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楠楠

作品数:2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游记
  • 3篇小说
  • 3篇老残游记
  • 2篇诗话
  • 2篇文学
  • 2篇考论
  • 2篇《老残游记》
  • 1篇新散文
  • 1篇性别
  • 1篇性灵
  • 1篇性灵说
  • 1篇性情
  • 1篇学派
  • 1篇学术
  • 1篇学术随笔
  • 1篇姚锡光
  • 1篇忧患
  • 1篇余生
  • 1篇中国历史
  • 1篇日本文学

机构

  • 12篇对外经济贸易...
  • 4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7篇陆楠楠
  • 3篇张兆勇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闽台文化研究
  • 1篇西部文艺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芜1930年代的上海写作
2023年
艾芜在1930年代对于上海的书写,一向不甚受人关注。其实,艾芜笔下的上海城市空间具有耐人寻味的复杂意义,其晦暗之处既显示出作家对于南行经验书写所开辟的精神和心灵空间的眷恋,也是艾芜在大都市不适感的表征;他基于上海期间牢狱经验的创作提出了“灾民暴动后怎样”的追问,人物疯癫与沉默的境遇与同时代其他左翼人士的灾荒书写和牢狱书写之间体现出犹疑不决的对抗性。要之,1930年代在上海的十年值得深描,这既是艾芜由受五四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转为建立较为稳定的革命者主体性过程的关键环节,而新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在一位具体的作家身上呈现出怎样的复杂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陆楠楠王明苑
关键词:左翼文学
从邱妙津的《鳄鱼手记》看日本文学在台湾的变迁
2015年
目前对台湾作家邱妙津的研究,大多将她的作品置于"同性文学"范畴内,集中探究其女性的、同性恋的身份意识。从邱妙津与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鳄鱼手记》与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之间的深层呼应。通过梳理台湾的日译文学史,结合邱妙津本人的日记、书信等,从考证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两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其相似与相异之处,既是台湾文学百年来受到日本文学影响的表征,又体现出台湾解严之后社会的乱象,与年轻人漂泊无根的精神处境。
陆楠楠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时间之内和之外的瞬间——评格非《月落荒寺》
2020年
一、余烬如果说《望春风》是欲言“江南三部曲”未尽之意,那么《月落荒寺》更像是为弥补《隐身衣》的遗珠之憾,不妨将其称之为故事的“余烬”。简言之,火焰从未熄灭,余烬仍在燃烧。相比《隐身衣》的简洁利落,有如利刃斧削,《月落荒寺》的下笔似乎要迟疑一些,前者像是激荡灵感的直接再现,后者则体现出更强的思辨性。两者之间隔着学术随笔《雪隐鹭鸶》和长篇小说《望春风》,作家自我超越和反省的力道从未削弱。
陆楠楠
关键词:学术随笔自我超越思辨性
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再考辨被引量:1
2016年
刘鹗与太谷学派发生交集的时间有三十余年,其间,学派经历了不同传人的阐释与实践,刘鹗与学派之间的关系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故这一问题应分阶段进行讨论,即李光炘时期、黄葆年时期,以及刘鹗殁后时期。以与刘鹗同时代人留下的文献资料为准,刘鹗与李光炘的关系仅限于三谒之晤,虽心念服膺,但并未深入,同代学派中人在著述中亦鲜少提及刘鹗;黄葆年时期他较为频密参与学派活动,但却与黄葆年和而不同,各执己见,并非学派的核心人物。他与太谷学派之间的关系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应分阶段进行讨论。
陆楠楠
关键词:太谷学派姚锡光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
2017年
《随园诗话》是清代少数几种篇幅超长且代表一种学派的诗话。"性灵"说作为《随园诗话》的核心,在于它以性灵开启形形色色学人以各种学问对性情的遮蔽。袁枚以为诗者在于以性灵直达妙境。从创作主体来说,天分、天缘、天悟是诗的缘发与妙成之路和成功之因。带着这个理论构想,袁枚对当时诗坛唐宋诗之争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唐宋诗之争是无益的。袁枚此论当然是其倡性灵说的逻辑结果,但他的弱点在于看不到唐宋诗之争的理论意义,同时又由于他架空内涵来谈性灵,也看不到宋诗及于己的价值,因而在两个方面均显得空洞。
张兆勇陆楠楠
关键词:《随园诗话》天分唐宋诗之争
王船山《明诗评选》的根本义与批评展开思路被引量:1
2016年
《明诗评选》是王船山几种古诗评选与诗话所结成终端成果。在此,一代明诗,船山倾心于聚焦古诗,其倾情与刻意处在于指出中华古诗传承着一个以《古诗十九首》为高潮亮点的古风真脉。魏晋以至于唐宋以来,此真脉时隐时现,时强劲时黯弱。明代以刘基等代表的诗人以自己特有的魅力传承着此诗性,呈现"一片俊伟之气"。与之相比,无论是茶陵派、前后七子还是公安派、竟陵派,他们或以"恢复"为己任,或以正统为归趣,或以个性标举,均失以偏颇,行行欲远。船山从宏观与个案两个角度表现出对此的清算。
张兆勇陆楠楠
关键词:古诗刻意清算
赵翼诗论的成形别致与性情高致
2017年
赵翼是乾隆时期的文史大家,学人们经常将其文艺观定位为与袁枚一翼,即均主张个性、创新。其实,远不是如此简单。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赵翼文艺观有自己敦实的历史信息和严谨的逻辑。其诗论的别致在于是以别样阐发形式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呼应其恢宏的思路。赵翼往往以诗人的一生为期、一世为人来议论其诗。赵翼非常欣赏历史上一些诗人所发轫于时代尖端的激情,关怀唐宋以来影响后人并反复被后人聚焦为热点的问题,正由此赵翼将自己的见解穿梭、历炼于其中,性情别致。
张兆勇陆楠楠
关键词:别致
反向而行的风景发现者:论沈苇的诗
2023年
沈苇在当代诗歌史上具备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他特殊的身份意识既来源于诗人的物理定位:江南与新疆之间的角力,也和诗人与当代诗歌创作主流审美意识保持距离有关。其诗歌的独特性源于诗人的反向而行:就故乡的定位而言,从江南转向新疆;就诗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表达而言,从先锋派的跳跃、杂糅回归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共情;诗作中的风景得以内化,源自诗人在历史和废墟中逆流而上的追溯与发掘,这也使得诗歌在历史的想象力中获得了纵深感。其诗作具备同时代诗人创作中罕见的宏大与细微的平衡感,也为当代诗坛贡献了难得一见的无矫饰的真诚。
陆楠楠
关键词:诗歌
重新探讨刘鹗为何弃儒就贾
2014年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陆楠楠
关键词:老残游记
从性别到族性——“新散文运动”中的格致
2015年
格致在"新散文运动"的研究脉络中,因其修辞之繁复精巧与散文文体实验受到关注。除此以外,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满族女性作家,其散文书写显示出强烈的身分焦虑感。其叙述间接描述了一个身处东北的满族家庭近百年来的变迁史,满汉联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的两代人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其本人身分意识的确立过程。这是新时期以来多样化的政策导向与意识形态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合力作用的结果。
陆楠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