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莎

作品数:18 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本雅明
  • 3篇荷尔德林
  • 3篇访谈
  • 3篇访谈录
  • 2篇气韵
  • 2篇文学
  • 1篇当代中国文学
  • 1篇导论
  • 1篇地图
  • 1篇地图测绘
  • 1篇独异
  • 1篇艺术
  • 1篇隐士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艺术
  • 1篇认识论
  • 1篇认知图
  • 1篇社会整体
  • 1篇神圣
  • 1篇太一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美国西北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1篇巴黎索邦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 1篇马萨诸塞大学

作者

  • 15篇李莎
  • 1篇李芒
  • 1篇王晓玉
  • 1篇曹一帆
  • 1篇张正平

传媒

  • 4篇文化与诗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课程.教材....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励耘学刊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外国美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绝对自我”的悖谬:提坦、费希特和辛克莱的叠影——《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的精神形象
2018年
荷尔德林的小说《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精神形象具有多重隐喻。首先,从阿拉班达提及的柏拉图《政治家篇》出发,追溯人类自主和历史观念起源之关系,印证其精神形象中提坦的隐喻。其次,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原理论证其行动哲学的依据。最后着眼于阿拉班达的实践,联系雅各宾派、辛克莱代表的激进的德意志青年,揭示为理性而战的暴力乌托邦陷入人类自我意图而失败。这或许是小说中"涅墨西斯"之名的双重暗示——"愤怒的正义"的"惩罚"。
李莎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荷尔德林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赵勇访谈录
2017年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李莎:从您早年的研究来看,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性理论悉入囊中。您曾经说,当代中国文学都是按全集一网打尽,赵树理、汪曾祺、路遥更是笔下常客,而像卡尔维诺、艾柯、昆德拉、萨特、加缪、策兰等人也常出现在您对时代症候的参照之中。首先,请您谈谈这些文学经验对您日后文学批评的视角有哪些影响?
李莎
关键词:文化批评访谈录当代中国文学
独异问题导论——兼致中国听众被引量:2
2016年
我想感谢大家来和我见面,并给予我这个机会试着阐述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些观点。我的兴趣以及近来研究的核心,都涉及重新思考'独异'(singularity)[4]这一观念,并思考其与普遍性(generality)或者'普世性'(universality)的关系。需要补充一句,我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个术语'普遍性',而非第二个:对我而言,将任意一个事物定义为'普世的',这种论断预先假定存在一种任何有限的人类个体都不能。
塞缪尔·韦伯赵天舒李莎
“本雅明:朝向空间的缘在”:当哲学、文学、宗教三者交汇时——彼得·芬维斯访谈录被引量:3
2014年
学界对本雅明思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后结构主义的"左"的文化批评家的描述。笔者结合彼得·芬维斯教授以本雅明《暴力批判》一文为核心脉络的德国哲学研究,对彼得·芬维斯教授进行了采访。这一访谈从本雅明美学观念的内在肌理出发,追溯本雅明思想中的关键概念"过渡"、"单行道"、"单子"、"假象"、"辩证形象"、"朝向空间的缘在"的思想渊源,历数本雅明与康德、莱布尼茨、荷尔德林、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这些西方哲学和诗学的源流关系,呈现了本雅明思想中哲学、诗学和宗教三个维度之间的勾连映带。结合原文献和本雅明思想的诉求,笔者与彼得·芬维斯教授还探讨了西方近现代思想对中国易学、道家、禅宗思想的传播吸收,本雅明美学观念与中国古典艺术内在的对话关系。
李莎彼得.芬维斯
关键词:本雅明
本雅明·学习·中国——朝向一种普遍的“万物一元论”被引量:1
2022年
本雅明在学生时代对中国思想和文学的兴趣散漫而强烈,他阅读并探讨了一系列文本:从《老子》开始,直至辜鸿铭的著作。本雅明年轻时研究中国的高潮出现于他对荷兰汉学家高延《万物一元论》的批判性接受,这部著作为他后来的“相似性学说”提供了核心观念。1934年,本雅明在有关卡夫卡的文章中,勾勒了改进“万物一元论”的方案,“先于万物”的观念冲击了所谓的“万物”,使之获得了历史的密度。如此说来,他同时期有关技术的可再生产性便是针对这个改进后的“万物一元论”。
彼得·芬沃思李莎
关键词:本雅明辜鸿铭《老子》
康德和理论的过渡
2014年
那些促成理论在跨学科领域发展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之中,康德的重要性无人可比。正如康德三大《批判》所论述的先验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那样,20世纪下半叶,康德的思想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理论规划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彼得·芬维斯李莎
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被引量:40
2004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二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打破我国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要成功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重视并解决好该课程开发、管理、教学和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李莎李芒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Aura”和气韵——试论本雅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之灵之会通被引量:8
2017年
本文聚焦本雅明的"Aura"观念和其《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举中国古代画家之联系,从德意志观念论的直观问题钩沉"Aura"的美学肌理,揭橥本雅明的"Aura"会通于中国艺术观念"气韵"。首先,从本雅明20世纪20到30年代关于"Aura"的记录中,排除视觉光线、圣像光环的解读,对接上它的古希腊本义"气息";其次,从本雅明写于20世纪初有关色彩、绘画的美学笔记中,论证"Aura"产生于纯然容纳的艺术直观,正与中国画家聚精会神的观物方式相合;最后,从本雅明1937年阐释中国书画的笔记里,辨析"气韵"的英文译介,揭示其如闪的动态形象,试述"Aura"和"气韵"会通于"意"那活泼泼的灵域。余绪部分细读荷尔德林的颂诗《海岱山》一阙,追溯本雅明描述"Aura"时所举"远处群山"的意象原型。
李莎
关键词:AURA气韵本雅明中国艺术
走向非对象化之境——评乔治·布莱《意识批评》
2014年
文学批评的“日内瓦学派”标榜“一切批评都首先是,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是什么从根本上证明了意识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法性,这种批评思维在思想史上又位于何种境地,成为笔者回溯式思考的问题起点.从笛卡尔以来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将一切存在推向清晰而明确的唯一的智识活动,否定了存在与外部客体的连接,使它成为“纯粹意识的孤岛”.17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与笛卡尔主义的抽象世界分道扬镳,通过情感的线索向着模糊而非理性的存在前进,意识批评正是在抽象世界与非理性情感二者对立的背景下做出的艰难的突围.从《批评意识》提供的这一流派的诸多思想线索中,本文试图勾勒埋藏在看似形散的“日内瓦学派”意识批评内部一致的认识论根基. 意识批评终究要抛弃作品的外在形式,走向一种非对象化的境地.
李莎
阿达玛斯:通向自然状态的半神——论卢梭形象的一个荷尔德林变体
2019年
本文论述了荷尔德林在小说《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以阿达玛斯作为卢梭精神的一个变体,肯定了卢梭的自然状态和入神经验,把神话历史化,以忘我合一的体验作为拯救方法重新回到万有一体的神性存在。论文首先论述卢梭"自然状态"的革新之处在于离开感官情绪的束缚彻底进入物我浑融,比埃纳湖的忘我状态正是卢梭对荷尔德林的根本启示。其次,从阿达玛斯"神在我们之中"的教诲出发,结合旭培里昂之名所含腾飞于天太阳神的神性意味,论述卢梭经验激活了荷尔德林从存在的本真来理解神性,由此自然全体等同与万有合一的灵魂全体,圆满自足的灵魂状态的"坚韧"特征同时照应了阿达玛斯之名和同时代人对卢梭的评价。最后分析小说中的半神和古希腊神话以及柏拉图《会饮》中作为精灵的爱若斯的关系,揭示半神在人与神之间的交接位置,这被荷尔德林转化为在尘世中完成存在使命的特殊意味。
李莎
关键词:卢梭自然状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