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芳
- 作品数:92 被引量:3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绿色通道”救治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三级预防网络"绿色通道"救治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绿色通道"转诊至我院的8例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新生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8例患儿,男性5例,女性3例。入院年龄2~12 d,平均(5.9±2.7)d,手术日龄2~14 d,平均(8.1±2.6)d,体质量2.3~7.5 kg,平均(3.5±0.6)kg。术前严重酸中毒,呼吸衰竭1例行气管插管治疗,1例合并肾衰竭,所有患儿均直接行(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1例(12.5%),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3~6个月,2次随访。手术治愈的7例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左心室心功能正常范围,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67.0±2.8)%和(70.3±4.0)%,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也显著增高。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应尽早诊断,提高产前诊断率加强术前内科治疗,纠正代谢紊乱,维护心功能,把握手术时机,尽快根治是成功的关键。通过先心病三级预防框架实施"绿色通道"救治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对提高危重患儿存活率,减少新生儿死亡有重要意义。
- 丁文虹金梅霍玉峰王霄芳郑可肖燕燕程沛刘迎龙韩玲
- 关键词: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
- 肺动脉支架治疗儿童肺动脉分支狭窄近中期右心功能随访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后对右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7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年龄4~18岁,平均年龄8.7岁,体质量13~56kg,平均28.4kg。结果: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留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狭窄者6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 TGA)1例,分别置入右肺动脉支架4例,左肺动脉支架3例。随访至1年:支架置入后,肺动脉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加;狭窄处压差(ΔP)较术前明显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位移明显增大,右心室TDI提示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患儿活动耐量增加,心功能分级提高。结论:肺动脉支架置入术目前已成为肺动脉分支狭窄理想治疗方法,可解除狭窄并显著改善右心功能。
- 石诗金梅丁文虹王霄芳郑可梁永梅肖燕燕焦萌顾燕王志远张雅慧
-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右心功能
- 影响心脏功能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ALCAPA及先天性CLMCA-A-附27例临床分析
- 背景 ALCAPA (ALCAPA)及先天性CLMCA-A (CLMCA-A)是两种极为少见的影响心脏功能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本研究旨在阐述这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1984年4月至2012年7月,北京安...
- 肖燕燕梁永梅焦萌戴辰程顾燕韩玲金梅丁文虹耿斌张桂珍王霄芳郑可郭保静
- 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分类及转归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解剖特点、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82例(男女比1.16∶1,中位年龄48个月)按不同标准行临床分组研究:包括主动脉瓣解剖形态,合并的心内畸形及不同的干预手段等,通过随访超声心动图指标、临床症状及心功能,评估其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1本组病例单纯AS36例中,10例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11例选择外科手术9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AVP),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另15例随访观察;AS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患儿46例中,14例选择外科手术同时矫治AS及其他合并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的部分病例因AS轻度未处理主动脉瓣,随访AS程度减轻。2瓣膜形态与疗效:40例三叶主动脉瓣(TAV)中,有13例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41例二叶主动脉瓣(BAV)中,22例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按BAV及TAV分组,本组提示同种干预方式时的即刻和中期压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动脉瓣反流均无明显加重。3干预方式与疗效:33例AS矫治成功的患者中,10例PBAV及23例AVP分组比较,发现在同种瓣膜形态时,即刻和中期压差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主动脉瓣反流无明显加重。结论:PBAV或AVP治疗对BAV与TAV的AS患儿,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儿童AS需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随诊治疗方案。
- 顾燕金梅丁文虹王霄芳郭保静郑可梁永梅肖燕燕焦萌
-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成形术二叶主动脉瓣
- 婴幼儿孤立性先天性主动脉缩窄35例临床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立性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孤立性先天性婴幼儿(≤3岁)主动脉缩窄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随诊情况等。结果:经超声或CT、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单纯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35例,男女比例21/14。临床心功能Ⅱ级31例,Ⅲ级2例,Ⅳ级2例。一期手术根治31例,未手术4例,死亡0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均获一定改善。结论:先天性孤立性主动脉缩窄是严重影响婴幼儿左心功能的心脏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手术后仍需长时间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
- 肖燕燕金梅丁文虹王霄芳梁永梅吕震宇韩玲
- 关键词:婴幼儿主动脉缩窄
- 双腔右心室患儿临床心电图100例分析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提高双腔右心室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1986年1月~1996年12月间,经手术证实为双腔右心室的100例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电轴右偏49例(49%),右室肥厚45例(45%),TV3R,TV1直立64例(64%),双向27例(27%),其中V1导联R/S<1且T波直立31例(31%),双向10例(10%)。结论临床如有该病可疑体征,而超声心动图未明确诊断者应结合心电图:(1)电轴右偏;(2)右室肥厚或双室肥厚;(3)与年龄不符的TV3R,TV1直立,V3R,V1导联R/S<1而T波直立,或TV3R,TV1双向等表现者应进行超声复查,必要时行右心导管及造影检查,以减少误诊,提高手术成功率。
- 丁文虹韩玲金梅吴邦骏王霄芳王磊
- 关键词:右室双出口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孤立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四例报告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通过对四例孤立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INVM)临床资料的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 4例患儿的临床、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表现及 1例心室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以阵发性胸闷、气短及头晕为主要症状 ;4例均出现心脏扩大 ,心音低钝 ,2例心律不齐 ,2例心尖部Ⅱ级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均表现为心肌缺血 ,2例室性早搏 ,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胸部X线检查提示心脏扩大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心室内探及大量突出的肌小梁及深陷的小梁隐窝 ;彩色多普勒提示小梁间有血流与心腔相通 ,2例出现左心收缩功能下降 ,1例左心舒张功能下降 ,1例心室造影提示心腔内肌小梁增多 ,排列紊乱 ,放射状充盈缺损。结论 INV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心室肌结构异常疾病。它对心脏带来三种危险 :(1)心功能不全 ;(2 )室性心律失常 ;(3)心内膜血栓伴各系统栓塞。超声心动图是诊断INVM的一线工具。
- 王霄芳韩玲张桂珍金梅丁文虹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缺损心室功能障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儿童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治疗中的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儿童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心导管术后24 h仍存在股动脉血栓的1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及转归。所有患儿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股动脉血栓。结果10例患儿中男2例、女8例;月龄9~80个月,平均(32±24)个月;体质量5.8~17.5 kg,平均(12±4)kg。10例患儿中7例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为法洛四联症,1例为房间隔缺损,1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股动脉血栓发生率为0.84%(10/1189)。7例为股总动脉闭塞,1例为股浅动脉闭塞,1例为股总动脉合并股浅动脉血栓闭塞,1例为股总动脉中度狭窄,血栓长度0.7~2.7 cm。7例患儿于股动脉血栓形成第2天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1例于第3天应用,2例于第5天才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疗程3~28 d,平均(10±8)d。口服阿司匹林最终治疗剂量2.0~4.6 mg/kg,平均(3.2±0.8)mg/kg。所有患儿经治疗后股动脉血流均恢复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皮肤温度恢复正常。随访1~33个月,所有患儿超声多普勒提示股动脉血流通畅,血栓均未复发。治疗期间无出血、过敏、皮疹、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安全有效。
- 戴辰程何楠肖燕燕王霄芳郭保静焦萌梁永梅李刚金梅
- 关键词:心导管术股动脉血栓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对合并隐匿性脑卒中或偏头痛患者的近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对合并隐匿性脑卒中(CS)或偏头痛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0月至2020年12月诊断PFO合并CS或偏头痛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PFO封堵术治疗。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是否再发脑卒中以及偏头痛是否缓解进行随访。结果189例PFO患者中,合并CS 121例(64.0%),合并偏头痛68例(36.0%)。161例(85.2%)患者PFO封堵成功,28例(14.8%)患者因卵圆孔细小未能成功封堵卵圆孔。围术期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脱落、栓塞。所有患者无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期间,失访28例,其余16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103例合并CS患者中,PFO封堵成功患者再发脑卒中比例明显低于未封堵成功患者[0(0/90)比15.4%(2/13)](χ^(2)=7.414,P=0.006)。58例合并偏头痛患者中,PFO封堵成功患者偏头痛未缓解比例与未封堵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8%(22/47)比36.4%(4/11)](χ^(2)=0.580,P=0.446)。结论PFO封堵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合并CS患者的疗效确切,对合并偏头痛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疗效。
- 梁永梅王霄芳叶文倩上官文王志远李强强杨一妃李晓雪金梅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偏头痛
- 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残余分流临床治疗经验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动脉导管未闭残余分流(rPDAs)是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探讨此类并发症再次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9例rPDAs患者(外科结扎术后38例,介入治疗术后l例)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17(5,33)岁,初次手术关闭后经导管干预中位时间为6(1,15)岁,中位体质量28(17,53.5)kg。结果:39例rPDAs均封堵成功,最常见的rPDAs的形态是漏斗型,中位直径2.4(2,4.3)mm;封堵器材的使用:3例使用可控弹簧圈,6例使用ADO-Ⅱ封堵器,28例使用普通蘑菇伞封堵器,2例使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本组患者中33例(85%)使用经典的顺行经肺动脉入路封堵,其中11例通过网篮抓捕建立轨道。6例患者因rPDAs细小穿刺股动脉,通过逆行入路封堵。结论: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安全有效的方法。
- 吕震宇金梅王霄芳郭保静王志远杨一妃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心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