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西宛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新诗
  • 3篇叙事
  • 3篇汉语
  • 2篇诗歌
  • 2篇诗学
  • 2篇作家
  • 2篇文本
  • 2篇文化
  • 2篇汉语新诗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叙事空间
  • 1篇喧嚣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传统
  • 1篇意象
  • 1篇原创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胡西宛
  • 1篇傅天虹

传媒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吕梁高等专科...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汉语新诗”看现代汉语的诗性建构被引量:1
2011年
在新诗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其自身主体性建构的不懈努力,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在中外诗学资源中东奔西突,但迄今难以博得对其工作成绩的首肯。同时,不懈的努力仍在焦虑中坚持。近年,在对新诗建设的宏观把握中,"汉语新诗"这一概念崭露头角,人们寄望它能廓清新诗诗学的某些纠结。对这一概念的阐发,令人认识到,这或许接触了新诗主体性建构工程的关键部位,从此处入手,十分有利于厘定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切的一系列关乎新诗本质属性的问题。
胡西宛
关键词:诗学传统现代汉语诗学主张中国古典诗学
试论傅天虹的汉语新诗写作实践
2020年
傅天虹的诗蕴含着批判精神与家国情怀、生命激情与生命觉悟,实践了中国古典诗歌和“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体现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智慧;而他的港澳诗则为新诗开辟了新的诗境,以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阈,表达了跨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含有中国新诗在当代获得的文化新质。基于自身的诗歌写作实践,诗人提出了“汉语新诗”的概念,对中国新诗的艺术传统、文化身份和发展道路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概括和阐释。
胡西宛
关键词:艺术传统文化身份汉语新诗
论冯至诗歌的生命意象被引量:1
2015年
生命思考是冯至诗歌的主要思想意蕴。冯至诗歌的生命意象多取自普通事物,作者以独特诗思赋予其精微哲理,从平实的日常生活洞见存在的真相。冯至诗歌的艺术魅力产生自这些意象间的结构关系形成的暗示力。冯至对存在问题的艺术观照,既具有强烈的现代精神,也体现着鲜明的民族品格。
胡西宛
关键词:意象生命思考民族品格
论白先勇小说空间叙事的汉语维度被引量:1
2019年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白先勇汉语书写的艺术能量。“汉语”提供给他的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是一个向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类开放的基座。白先勇杰出的汉语书写,对民族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及汉语新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傅天虹胡西宛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空间叙事
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
2014年
李进文诗作艺术思考的主要对象,是人伦亲情、社会政治和自我存在,具体体现为对亲情的品味与人生感悟、政治观察与社会批评和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深刻体验,由此形成了李进文诗歌创作的基本内涵: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这是汉语新诗的艺术传统积淀而成的基本价值。对这些价值内涵的艺术表现,可以体现台湾中生代诗歌的高度和份量,展现了台湾中生代诗人承前启后、开辟新局的艺术能量。
胡西宛
关键词:社会批判自我存在终极关切中生代
卓然一家的汉语小说研究——《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
2007年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胡西宛
关键词:汉语小说原创性
《活着》——分裂的文本被引量:1
2012年
《活着》对生命毁灭历史的准确聚焦,使其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具备了理想的升华契机,获得了从社会批判向形而上层次提升其思想力量的基本素质,但由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制约,作品没能实现对死亡的现代性思考,人们期待的哲学品质终未成功实现,从而在文本中留下了现代生命哲学和存在观念与传统生命观念和处世哲学的裂隙,成为中西文化冲突磨合情形的标本。
胡西宛
关键词:裂隙文化冲突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文言
2020年
为了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文言文的价值,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可首先让其接受这样的认识:文言和现代汉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文言一直活在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从语言源流上讲,文言在历史上一直是汉民族书写共同语,是汉语的根基和全球华人的语言标准;文言是汉语最精粹、最优美的表达形式,要想作文写得好、日常会话说得好,学习文言是最好的办法。
胡西宛
关键词:文言白话
重估黄遵宪的口头传统研究对于新诗的诗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2017年
百年来海内外的黄遵宪研究在多个领域持续取得进展,证明了这位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对后世的多方面的影响。文学研究方面,黄遵宪对客家山歌的认识和借鉴,是一个广受关注但进展不大的课题。到目前为止,研究者阐述的主要层面是:一,黄遵宪如何借民歌策动早期新诗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由此推动传统诗歌的现代转型.
胡西宛
关键词:黄遵宪口头传统诗学价值文化意义
京派作家乡土文本的审美内核被引量:1
2013年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的乡土文本,包含了以下审美层面:人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初体验、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明的根源性的文化记忆、对"经典中国"的审美想象以及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存在思考,寄托了他们对中华文明主体性价值和自我生命存在的审美观照,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创造。他们的乡土写作既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是中国现代作家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寻根之旅。他们在乡土文学的多元价值中不是主流,却具有"关键少数"的意义。
胡西宛
关键词:现代知识分子乡土文化记忆生命理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