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宇清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凋亡细胞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原子力显微镜
  • 1篇增殖
  • 1篇炸伤
  • 1篇伤情
  • 1篇伤情分析
  • 1篇神经细胞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细胞
  • 1篇实战
  • 1篇水下
  • 1篇微管
  • 1篇微管蛋白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近代化学...
  • 1篇解放军第一医...

作者

  • 5篇叶正旭
  • 5篇王宇清
  • 4篇罗卓荆
  • 2篇黄景辉
  • 2篇胡学昱
  • 1篇刘旭东
  • 1篇王建灵
  • 1篇郭大兴
  • 1篇陈永斌
  • 1篇任冬青
  • 1篇方钧
  • 1篇杜俊杰
  • 1篇权鑫
  • 1篇兰丽锋
  • 1篇李静

传媒

  • 2篇武警医学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模拟实战条件下的爆炸伤情分析及脊髓损伤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模拟实战条件下的动物爆炸冲击性损伤及脊髓爆炸冲击后的病理变化。方法:采用60 kg TNT当量的温压弹在1∶1军舰船舱模型内引爆后,现场尸检分析动物的致死原因,利用组织病理切片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的爆炸冲击损伤的病理特征。结果:爆炸后实验动物大部分死亡,暂时存活的动物也在1 h内死亡;动物的冲击损伤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体内重要脏器的挫裂伤;单纯脊髓冲击损伤,可以损伤脊髓内血管而造成脊髓出血、缺血性损伤;病理切片和电镜照片显示:脊髓损伤主要是白质结构的异常,水肿及脱髓鞘改变,以及神经元细胞核浓聚、偏位甚至破裂。结论:爆炸冲击性损伤多由于脏器伤情严重而掩盖了脊髓损伤的表现,脊髓爆炸冲击损伤是战伤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叶正旭李静陈永斌任冬青刘旭东王宇清黄景辉胡学昱罗卓荆
关键词:爆炸伤脊髓病理变化
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急性压力损伤后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结构变化
2012年
目的:利用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体外机械压力损伤模型,探计单纯机械压力因素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效应,尤其是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新生SD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利用多功能全自动细胞压力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0820030390.7),将培养细胞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为未施加机械压力损伤的对照组,B、C、D组分别给予0.3mPa、0.5mPa.、0.7mPa的压力损伤10min,每组观察细胞爬片6个,于加压后培养8h取细胞爬片固定,送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观察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骨架蛋白纳米级变化情况,获取并分析胞膜表面颗粒高度分布数据及原子力显微镜图片。结果:对照组细胞膜表面平滑,无明显粗糙颗粒;0.3mPa组细胞膜表面颗粒突起较对照组增多,膜颗粒总体高度增加,局部变粗糙,胞膜上蛋白高度分布直方图峰值右移;0.5mPa组较0.3mPa组胞膜粗糙度更加明显;0.7mPa组膜表面蛋白颗粒总体高度较0.3mPa及0.5mPa组降低,粗糙颗粒减少,但出现胞膜骨架蛋白解聚与构像变化,胞膜出现孔道样改变。胞膜颗粒高度分布峰值、分布宽度及最高颗粒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压力损伤各组间及损伤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机械压力损伤因素可引起细胞膜骨架蛋白变化和表面颗粒高度变化,为压力损伤的细胞保护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权鑫叶正旭王宇清罗卓荆
关键词:脊髓损伤原子力显微镜神经元细胞细胞培养
大鼠水下可控性脊髓爆震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摸索爆炸冲击波导致脊髓损伤的超压范围,建立实验室条件下脊髓爆震伤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的致伤特点。方法采用10 g的单质锰炸药(RDX)为水下爆源,随机取18只大鼠,通过手术将脊髓暴露后,将大鼠固定于封水仓内,仅椎板切除段脊髓外露于冲击波作用之下,最后按照冲击波到达脊髓表面的超压峰值为10、5、3 MPa分为3组致伤,同时检测冲击波的正压作用时间。另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致伤组和对照组,致伤组大鼠按照已选定的冲击波超压强度下爆炸致伤,观察伤后全身及脊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水下爆炸距离0.3、0.8、1.5 m测得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分别为10、5、3 MPa,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 MPa时可造成大鼠双后肢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延长1.0 ms或波幅下降50%,而不致大鼠死亡。病理学显示脊髓内可见大量散在的出血坏死灶。结论水下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 MPa时,能够建立大鼠开放式可控性脊髓爆震伤模型。
郭大兴王宇清叶正旭罗卓荊王建灵兰丽锋
脊髓爆震伤后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特点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9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Allen′s撞击组(B组,n=42)和爆震损伤组(C组,n=42)。用改良Allen′s法造成B组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而用0.7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在垂直距离动物T9~T10节段4cm处引爆造成C组脊髓爆震伤模型,5h后B、C组动物均用诱发电位仪刺激下肢的MEP以筛选造模成功的动物。B、C两组分别于损伤后8h、1d、3d、7d、14d和30d取材(损伤段脊髓2cm),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7只,而A组动物不作任何处理,统一于30d取材。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检测、DNA电泳分析和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各组脊髓中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结果:HE染色显示,A组为正常组织学表现;B组损伤后8h即出现大片的出血坏死灶,白质呈严重的脱髓鞘样改变,1、3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量减少,7d时白质中空洞形成,而且空洞逐渐融合,到14、30d时,可见部分巨大空洞;而C组爆震后8h仅出现散在的小型出血点,但病变进展迅速,1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即明显减少并伴有大量微型空洞形成,3、7d时整个白质结构松散,可见液化坏死灶及广泛的脱髓鞘样改变,而且透射电镜证实这种髓鞘损伤还具有方向性特征,到14、30d时,脊髓可见巨大空洞及散在的小空洞,但面积明显小于B组。B组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在8h时的降低幅度比C组要大(P<0.05),而到损伤7d后,两组却无明显差异。DNA电泳显示B、C两组损伤后3d均出现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和Smearing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逐渐向邻近节段扩散。TUNEL检测显示,B、C两组于损伤后的灰质和白质中均能检测到阳性细胞,而且分布于灰质内的阳性细胞数均于1d时达到高峰(P<0.001),但是在白质内的阳性细胞数量,B组于3d时达到高峰(P<0.001),C组却于7d时
王宇清叶正旭胡学昱黄景辉罗卓荆
关键词:细胞凋亡TUNEL
持续性压力对PC12细胞增殖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持续性压力对PC12细胞增殖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压力可控性细胞损伤装置,对PC12细胞分别施加0.1、0.3、0.5mPa的持续压力,且在不同压力值作用下分别持续加压10、30、60min,应用MTT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不同压力值及持续时间对PC12细胞增殖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PC12细胞呈上皮样细胞生长,表现出神经细胞特性。当加压损伤后,PC12细胞出现凋亡、坏死现象。对照组MTT结果显示,PC12细胞的OD值随观察期延长而逐渐升高;而加压组中,当压力≥0.3mPa、持续时间≥30min后的细胞增殖显著受抑(P<0.05)。β-tubu-lin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0.5mPa压力作用10min后,细胞骨架蛋白β-tubulinⅢ逐渐断裂降解,且降解程度随持续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在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中,早期神经细胞增殖受限和β-tubulinⅢ蛋白降解,可随压力值和持续时间增加而增强,这种现象可能参与了ASCI后机械信号转变为生物学信号的过程。
方钧叶正旭王宇清杜俊杰罗卓荆
关键词:PC12细胞细胞增殖Β-微管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