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杰

作品数:17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土壤
  • 7篇湿地
  • 5篇森林土
  • 5篇森林土壤
  • 5篇铵态氮
  • 4篇
  • 3篇湿地土壤
  • 3篇硝态氮
  • 3篇芦苇
  • 3篇芦苇湿地
  • 3篇互花米草
  • 3篇残体
  • 2篇单宁酸
  • 2篇氮沉降
  • 2篇氮素
  • 2篇养分
  • 2篇养分释放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有机碳
  • 2篇沼泽

机构

  • 15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王杰
  • 9篇王华
  • 9篇孙志高
  • 8篇何涛
  • 6篇高会
  • 4篇高人
  • 4篇李家兵
  • 4篇马红亮
  • 4篇李晓
  • 3篇陈冰冰
  • 2篇孙杰
  • 2篇尹云锋
  • 1篇张鹏飞
  • 1篇杨柳明
  • 1篇胡星云
  • 1篇黄斌滔
  • 1篇陈炳辉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湿地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7年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不同淹水环境下两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积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积水)上的短叶茳芏湿地和已被互花米草入侵(入侵前为短叶茳芏湿地)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B样带上互花米草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_2O-S)和吸附性硫(Adsorbed-S)含量总体上低于A样带,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则高于A样带.短叶茳芏湿地和互米草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硫的含量在两条样带上整体均表现为HCl-Soluble-S>H_2O-S>Adsorbed-S>HCl-Volatile-S,且二者的总无机硫含量分别占其TS含量的9.02%~15.50%和8.04%~12.73%.与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分别使A样带土壤中H_2O-S、Adsorbed-S、HCl-Soluble-S、HCl-Volatile-S和总无机硫含量减少了35.2%、36.4%、16.8%、1.8%和26.12%;但使B样带表层土壤的总无机硫含量及0~20 cm土层的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分别增加了8.34%、15.34%和5.71%.研究发现,非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后可降低湿地土壤有效硫的供给能力;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可通过提高土壤中HCl-Soluble-S的含量增加金属硫化物沉淀,而挥发性硫含量的同步增加则可能对植被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何涛孙志高李家兵高会王华王杰陈冰冰
关键词:入侵
基于分解袋法的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被引量:2
2019年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植物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2016年2月19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研究了不同群落中两种植物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5.87%和28.6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7.00%和9.5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7 292 g/d和0.006 150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3 243 g/d和0.002 607 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分解的更快;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的较慢。
李晓孙志高何涛高会王华王杰
添加硝态氮对红壤净氨化和净矿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武夷山红壤施加不同水平的硝态氮(CK:N 0 mg kg-1,LN:N 50 mg kg-1,NN:N 100 mg kg-1,HN:N 150 mg kg-1)开展培养实验,研究硝态氮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硝态氮添加,红壤氨化速率显著升高,而矿化速率在高氮(NN:N 100mg kg-1,HN:N 150 mg kg-1)情况下没有显著升高。硝态氮添加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关系,由CK处理下的显著负相关,逐渐转为HN处理的正相关,结果表明,随硝态氮添加,尤其在HN处理下促进了硝态氮的固定和铵态氮的形成,而对于其转化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硝态氮添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增加,其所占比例(39.0%~45.7%)降低,而SON的变化速率与矿化速率成显著负相关,表明较高硝态氮处理(NN和HN)下SON的变化速率较大,为揭示高氮沉降下硝态氮转化的机理提供了思路。
马红亮高人王杰尹云锋杨柳明
关键词:氮沉降森林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
添加外源氮、单宁酸和酚类化合物对森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针对氮沉降增加,不同凋落物(阔叶、针叶和竹叶)化学性质的显著差异,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单宁酸、4-羟基苯甲酸对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开展3个月的培养研究,结果显示,添加铵态氮增加红壤和黄壤铵态...
王杰马红亮高人
关键词:铵态氮单宁酸森林土壤矿质氮
2015年7月末不同淹水条件下闽江河口沼泽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被引量:6
2018年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选择了不同淹水状况的两条采样带(采样带A,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采样带B,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以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和扁穗沙草(Cyperus compressus)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26日(小潮日),在采样带中的6个采样点,采集了0-60 cm深度的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样带A中的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土壤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26.46±4.18)g/kg、(25.29±1.49)g/kg和(33.58±2.74)g/kg,采样带B中的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土壤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63±3.43)g/kg、(13.01±1.48)g/kg和(13.56±0.82)g/kg,长期淹水环境使采样带B各群落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明显低于采样带A,分别低37.14%、48.57%和59.60%;与采样带A相比,长期淹水环境降低了采样带B中的短叶茳芏沼泽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垂直变异性,但增加了扁穗莎草沼泽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垂直变异性,互花米草沼泽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受淹水环境的影响不明显。采样带B各群落区0-10 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小,而在其它土壤深度的含量都高于采样带A;与之相反,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0-10 cm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大,在其它深度的含量都低于采样带A。淹水条件是导致采样带A和B相同植物群落沼泽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王杰王杰孙志高李家兵何涛高会高会
关键词:有机碳土壤沼泽淹水条件
闽江口互花米草淤积作用对其自身和短叶茳芏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2016—2017年,以闽江口鳝鱼滩西北部互花米草(SA)入侵初期与短叶茳芏(CM)形成的典型交错带植物残体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分解试验,通过设定无淤积强度(S0,0cm/a)、当前淤积强度(S5,5cm/a)和未来淤积增强(S10,10cm/a)3种处理,模拟互花米草入侵初期导致的淤积作用对其自身以及短叶茳芏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淤积强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的分解速率均明显降低;与S0相比,二者在S5与S10处理下的分解速率分别降低49.09%(SA)、35.14%(CM)和56.36%(SA)、44.59%(CM)。随着淤积强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分解过程中的TS含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其对短叶茳芏TS含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过程中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硫释放,但随淤积强度的增加,二者硫释放量均呈降低趋势,且在相同淤积强度下,前者的硫释放量要高于后者。不同淤积强度下残体分解速率及硫养分释放强度的差异不仅与分解环境中的EC密切相关,且与残体残留率、初始基质质量(C/N和C/S)以及淤积导致养分条件改变而对分解过程中残体基质质量的影响有关。研究发现,随着淤积强度的增加,两种残体的分解速率及硫释放强度均降低;但在相同淤积强度下,短叶茳芏残体的分解速率和硫释放量均大于互花米草。
王杰王杰孙志高何涛高会李晓
关键词:潮滩湿地
沉积强度及氮养分改变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残体短期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较强的促淤作用可导致湿地沉积环境和养分状况发生明显变化。2017年4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西北部受互花米草入侵影响的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沉积及养分改变模拟试验,设置无沉积强度(S0,0 cm·a^(-1))、当前沉积强度(S5,5 cm·a^(-1),氮养分水平为沉积物自然氮背景值)以及当前沉积强度+氮养分倍增(S5N,5 cm·a^(-1),氮养分水平为沉积物氮背景值的两倍)三种处理,探讨沉积强度及氮养分改变对短叶茳芏残体短期分解(30 d)与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表现为S0(0.017207 d^(-1))>S5N(0.012166 d^(-1))>S5(0.011478 d^(-1))。与S0相比,S5和S5N的分解速率分别降低了33.29%和29.30%,说明沉积作用抑制了残体分解,但氮养分倍增又使得抑制程度得到一定缓解。沉积增强导致残体的TC含量增加,而TN、TP和TS含量降低;相同沉积强度下,氮养分倍增对TN、TS含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下残体的C、N、P和S在分解初期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净释放,沉积作用降低了残体的C释放,但增加了N、P养分释放;相同沉积强度下,氮养分倍增对残体C释放的影响不大,但降低了N、P养分释放。尽管残体质量损失均是影响不同处理下残体分解初期养分变化的共性因素,但沉积及氮养分变化对残体基质质量的改变是导致残体中养分含量及释放强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互花米草促淤导致的沉积增强使得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初期释放的较多N、P养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被互花米草所利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入侵能力;但在氮养分增加条件下,互花米草可能优先利用分解环境中的氮养分来增强其入侵优势。
陈冰冰孙志高孙志高王杰何涛胡星云
闽江口互花米草促淤作用对其自身和短叶茳芏残体分解及养分动态的影响
湿地残体分解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它连接着生物有机体的合成与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过程之一。残体分解速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残体的现存量以及碳(C)、氮(N)、磷(P)、硫(S)等养分和其他物质向土...
王杰
关键词:营养元素潮滩湿地
文献传递
施用铵态氮对森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0mg/kg)、低氮(LN,N50mg/kg)、高氮(HN,N100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NO3^--N含量4.5%~25.7%,但LN与HN处理差异不显著,NO3^--N降低可能与NO3^--N反硝化和异氧还原有关;然而,黄壤性草甸土NO3^--N没有降低。与培养前比较,在第56天红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5倍左右;桐木关黄壤增加40%左右,而黄冈山25km黄壤仅在CK处理下增加16%,但是黄壤性草甸士显著降低:结果显示LN与FIN处理土壤NO3^--N含量变化幅度小于CK。与CK相比,LN和HN处理红壤NH4^+-N分别显著(p〈0.05)升高24.1%~96.5%和68.7%-114.1%,且随培养进行没有累积,可能与微生物固N有关;桐木关NH4^+-N分别升高17.6%~39.6%和37.6%~95.8%(p〈0.05),LN处理黄冈山25km黄壤NH4^+-N只有第7天升高17.8%(p〈0.05),HN处理第7、14、28、42天显著升高17.5%。48.6%(p〈0.05)。LN处理黄壤性草甸土的NH4^+-N在前3周显著降低11.6%~28.5%(p〈0.01);HN处理在第7天和14天分别降低10.8%(p〈0.01)和7.5%,但是在第28—56天显著增加17.6%-20.4%(p=0.002)。随着培养进行,CK处理红壤NH4^+-N逐渐降低,桐木关黄壤、黄冈山25km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升高:LN和HN处理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NH4^+-N逐渐升高。可见,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对NH4^+-N添加响应存在差异。
马红亮王杰高人尹云锋孙杰
关键词:氮沉降森林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氮素转化
闽江口典型芦苇湿地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氮(TN)和有机碳(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而在垂直方向上其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的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交错带湿地表层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5.78%、0.84%(NH4+-N)和13.04%、44.00%(NO3--N),而在下层土壤分别增加了30.00%、6.06%(NH4+-N)和43.75%、23.91%(NO3--N);芦苇湿地土壤NH4+-N含量主要受到有机质含量控制,短叶茳芏湿地土壤TN含量受到土壤盐分的重要影响,而土壤颗粒组成和水分是影响交错带湿地土壤的NH4+-N和NO3--N关键因子。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种群的竞争作用不但明显增加了交错带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而且也深刻改变了NH4+-N和NO3--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的细颗粒组成、氮矿化与硝化作用来影响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
王华孙志高李家兵何涛高会王杰林朋左吴欣桐
关键词:有机碳湿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