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介入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
  • 2篇图像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
  • 1篇带膜
  • 1篇带膜支架
  • 1篇带膜支架治疗
  • 1篇低剂量
  • 1篇动脉瘤
  • 1篇多模式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假瘤
  • 1篇影像

机构

  • 8篇湖北省丹江口...

作者

  • 8篇胡达海
  • 5篇罗超
  • 2篇张圆
  • 2篇崔凯
  • 1篇方友林
  • 1篇罗永忠
  • 1篇孙君翔
  • 1篇李云云
  • 1篇刘长林
  • 1篇张园

传媒

  • 3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联合不同影像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分析评价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分析3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认识,从而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静脉窦血栓患者的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起因,对常规头颅CT及MRI平扫、增强扫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总结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共45处血栓形成,其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7处(37.8%),左侧横窦血栓形成6处(13.3%),右侧横窦血栓形成8处(17.8%),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4处(8.9%),右侧乙状窦血栓形成5处(11.1%),直窦血栓形成5处(11.1%)。28例可观察到血栓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包括静脉淤血性脑梗死(24例),出血(8例),磁敏感加权成像上较其他序列更易发现脑内出血灶,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可见皮层浅静脉增粗、增多;增强扫描可见静脉窦血栓处呈"空三角征"。结论联合应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可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指导脑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病残率及后遗症的发生。
罗超胡达海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积累此疾病的CT诊断及减少其误诊的经验。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为: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周,形态多样,边缘见毛刺或棘状突起(桃尖征);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影或小空洞;病灶边缘可见尖角状粘连(尖角征)及刀切样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动态观察,病灶长时期无变化,少数病灶经治疗后可缩小。结论掌握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并充分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肺炎性假瘤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
罗永忠罗超崔凯胡达海
关键词:肺肿瘤误诊
GE16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体检临床应用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GE16层螺旋CT进行低剂量(30mAs)肺部体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应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经行30 mAs低剂量胸部扫描体检,扫描发现阳性者中除钙化、纤维陈旧灶外的51例,并行常规剂量扫描。主观评价对照图像质量及对病变显示能力,客观对照辐射剂量,图像噪声。结果两种方法对肺部病灶的显示、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对纵隔内结构显示可用于诊断;低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噪声增加。结论 GE16层多层螺旋CT低剂量(30mAs)扫描并不降低肺部图像质量,其辐射剂量大大降低,适合于肺部体检筛查,值得推广应用。
胡达海张圆秦迎春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低剂量肺部体检
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的患者中,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1枚,假阳性2枚;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3枚,无假阳性。结果显示,两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三维数字血管减影可显示更多的细小血管。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图像质量分级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检出瘤体残留9例,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瘤体残留20例,结果显示二者对瘤体残留检出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图像质量较佳,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可显示更细微的血管信息。
罗超胡达海方友林秦迎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评价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评价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CTA)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疑脑血管病变及颅内占位患者进行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扫描,将所采集的数据传入ADW4.4高级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其中29例作了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63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瘤22例24个,动脉狭窄14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脑肿瘤2例,大脑中动脉栓塞3例,脑血管无异常14例。 CTA可清楚显示1~5级脑血管结构,观察Wil is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情况与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情况。观察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位置、形态及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脑动静脉畸形者可见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或血管团,部分并可见增粗的引流血管,空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动脉阻断闭塞情况及大体侧支循环情况。比较经DSA检查的29例,其中2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发现动脉瘤22例26个,CTA22例24个,1例经CT平扫显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MSCTA与DSA均无阳性发现,DSA动脉狭窄3例、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与CTA大体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是快速且有效的无创伤颅内血管成像技术,能弥补和部分替代DSA,在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胡达海秦迎春张圆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图像处理数字减影
置入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瘘并发症的预防
2014年
目的:探讨置入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瘘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本组54例,食管癌性狭窄44例,其中伴食管-气管及纵隔瘘者24例;食管癌吻合口复发狭窄9例,其中伴气管瘘3例;中心型肺癌侵犯并食管-气管瘘1例。在X线电视监视下置入支架。结果除1例因支架收口线未藏于支架腔内,释放支架时线结被卡导致支架被拉出口腔重新放置外,其余53例均一次性置入支架成功。术后胸骨后疼痛29例,大出血2例,其中死亡1例,呼吸困难2例,支架阻塞1例,支架轻度移位并支架上口再狭窄5例,吞咽无改善1例。结论食管癌带膜支架置入术并发症不少见,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全面掌握患者情况,充分的评估,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积极对症治疗,对防止并发症很重要。
胡达海罗超秦迎春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食管
多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腹容积扫描,于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VR透明处理显示、仿真内镜(CTVE)重建,并与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CT诊断准确率为100%。各种后处理技术对显示病变形态、范围、肠腔内外情况、供血等细节上及结肠整体情况上各有不同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模式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应用非常有利于结肠癌的诊断。
胡达海孙君翔张园
关键词:图像重建肠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引导下肾囊肿介入治疗方法改进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CT导向下经皮肾囊肿穿刺介入硬化治疗进行探讨与改进。方法 CT引导下对49例68个肾囊肿拟进行硬化治疗,笔者除常规程序外,增加了囊液蛋白定性试验与囊肿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后选择性给予囊肿硬化治疗。结果本组68个囊肿采用该方法后,进行硬化剂治疗有63个囊肿,其余2个囊肿诊断考虑肾盂源性囊肿,2个为感染性囊肿,1个为囊性肾癌,未行硬化剂治疗。结论术中进行囊液蛋白定性试验与囊肿造影,有效地鉴别囊肿性质,降低了介入治疗风险,提高肾囊肿介入硬化治疗的安全性。
崔凯李云云胡达海刘长林罗超
关键词:肾囊肿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