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谷良雷

作品数:23 被引量:23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6篇地表
  • 4篇气象
  • 4篇夏季
  • 4篇边界层
  • 4篇藏北高原
  • 3篇冻土
  • 3篇多年冻土
  • 3篇气候
  • 3篇气象要素
  • 3篇温度
  • 3篇近地
  • 3篇比湿
  • 2篇地表温度
  • 2篇冻土区
  • 2篇多年冻土区
  • 2篇太阳总辐射
  • 2篇铁路
  • 2篇土壤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遂宁市气象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作者

  • 23篇谷良雷
  • 17篇胡泽勇
  • 12篇姚济敏
  • 5篇吕世华
  • 4篇赵林
  • 4篇荀学义
  • 4篇李茂善
  • 3篇高晓清
  • 3篇马耀明
  • 3篇孙俊
  • 2篇孙方林
  • 2篇马伟强
  • 2篇乔永平
  • 2篇程国栋
  • 2篇韦志刚
  • 2篇郝丽
  • 2篇徐丽娇
  • 2篇冯起
  • 2篇何慧根
  • 2篇张宇

传媒

  • 8篇冰川冻土
  • 4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太阳能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第一届青藏高...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夏季边界层结构及其加热(冷却)特征研究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1998年和2004年加强观测期安多和那曲探空资料、“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2000年加强观测期敦煌探空观测资料和“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2004年...
谷良雷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加热率气象要素
文献传递
2005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地表能量收支状况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2005年涡动系统和10m气象塔数据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状况.结果表明:感热与潜热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感热春季较大,夏季有下降趋势;潜热夏秋季节较大,冬春季节较小;净辐射在冬春季节主要转化为感热,夏秋季节转化为潜热,这些主要受季风、活动层冻、融过程及净辐射变化的影响.Bowen比夏秋季节平均为0.7,冬春季节平均为3.4,变化范围为-1.0~17.9.另外,研究显示降雨对感热、潜热通量影响较大.
姚济敏赵林丁永建谷良雷乔永平
关键词: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地表反照率对比观测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多年冻土区唐古拉气象站与季节冻土区那曲毕节气象站2008年辐射、土壤未冻水含量及积雪等数据,对两种冻土类型下垫面上的地表反照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两站地表反照率均呈现冬春季较大,夏秋季较小的规律,并且,积雪使地表反照率形成极大值,最大极值接近0.9。唐古拉站的地表反照率整体上比毕节站大,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分别为0.38和0.31。地表反照率月较差(每月日平均地表反照率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冬季毕节站高于唐古拉站,而夏秋季节则相反。晴天,两站地表反照率均呈现"U"形,表现出早晚大、中午小,春、夏、秋、冬各季节典型晴天的地表反照率日平均值唐古拉站分别为0.23、0.20、0.20和0.25,毕节站为0.26、0.21、0.22和0.29。此外,讨论了两站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得出两站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均呈现e指数衰减趋势,土壤湿度与地表反照率呈负相关关系,且降雨对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影响较大。
姚济敏谷良雷赵林胡泽勇
关键词:积雪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
额济纳地区苜蓿地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被引量:31
2005年
利用额济纳地区查干毛道饲草料基地(主要种植苜蓿)内2001年6~9月的辐射观测资料,对该荒漠绿洲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月变化、日变化、极值及其所占太阳短波辐射比例ηQ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张掖、临泽、太湖地区及美国Texas站作了比较,发现该地区PAR的夏季总量、月平均日总量及各项极值都大于前述其它站点,辐射资源十分丰富;晴天日和阴天日PAR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对于ηQ,云和水汽、太阳辐射强度、光周期对它都有影响.
姚济敏高晓清冯起谷良雷朱德琴
关键词:苜蓿地光合有效辐射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关联被引量:5
2011年
选用1958~2002年逐月600hPa2.5°×2.5°ECMWF再分析资料和1961~2000年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资料,计算了高原季风指数,分析了高原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40年来,高原季风总体呈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的趋势;高原季风的变化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高原夏季风增强的年份,同期鄂尔多斯高原降水偏少,高原夏季风偏弱的年份,同期鄂尔多斯高原降水偏多。
荀学义胡泽勇崔桂凤何慧根孙俊郝丽谷良雷
关键词:青藏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季风指数
额济纳绿洲沙尘暴天气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6
2006年
该文所用资料取自内蒙古额济纳旗查干毛道饲草料基地,采用ICT公司的SKS1110E型辐射仪和SKP215E型光合有效辐射仪观测,并针对典型天气日———2001年4月29日(沙尘暴日)、7月22日(阴天日)和9月4日(晴天日)进行对比,分析了晴天日、阴天日和沙尘暴日PAR的日总量、日变化及PAR在太阳短波辐射中的比例ηQ的变化,发现在沙尘暴日PAR明显小于阴天日和晴天日下的值,而ηQ非常大,且变化不稳定。
姚济敏高晓清冯起张小由谷良雷
关键词:沙尘暴光合有效辐射短波辐射
藏北高原夏季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初探
2008年
利用GAME-Tibet1998年加强观测期安多探空观测资料与CAMP-Tibet2004年加强观测期那曲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的逐日变化特征明显,晴天时较大,多云和降雨时较小.白天大气加热率和夜晚大气冷却率的平均值都基本相当,印证了大气能量守恒.
谷良雷胡泽勇吕世华姚济敏
关键词:藏北高原
青藏铁路路基表面太阳总辐射和温度反演方法
通过对"青藏铁路乌丽垭口大桥段不同走向路基表面热状况观测试验"资料的分析,改进了已有的青藏铁路边坡表面上的太阳总辐射和表面温度反演方法,并利用中日合作"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GAME-Tibet)沿青藏公路长时间序...
胡泽勇程国栋谷良雷李茂善马耀明
关键词:青藏铁路太阳总辐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黑河下游鼎新戈壁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被引量:18
2007年
利用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2005年5月16~21日的加强期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鼎新戈壁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地表能量平衡、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地表反射率以及动量、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得到了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1)在5月份晴天天气下,太阳辐射各分量表现出了标准的地表辐射平衡的日循环形态,总辐射峰值可达1000 W.m^-2以上;净辐射峰值达到526 W.m^-2。(2)能量平衡各项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白天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到400 W.m^-2,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小两个量级,地热流量峰值可达100 W.m^-2以上;在下午和夜间存在负的水汽输送现象。(3)在中性条件下:z0=1.44×10^-3m,CDN=2.1×10^-3,CHN=1.8×10^-3。(4)5月份地表反射率为0.217,反射率日分布大致呈“U”型。
王慧胡泽勇谷良雷李栋梁
关键词:戈壁地表参数
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初探被引量:3
2005年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谷良雷胡泽勇吕世华韦志刚张宇姚济敏
关键词:绿洲近地面层行星边界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