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秀芳

作品数:37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细胞
  • 8篇心脏
  • 8篇原代培养
  • 8篇小鼠
  • 7篇蛋白
  • 7篇心肌
  • 7篇生物学
  • 7篇生物学特性
  • 6篇心脏移植
  • 6篇免疫
  • 6篇基因
  • 5篇动脉
  • 5篇荧光
  • 5篇肌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排斥
  • 4篇内皮
  • 4篇肺动脉

机构

  • 3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6篇北京市心肺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7篇许秀芳
  • 20篇黄益民
  • 19篇辛毅
  • 13篇张颖
  • 13篇李温斌
  • 13篇李娜
  • 9篇刘飒
  • 8篇张兆光
  • 7篇周玉杰
  • 6篇孟旭
  • 5篇顾云
  • 5篇龚达
  • 4篇刘舒
  • 4篇罗毅
  • 3篇崔巍
  • 3篇刘洁琳
  • 3篇陈宝田
  • 2篇李梅
  • 2篇魏永祥
  • 2篇汪劲松

传媒

  • 7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新乡医学院学...
  • 4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安徽医药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 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 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刘飒许秀芳张兆光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
用PCA法监测心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被引量:1
2000年
陈燕董然刘舒许秀芳石镜
关键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环孢霉素A对异体心肌诱导大鼠脾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时间窗的影响
2012年
目的:体外建立异体心肌组织抗原诱导大鼠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表达时间窗模型,动态观察环孢素A对表达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抗原组、环孢组和抗原+环孢组。2、6、12、24、48h和72h观察脾白细胞其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的变化。结果:4组MHC-Ⅱ、CD4、CD8分子、ICAM-1无显著差异,CD4分子环孢霉素组2~24h有一个平台期。IL-2R分子抗原组12h达高峰值,环孢素A组6h有小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表达较平稳。P59基因对照组逐步负调,而抗原组在2h内和12~24h有2个正调表达,2~12h负调至谷底,后再正调、负调表达,环孢素A组表达较稳定,抗原+环孢素组48h达到谷底,后迅速上升。CD4基因对照组2h、抗原组6h到谷底,后迅速上升,环孢素A组48h达到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2h内有一个峰值,2组后逐步负调。CD8基因4组均负性表达,除抗原组无谷底外,对照组加药12h出现谷底,环孢素组加药6h出现谷底,抗原+环孢素A组加药12h出现谷底,3组后迅速上升。结论:异体心肌组织抗原可在2h内引发白细胞开始释放细胞表面蛋白分子IL-2R、P59基因表达,刺激6h可以诱发CD4基因开始转录表达,环孢素A 2h开始释放ICAM-I、IL-2R分子。这些结果为更加具体的描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并为更深入阐述环孢素A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许秀芳张颖辛毅黄益民顾云李娜孟旭伍冀湘周玉杰张兆光
关键词:CD8
组织工程带瓣管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2014年
组织工程带瓣管道(tissue engineered valved conduit,TEVC)是当前心脏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TEVC在动物体内实验以及临床试验之前,要对其生物学特性予以检测评估,以确保其具备实验中所需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因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已成为TEVC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该研究范畴需借助相关多学科技术,以检测组织在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免疫学、形态学及生物相容性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特性。文章对当前国内外在TEV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及新进展、新突破作一综述。
龚达李温斌许秀芳
关键词:瓣膜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免疫学形态学
蛋白多糖在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中抗钙化的作用
2012年
目的:证实去除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对提高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抗钙化性能的作用,为研制组织工程化肺动脉带瓣管道做准备。方法:实验分为3组,即A组:为新鲜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B组: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处理的脱细胞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和C组:在B组处理的基础上再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去除细胞外蛋白多糖基质成分的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组织,每组4份(n=4)。方法:实验室:将3组样本分别进行HE染色后,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肺动脉管壁及瓣膜组织的变化。采用盐酸胍抽提结合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同时将3组样本包埋于大鼠皮下,于6周后取出标本进行Van Kosaa银染色法(钙盐染色)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分别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的钙化程度。结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猪肺动脉管壁和瓣膜组织的细胞可以较完整的去除,纤维网架结构可以完整保持。蛋白多糖含量的测定显示,与A、B组相比,C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大鼠皮下包埋实验显示,与A、B两组相比,C组的钙化反应更少,管壁组织钙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脱细胞方法可以达到去除细胞的目的。通过大鼠皮下包埋实验证明,采用透明质酸酶消化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的含量可以进一步减少脱细胞组织的钙化反应,为组织工程肺动脉带瓣管道的构建提供较为理想的脱细胞基质材料。
郭海平史海峰李温斌许秀芳郭俊平靳振生张素玲
关键词:肺动脉蛋白多糖脱细胞
环孢霉素A对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淋巴细胞分子表达与移植心脏病理学改变时相关系的影响
2013年
【目的】通过环孢素A(CsA)干预的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对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分子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能力和移植心脏病理改变时相进行比较,探讨环孢素A对其影响。【方法】SD大鼠为移植心脏供体,Wistar大鼠为移植心脏受体。实验分为心脏移植对照组和环孢素A干预+心脏移植组实验组两组。在移植前及移植后24 h、3 d、7d、10 d和12 d时间点免疫荧光测定淋巴细胞在心肌组织中浸润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编码基因CD4、CD8和酪氨酸激酶P59 mRNA表达水平、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①心脏移植后24 h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为一过性降低;②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和Ⅱ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主要出现于心脏移植后的d3~d7;③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移植后3 d内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快速增加,但可明显降低移植后d3~d7的心肌组织CD4+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④环孢素A不能完全阻断淋巴细胞P59基因的表达;⑤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CD4基因正调表达,但可抑制CD8基因的转录。【结论】环孢素A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在大鼠移植后d3~d7。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与排斥反应病理改变有关。这将有助于同种移植病人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
许秀芳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顾云周玉杰张兆光
基础研究生的培养初探被引量:1
2012年
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基础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培养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生教育,一是以导师组的形式取代传统的单个导师负责制,二是采用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许秀芳
心脏移植后外周血FK506结合蛋白1A基因的表达
2002年
利用荧光差异显示PCR(DD PCR)技术检测心脏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RPL2 3基因移植后有波动 ,排斥发生时表达增强 ;FK5 0 6结合蛋白 1A基因移植后表达较弱 ,排斥发生时明显增强。提示 :外周血DD PCR检测白细胞基因的表达可能对研究排斥反应机制及进行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秀芳李温斌孟旭李文刘艳霞刘舒周健黄益民
关键词:心脏移植外周血免疫排斥
猪肢体体外循中神经组织损伤和固有免疫的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灌注保存猪肢体12h后神经组织病理改变和固有免疫系统的改变,探讨固有免疫系统在体外循环灌注中对猪肢体神经组织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实验组:随机取10头实验用landrace猪为实验对象,取每头猪的1条前肢体进行实验,经32℃体外循环灌注保存12h;对照组:实验组猪的另一前肢放置于4℃冰箱低温保存;再灌注组:将2例对照组肢体体外循环灌注1h。收集3组肢体神经组织、冰冻神经组织样品,进行病理及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的免疫荧光强度的检测,同时观测猪肢体跟腱反射。结果:实验组猪的神经反射正常,而对照组猪未引出神经反射,再灌注组神经反射很弱。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神经组织有轻微的水肿,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增强,而对照组神经组织轻微水肿,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没有改变,再灌注组神经损伤明显,可见水肿和无髓鞘现象。结论:体外循环对肢体神经组织可能有保护作用。尽管体外循环也激活固有免疫,但对神经组织仍有保护作用。
许秀芳Robert R
关键词:体外循环固有免疫再灌注
大鼠心脏移植淋巴细胞多基因差异表达及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的表达时相比较
2013年
目的建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观察心脏移植前后淋巴细胞多基因表达和CD4、CD8分子表达及环孢素A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分为心脏移植对照组和环孢素A干预两组。移植前、移植后24 h、3 d、7 d、10 d和12 d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分子表达、荧光差异显示分析淋巴细胞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移植组:7个基因差异表达,比同组的CD4和CD8分子开始正调表达的时间提前24 h;(2)环孢素A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的有5个基因差异表达;(3)环孢素A组2.3-bisphosphoglycerate比对照组的第一个正调表达时相至少晚24 h,环孢素A还可抑制心脏移植后7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gig18基因的转录;移植后24 h内,环孢素A组外周血淋巴细胞Na-通道蛋白基因正调表达。结论淋巴细胞多基因差异表达及与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比较对于深入研究移植排斥反应机制和环孢素A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秀芳辛毅张颖黄益民顾云林筝孟旭周玉杰张兆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