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玉 作品数:5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德”之下移:西周铭文中的“德” 被引量:2 2016年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王晓玉论多元系统中的“对话”——以宇文所安《文心雕龙·通变》篇研究为例 2014年 "通变"是刘勰诗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自清代纪昀开始颇受学者重视。汉学家宇文所安对"通变"观的研究颇具特色。我们试图从实践的角度与宇文所安关涉《文心雕龙·通变》的研究"对话",辨析宇文所安观点的局限、有效性及其价值,并借助宇文所安论说方式的特点呈现其研究中的问题之所在。借用多元系统理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反思中西"对话"的可能及最终路向,认为中西"对话"达成的最终路向是去寻找对方的文化传统本身,而不仅仅是研究方法。 王晓玉关键词:通变 “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 2013年10月19-20日,'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山东文艺美学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Ridlard Rand教授应邀分别为大会致辞,共同拉开了本次大会的序幕。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王晓玉重释“Deconstruction”:媒介和文学之中的“消失”——张正平教授访谈录 2015年 问:张老师,您好!我们注意到传播学界的重要学术刊物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赞誉您的著作Deconstructing Communication:Representation,Subject,and Economies of Exchange为“传播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就是说,您的研究路径实际上是把哲学引入传播。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去思考并追问“传播”的形而上学维度?您的博士论文就是以胡塞尔的哲学为基础谈“传播”的,这些与美国传播学界的常规研究路径大约是不同的吧? 张正平 王晓玉 李莎关键词:访谈录 EXCHANGE JOURNAL 文学 媒介 国风中的“桑”意象及其义涵 2014年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王晓玉关键词:《诗经·国风》 意象 象征义 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