稻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采用田间试验,分别选取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冬季绿肥种类,比较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对后作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特性、稻田杂草群落的差异变化。【结果】紫云英前茬处理的早稻(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4.46%、10.99%、11.83%和7.23%,相应地其产量也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处理高6.61%、3.29%及0.78%。其中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也均以MV-R-R处理最高。水稻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除抽穗期至成熟期MV-R-R低于RG-R-R处理外,在播种至分蘖盛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均是MV-R-R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1.38%—17.72%、4.50%—28.00%、1.85%—35.25%。水稻播种期至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期两个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是物质快速积累的阶段,各处理这2个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成熟期干物重的70.43%、60.50%、69.87%、69.08%;而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均最低。干物质在茎鞘、叶片和穗分配情况,茎鞘的分配比例在孕穗期最大,并随着生育进程不断降低,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各处理从58.30%—64.20%降低至27.95%—30.47%;叶片的分配比例也以孕穗期最大,并从该期的35.80%—41.70%降低至成熟期的13.07%—14.62%。另外,据调查,稻田杂草有7科11种,其中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鸭舌草(Mon
陈洪俊黄国勤杨滨娟王晓维
关键词:水稻杂草群落
稻田绿肥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碳库被引量:68
2014年
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稻田绿肥轮作模式,筛选与优化绿色高效的稻田多熟种植系统,有利于南方双季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绿肥轮作模式(A冬闲-稻-稻→冬闲-稻-稻(对照)、B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C油菜/花生-稻→马铃薯/玉米+大豆-稻、D马铃薯/玉米+大豆-稻→蔬菜/花生+玉米-稻、E蔬菜/花生+玉米-稻→紫云英-稻-稻)对土壤养分中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及总有机碳库、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增加幅度分别为8.73%-15.59%、11.79%-19.64%和5.80%-37.19%。绿肥轮作处理B、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P〈0.05)增加,分别增加了15.59%、11.19%。与对照相比,绿肥轮作B、C、D、E均可以显著(P〈0.05)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提高幅度分别为29.03%、19.96%、16.67%和21.75%。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绿肥轮作系统中处理B的土壤碳库指数显著(P〈0.05)增加了15.70%。相比冬闲对照处理,绿肥轮作处理B、C、D、E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2.07、21.32、17.91和23.74,其中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种植模式达到最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有效磷、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均与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此外,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可见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绿肥轮作尤其是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能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建立农田可持续的土壤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
兰延黄国勤杨滨娟陈洪俊王淑彬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利于水稻氮素吸收的绿肥翻压量和施氮水平研究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固定碳素、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效果,能为后茬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为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紫云英–双季稻"耕作制度轮作土壤上,进行田间4×4双因素裂区试验。每小区收获的紫云英全部翻压为100%翻压,设不翻压、翻压30%、60%、100%4个水平;每个翻压水平处理下,设置不施氮肥、施常规氮量(N 150 kg/hm^2)的30%、60%和100%,共16个处理。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水稻植株样品,调查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水稻群体干物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抽穗期以M_(30%)+N0处理最高,M_(60%)+N_(60%)处理次之,对照(M0+N0)最低,此阶段是水稻群体物质积累量全生育期中差异最大的时期,最高的M_(30%)+N_0处理较对照和其他处理平均高79.02%和45.04%,此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为23.19%~44.23%。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积累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在成熟期M_(60%)+N_(60%)处理群体总干物质重为13.14 t/hm^2,较对照高53.15%。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含氮量和吸氮量处理间不同。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0.71%、14.84%和15.44%;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也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氮肥与冬种绿肥有显著协同效应。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分蘖期前、孕穗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均是紫云英翻压60%+施氮60%处理的吸收量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9.89%、79.46%和121.1%;而分蘖至孕穗期是M100%+N100%处理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
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兰延
关键词:施氮水平水稻
施氮和冬种绿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50
2014年
为探讨冬季绿肥改良土壤的生态效应及确定合适比例的氮肥与绿肥翻压量,在"冬季绿肥-双季稻"复种型农作制度基础上,设置4×4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和施氮水平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绿肥能够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与对照相比,单施绿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2.2%、26.7%,但单施氮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0.6%-3.4%。与不施肥相比,单施绿肥和绿肥氮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分别平均增加了24.55和15.17,而单施氮肥处理减少了2.59。单施绿肥、绿肥氮肥配施和单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平均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高54.0%、95.2%和14.3%。活性有机碳含量与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水稻产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明显大于总有机碳.可见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杨滨娟黄国勤兰延陈洪俊王淑彬
关键词:施氮碳库管理指数水稻
冬种绿肥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为了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在"紫云英-双季稻"复种型农作制度基础上,设置4x4双因素(紫云英翻压量和施氮水平)试验,研究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和施氮水平下水...
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兰延
关键词:水稻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15年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l)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集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集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张立进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刘康
关键词:氮素吸收利用稻田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被引量:21
2016年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蔬菜?甘蔗||大豆,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晚稻价格比折算后,两年间各种植模式中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最高,其次是绿肥?早稻?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的作物产量最低。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2012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依次为: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绿肥?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说明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改稻为经",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经过稻田复种轮作后,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绿肥?早稻?晚稻>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冬闲?早稻?晚稻,表明稻田冬种紫云英模式的绿肥?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两年的综合效益结果来看,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来说,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复种轮作循环模式。
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王淑彬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稻田复种轮作生态经济效益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6%。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张立进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刘康
关键词:氮素吸收利用稻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