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 作品数:29 被引量:25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高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的甜菜栽培方法
- 一种高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的甜菜栽培方法,它涉及一种甜菜栽培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甜菜栽培中块根含糖率低且在增产同时难于增加含糖率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选用良种,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加施微量元素硼和锌等措...
- 王建国李兆林
- 有机—矿质复合材料控释尿素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 2004年
- 试验采用15N示踪的方法,在盆栽水稻上测试了3种新研制的控释尿素(控1、控2、控3)的应用效果。施用3种控释尿素的处理与施普通尿素相比,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3 64、19 92和10 5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加了34 59、18 56和8 66个百分点,控2处理的效果最好。图3,表2,参6。
- 乔云发罗盛国韩晓增王建国焦晓光唐才贤
- 关键词:控释尿素氮肥利用率水稻
- 海伦地区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特征研究被引量:34
- 2003年
-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综合观测场的大气降水量、土壤水的蒸散量和1.5m土体含水量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黑土地区降水规律与分布状态、土壤对大气降水的接纳能力、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土壤蒸散量,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黑土区唯一水分来源,统计观测场50年降水量平均为550.7mm;土壤水年平均蒸散量为477.8mm,与蒸散对应年份的平均降水量为491.8mm,97%的降水参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内水分循环,其循环方式为土壤—作物—大气。1.5m土体内水分变化为411mm~647mm,土壤含水量处于458mm~505mm时间为90%以上,土壤水通过气象上的旱、涝、常规水分年达到平衡,年内是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达到土壤水分平衡。图5,表2,参5。
-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王建国孟凯张兴义
- 关键词:黑土土壤水分
- 大庆市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被引量:14
- 2004年
- 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分4个方面选取了可容易操作的19个评价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期目标值;结合大庆市的实际,对大庆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差距进行了科学评价,并提出了发展对策。表2,参2。
- 王建国高崇升邢如义乔云发
-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 黑土农田自然恢复土壤有机碳的演变
- 2007年
- Century模型是世界上用来预测土壤有机碳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近20年来在农林生态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该模型对黑土农田自然恢复条件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可以预测黑土农田自然恢复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自然恢复条件下,短期内已垦黑土农田有机碳水平略有下降,20年后开始缓慢上升。
- 高崇升杨国亭王建国张兴义
- 关键词: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自然恢复
- 一种富油大豆的栽培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油大豆的栽培方法,它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它解决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保产增油的问题。该栽培方法是通过选用高产高油品种或品系、北种南移、适时早播、适当稀植、合理轮作、补施钾肥和优化施肥等主要措施来完成的...
- 王建国许艳丽李兆林李春杰
- 文献传递
- 一种寒地玉米亩产千公斤的栽培方法
- 一种寒地玉米亩产千公斤的栽培方法,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是要解决东北地区现有的玉米栽培方法产量低的技术问题。方法:一、秋季封冻前,撒有机肥,深松整地、造垄;二、第二年春天,玉米种子双行播种,同时施入基肥;在...
- 王建国张兴义李兆林
- 文献传递
- 绿色食品发展科技支撑体系被引量:5
- 2003年
- 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大举措。绿色食品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技支撑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包括四大方面;即环境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管理技术,总共14项具体技术。全面概述了绿色食品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内容。图1,参3。
- 王建国崔守富时泽远
- 关键词:食品安全绿色食品
- 一种北方寒地旱作区玉米高产的栽培方法
- 一种北方寒地旱作区玉米高产的栽培方法,涉及一种玉米高产的栽培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寒地旱作区积温不足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玉米产量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一:深松整地并施基肥,二、改垄;三、播种;四、施肥;...
- 李兆林王建国张兴义
- 文献传递
- 农田生态学和长期试验示范引领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被引量:25
- 2019年
-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及用养失衡导致土壤发生退化,东北黑土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此背景下,1978年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东北黑土区中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围绕黑土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经过长期对农田生态要素的监测和研究,划分了黑土肥力变化演化的3个时期,提出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阈值,阐述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演变规律,证实了通过农田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够利用生态平衡调控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通过系谱法选育高产优质"东生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0个,并且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研发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黑龙江省的十几个产粮大县示范推广。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大面积推广示范,长期试验示范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 韩晓增邹文秀严君李娜李艳华王建国李禄军
- 关键词:土壤肥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