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如冰

作品数:34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文学
  • 5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2篇写作
  • 9篇写作计划
  • 8篇文学
  • 6篇女性
  • 5篇聂华苓
  • 4篇作家
  • 4篇小说
  • 3篇中国作家
  • 3篇女性主义
  • 3篇汉语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人性
  • 2篇人性探索
  • 2篇身份
  • 2篇身体
  • 2篇审美
  • 2篇漂泊
  • 2篇汪曾祺

机构

  • 29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

  • 30篇邓如冰
  • 1篇刘宪平
  • 1篇金仁顺
  • 1篇格非
  • 1篇徐则臣
  • 1篇吴欣蔚
  • 1篇毕飞宇

传媒

  • 4篇西湖
  • 3篇妇女研究论丛
  • 3篇东莞理工学院...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文艺争鸣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德育
  • 1篇国际商务(对...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6
  • 7篇200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地少年的人性探索——读任冰先生的长篇小说《少年梦》
2004年
一个瑶族少年,生活在那不为人知的崇山峻岭的深处,那段动荡的历史会在他身上留下怎样的痕迹呢?那段历史,曾经被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歌颂过,被伤痕文学控诉过,被反思小说鞭挞过,还被新历史小说嘲讽过。
邓如冰王富仁
关键词:人性长篇小说儿童文学
好的作品一定能“走出去”——关于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的对话
2013年
一邓如冰:刘主任,您好!和中国作家合作最多的国外机构,可能要数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了。从1979年开始,除了中间停过几年外,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两个中国作家前去"国际写作计划"交流。请问,中国作协和"国际写作计划"有正式的合作关系吗?刘宪平:他们有几年是通过作协邀请作家的。国门刚打开的时候,"国际写作计划"的创始人聂华苓老师是直接跟作协联系的。
刘宪平吴欣蔚邓如冰
关键词:中国作家聂华苓中国作协写作计划汉语写作中国当代文学
徐则臣:城市是我小说的重要主人公被引量:2
2013年
录音整理人:何佳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学生。采访时间:2013年9月24日下午。采访地点:天津。本采访稿内容已经过徐则臣本人确认和授权。一邓如冰:2010年您去世界知名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做驻校作家,能否谈一下这个事情是怎么在你身上发生的?徐则臣:最初是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给我电话。他们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了一下哪些作家可能比较适合这个写作计划,我是其中之一。他们对我有兴趣,问我是否有兴趣,我说有。然后让我去使馆与文化官员聊了一会儿,谈中美文学和文化;过些天,通知我,成了。
徐则臣邓如冰
关键词:写作计划身份焦虑寄居者漂泊者
东西方之间的汪曾祺——以汪氏1987年赴美访问为中心的考察
2023年
汪曾祺曾于1987年受邀赴美国爱荷华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他将此段经历中的自己比作“脱壳的坚果”。他在异国充分释放个性,展现出传统中国文人的魅力,并在遭遇“文化震惊”时,坚持传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汪氏美学”。同时,这段异国经历产生的“脱壳”效应也成为他晚年“衰年变法”的诱因之一,推动了他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影响等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成为“通的文学”。
邓如冰黄文君
关键词:文化震惊
世俗的王安忆——兼与张爱玲的比较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文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文本表面相似、内核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邓如冰
关键词:世俗家常世界观市民精神
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从废缠足谈起被引量:14
2006年
晚清服饰改革在晚清女性解放运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以维新人士为主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废缠足等女性服饰改革被提到了强国保种的高度,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人们忽视了女性身体的真实处境。女性身体被隐匿的另一原因是晚清女性服饰繁琐的细节,细节的堆砌淹没了身体。随着服饰改革的推进和细节的被剪除,女性的身体和内心都得到了重新的展示,而在这一过程中,时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邓如冰
关键词:身体
“衣冠不整”和“严装正服”:服饰、身体与女性类型——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服饰描写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被引量:7
2008年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用别有深意的服饰描写颠覆了其中男主人公对女性类型的陈见,并填补了新鲜的意义。红玫瑰王娇蕊和白玫瑰孟烟鹂分别时常处于"衣冠不整"和"严装正服"的着装状态中,她们不同的服饰风格表明了她们在自主性、生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她们在面对父权制规则时的不同态度和命运。
邓如冰
象形诗:《舟行记》的形式感与诗意的生成
2008年
喻大翔所作的同济诗传《舟行记》体现了他对诗歌形式的重视。他注重诗歌的视觉形象,将图像参与到诗意的建构之中。他利用汉字的象形功能,结合西方具体诗的特点,创作了极具形式感的"象形诗"。他还采用摹写的方式来抒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并带来了诗歌从形式到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邓如冰
关键词:诗歌形式图像象形摹写
身体之痛:《祝福》中的性别政治被引量:1
2010年
鲁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表现在他对女性身体的痛苦的书写上。在《祝福》中,他以祥林嫂身体从暴烈到干枯的历程控诉着权力的暴行,并揭示出女性的身体作为"性的身体"始终在被观赏和期待的现实。在"祝福"这类暗含性别等级制度的仪式中,女性的身体作为的审判物被列至最底层,并被压迫至消亡。
邓如冰
关键词:身体仪式
爱荷华“中国周末”始末
2020年
1979年9月,大陆作家萧乾和毕朔望来到美国爱荷华城的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以下称为IWP),见到了同来参加此项目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美国本土的华人作家。这是世纪七十年代末国门初开后两岸三地和海外华文作家的首次聚会,促成这次历史性事件的,正是IWP的创办人——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
邓如冰
关键词:聂华苓写作计划华人作家创办人安格尔两岸三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