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泽勇

作品数:100 被引量:1,680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8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水利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9篇青藏
  • 43篇青藏高原
  • 25篇地表
  • 16篇藏北高原
  • 12篇气候
  • 10篇夏季
  • 10篇季风
  • 9篇冻土
  • 9篇气象
  • 8篇土壤
  • 7篇遥感
  • 7篇近地
  • 6篇温度
  • 6篇下垫面
  • 6篇陆面
  • 6篇近地层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6篇边界层
  • 5篇陆面过程

机构

  • 100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科学院西...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遂宁市气象局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日本京都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冈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京都大学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名古屋大学

作者

  • 100篇胡泽勇
  • 30篇马耀明
  • 17篇马伟强
  • 17篇谷良雷
  • 17篇王介民
  • 16篇李茂善
  • 14篇吕世华
  • 11篇荀学义
  • 10篇徐丽娇
  • 8篇孙俊
  • 7篇韦志刚
  • 7篇姚济敏
  • 7篇张宇
  • 6篇程国栋
  • 6篇高洪春
  • 6篇石川裕彦
  • 6篇何慧根
  • 5篇李栋梁
  • 5篇孙方林
  • 5篇李新

传媒

  • 39篇高原气象
  • 13篇冰川冻土
  • 12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大气科学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第一届青藏高...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7年中...
  • 1篇三江源区生态...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北高原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土壤温度偏高。优化的参数化方案较原始参数化方案更能真实地模拟出土壤温度的变化,尤其对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加显著。这些表明应用优化参数化方案的FS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所提高。
王愚胡泽勇荀学义徐丽娇薛鹏成
关键词:藏北高原
利用ASTER数据估算2002年4月阿克苏地表特征和植被参数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ASTER卫星可见光和短波红外波段数据,估算了2002年4月12日阿克苏地区地表特征参数(地表温度T、地表反射率α)和植被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修正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植被覆盖度Pv和叶面积指数LAI等)。结果表明,各种植被参数在沙漠地区较小,而在绿洲中的值较大。同时本文认为ASTER遥感数据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利用它可以更好地反映地表的植被参数及地表特征参数状况;还指出了ASTER卫星数据在沙漠绿洲中的适用性。
马伟强马耀明T.Matsunaga胡泽勇仲雷李茂善赵逸舟王永杰王介民
关键词:ASTER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被引量:40
2005年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综合试验站自动气象站2002年5月30日~6月24日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地表能量平衡、地表加热场、感热、潜热、地表反照率、动量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特征量场的变化特征,首次得到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和微气象特征.
钱泽雨胡泽勇杜萍张艳武
关键词:近地层微气象特征
黑河流域上游大气湍流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观测站2008年6月10日至7月13日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方差和湍流谱的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湍流能谱基本符合Monin-Obukov相似理论,但个别能谱在某些频段存在谱隙,近地层湍流输送由于局地山谷地形影响出现大气湍流的非均匀和各向异性.夏季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夜间有明显向下输送的特点.
李茂善胡泽勇马伟强孙方林谷良雷高洪春
关键词:湍流谱
藏北高原湿地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何慧根胡泽勇荀学义郝丽谷良雷孙俊徐丽娇
关键词:藏北高原日变化年变化
青藏高原季风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荀学义胡泽勇胡泽勇张和平胡英华杨保成
关键词:高原季风西北干旱区环流系统水汽输送
青藏高原中部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分监测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2006-2007年冬季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布交(BJ)站测量的土壤水势、未冻水含量以及土壤温度资料,分析了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未冻水含量和土壤温度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随着土壤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水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保持着动态平衡,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未冻水含量减小,土壤水势也随之减小;20cm处砂质壤土的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水势与未冻水含量可用二次曲线拟合,土壤水势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于计算青藏高原中部非饱和冻土水势存在局限性.
罗斯琼吕世华张宇胡泽勇尚伦宇李锁锁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势土壤温度土壤质地
冻土地区风的作用分析——以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为例被引量:5
2005年
在广大的冻土地区,尤其是常年多风的冻土地区,空气与地面之间的热交换不仅仅表现为传导、自然对流和辐射.在风的作用下,地表上部空气的强制对流和表土层中的水分蒸发大大增强,对冻土层的热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冻土地区而言,地面上1.5 m处空气的年平均温度要比下附面层底的年平均温度低3~3.5℃以上;同时,对于表土层潮湿的冻土地区而言,水分的蒸发也将会带走土体中的大量热量.从冻土地区风作用的概念--冻土地区的风降低地表温度、促进下伏冻土发育的作用出发,分析了影响冻土地区风降温作用的诸多因素,给出在强风、表土含水量大的条件下,风作用表现得非常显著的结论.然后,通过对比、分析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的2个工程实例,验证了风的作用对冻土温度状况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风作用在冻土地区若干基础工程实践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以及利用风的降温作用来保护冻土的工程措施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
陈继程国栋吴青柏牛富俊胡泽勇
关键词:冻土风作用感热潜热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RA25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标准差最小;但是在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偏差略小于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与第一次高原气象科学试验资料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00hPa达到最大值,同一标准等压面上再分析资料与试验资料的空间相关性之间存在着差别。
荀学义胡泽勇吴学宏薛志华崔桂凤杨力王旭东
关键词:青藏高原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制研进展
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气候系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格局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东亚、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环流形势和异常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
马耀明胡泽勇田立德张凡段安民阳坤张镱锂杨永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