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柳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6篇小细胞
  • 6篇非小细胞
  • 5篇细胞肺癌
  • 5篇小细胞肺癌
  • 5篇非小细胞肺癌
  • 5篇肺癌
  • 4篇肿瘤
  • 4篇粒细胞
  • 4篇化疗
  • 3篇选择素
  • 3篇血管
  • 3篇晚期
  • 3篇细胞集落
  • 3篇粒细胞集落刺...
  • 3篇集落
  • 3篇集落刺激因子
  • 3篇L-选择素
  • 2篇多糖
  • 2篇血管内皮

机构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王柳春
  • 8篇李凯
  • 4篇黄纯
  • 2篇刘竹君
  • 2篇肖建宇
  • 2篇徐文静
  • 1篇王晓芳
  • 1篇孙慧
  • 1篇陈金良
  • 1篇程新
  • 1篇赵智刚
  • 1篇叶兆祥
  • 1篇袁静
  • 1篇林丽
  • 1篇王晶
  • 1篇梁彦
  • 1篇高琦
  • 1篇孟文静
  • 1篇吴春娃
  • 1篇黄纯

传媒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6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心血管相关不良反应被引量:17
2009年
背景与目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FDA批准的药物的各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其疗效是令人惊喜的、但也必需重视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相关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分析恩度联合化疗之心血管系统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我院2007.4-2009.2治疗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每日监测血压、定时观察心电图、D-二聚体及心悸、胸闷等症状。结果各心血管系统相关不良反应从高到低的发生率依次为:心电图异常、D-二聚体异常、血小板异常、临床症状和血压异常波动。每例治疗前、后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意义,而每周期治疗前、后比较:心电图改变、临床症状和血压波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按周期数观察,年龄对血压波动和ST-T段改变及治疗周期对血压波动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干扰因素后提示:按周期数观察,年龄对ST-T改变和血压波动有影响(P<0.05)。结论不良反应中心电图异常最常见,高龄患者和年轻患者相比,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和血压波动的可能性大;另外,治疗周期是血压发生波动的危险因素。但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均可恢复。
孟文静高琦王柳春林丽黄纯李凯
关键词:恩度非小细胞肺癌LOGISTIC回归分析
化疗后骨髓粒细胞释放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小鼠在化疗后的一定时间内是否存在骨髓粒细胞释放障碍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并通过观察给予不同药物促进骨髓粒细胞释放的过程、寻求最佳用药方案。 方法:实验小鼠腹腔注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后,再给予集落...
王柳春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L-选择素黄芪多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
文献传递
K-ras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2014年
K-ras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原癌基因之一,其突变后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且在吸烟的肺腺癌人群中突变率较高.目前研究认为K-ras基因突变对靶向治疗原发耐药,且可能成为一个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王柳春李凯
关键词:预后K-RAS基因
埃克替尼与多西他赛在晚期NSCLC二线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二线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及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37例二线埃克替尼口服治疗以及41例同期收治的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多西他赛组疾病控制率为61.0%,埃克替尼组为8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多西他赛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月,埃克替尼组为2.6月(P=0.419)。两组出现重度不良反应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结论在EGFR基因突变状态未明前提下,两药短期疗效相当,临床用药需参考优势人群临床特征、体质状况及各自不良反应情况等。
陈金良刘晓嫚王柳春李凯
关键词:药物疗法埃克替尼多西他赛
黄芪多糖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骨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7
2008年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骨髓粒细胞释放过程的影响,并比较黄芪多糖(AP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连续给药后的作用特点。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药物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粒细胞L-选择素(CD62L)表达情况及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sCD62L)的浓度,同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小鼠在给予化疗药物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在第7、10、14天与化疗前(第0天)比较均出现显著降低(2.02±0.27、2.96±0.65、3.43±1.37比6.13±0.70,P均<0.05),但呈逐渐上升趋势。骨髓粒细胞CD62L阴性表达率第7天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3.20±1.30比14.25±1.89,P>0.05),第10天和第14天比化疗前均显著升高(25.00±1.41、25.00±2.65比14.25±1.89,P<0.05),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8988,P<0.05);2)APS和G-CSF均能提高小鼠经化疗药物干预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APS能在第7天快速下调骨髓粒细胞CD62L的表达;3)APS组血清sCD62L浓度波动范围为1.02~1.49μg/m(l任一时间点与化疗前比较P均>0.05);而G-CSF组第14天出现明显升高,与APS组比较有差异(2.04±0.33比1.49±0.17,P<0.05),且与另两个指标均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实验小鼠在注射化疗药物第7天出现骨髓粒细胞释放功能障碍;APS可通过促进骨髓粒细胞释放来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作用缓和、持久;而G-CSF主要促进骨髓粒细胞增殖,作用强烈,并可能促进幼稚粒细胞释放。
王柳春孙慧李凯
关键词:黄芪多糖集落刺激因子L-选择素化疗
L-选择素在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的作用
2006年
主要阐明L-选择素的分子结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参与骨髓成熟粒细胞的释放过程,为骨髓释放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王柳春李凯
关键词:L-选择素粒细胞外周血
卢比替康胶囊Ⅰ期临床耐受试验结果分析
2009年
目的:评价口服卢比替康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耐受及疗效情况。方法:受试者接受卢比替康单次或连续治疗,观察此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及心电图),并在连续治疗1个周期后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共有30例患者参加单次试验和20例患者参加连续试验,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血尿、蛋白尿、恶心、呕吐及心电图改变。在可评价疗效的13例患者中,PR1例,SD8例,疾病控制率(DCR)为69.2%。结论:晚期耐药的肿瘤患者口服卢比替康耐受良好且有一定疗效。
王柳春黄纯袁静吴春娃林丽陈鹏李凯
关键词:恶性肿瘤耐受性
47例肺肉瘤样癌的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7
2008年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LSC)的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9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47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44例,非手术治疗3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p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肺癌相似,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6%、27.7%和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6)、肿瘤大小(P=0.023)、p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2)、M分期(P=0.000)和组织学类型(P=0.04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年龄(P=0.002)、T分期(P=0.011)和M分期(P=0.00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肉瘤样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年龄、T分期和M分期。
徐文静黄纯王柳春李凯
关键词:肉瘤样癌预后因素非小细胞肺癌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空洞形成的意义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后的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现象,探讨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57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29例)和NP方案(28例)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行胸部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后出现肿瘤空洞的NSCLC进行临床及CT灌注成像分析;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aCECs)数量。结果NP方案组患者中见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组患者中,5例(17.2%)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其中腺癌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均未出现咯血症状。CT显示,5例均为周围型肺癌,单发空洞,形态以类圆形为主,平均直径为2.7cm;3例薄壁,2例厚壁;4例位于瘤体中央,1例偏心。CT灌注功能成像显示,空洞形成患者的肿瘤内部供血处于抑制状态。5例空洞形成患者治疗前aCECs为323.2/10^5±236.9/10^5,治疗后下降至33.0/10^5±33.6/10^5。结论肺部肿瘤出现空洞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后一个较为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将其与CT灌注成像以及外周血aCECs联合观察,可能有助于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
黄纯王柳春肖建宇叶兆祥刘竹君徐文静程新王晶李凯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非小细胞肺癌功能成像细胞
大剂量化疗联合G-CSF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没有干细胞支持情况下,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大剂量化疗方案,DIAEM方案:异环磷酰胺1 500 mg/m2,静脉滴入,d1~d5;美斯纳800 mg/次,于异环磷酰胺后0、4和8 h静脉滴入,并同时水化;依托泊苷200 mg/m2,静脉滴入,d1~d5;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滴入,d1。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入,d1~d5。ESHAP方案:顺铂25 mg/m2,静脉滴入,d1~d4;替尼泊苷(Vm-26)100 mg,静脉滴入,d1~d4;甲基泼尼松龙500 mg,静脉滴入,d1~d4;阿糖胞苷1 500 mg/m2,d5。两方案交替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于每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应用,至白细胞达2.0×109L-1且持续3 d停用。结果:大剂量化疗总有效率61.1%(22/36),其中CR12例(33.3%),PR10例(27.8%),SD 4例,PD 10例,1例于大剂量化疗后第7天死于颅内出血。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到最低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和5 d,其恢复时间分别为10和12 d;27例(76.5%)出现发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6 d。结论:在无干细胞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大剂量化疗辅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是治疗难治或复发性NHL的有效措施。
梁彦王柳春王晓芳黄纯赵智刚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复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