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敏
- 作品数:50 被引量:6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西太平洋副高的结构和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南海季风试验(SCSMEX)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等,通过动力诊断、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围绕加热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这一主题,对不同时间尺度下夏季西北太平...
- 温敏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文献传递
-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被引量:24
- 2016年
-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 阎琦温敏陆井龙李爽田莉
- 关键词:低涡暴雪动力机制涡度平流
-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SCSMEX等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了1998年6月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位置变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气候平均状...
- 王黎娟温敏何金海林建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大气热源
- 文献传递
- 对2008年6月一个东移高原低涡演变机制的诊断分析
- 本文利用我国每12个小时一次的常规探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ECP)提供的每日四次的再分析资料(其分辨率为1°×1°),分析了2008年6月一个高原低涡东移的大尺度环流场特征,并通过Ertel位涡方程(吴国雄,2...
- 李论张人禾温敏
-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大气热源
-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侧涡旋对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9年
- 受高原地形影响,低层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高原东侧汇合,并在南(北)侧形成定常的正(负)涡度带。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4年再分析资料,发现这两个涡度带在700 hPa上最明显,常年存在一正一负两个对称的涡旋(下称"涡旋对"),且冬、春季较强。根据各月涡旋对的位置及强度,本文定义冬、春季绕流指数为正、负涡旋对平均涡度之差,定量地表征高原绕流作用的强弱,绕流指数大则高原绕流作用强。结果表明,1951—2004年中2/3的年份高原绕流作用春季强于冬季,高原绕流作用不仅是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造成的,而且受到热力作用的影响。冬季绕流指数以年代际变化为主,近50年冬季高原绕流作用有显著的增强趋势;春季绕流指数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均不明显。冬、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均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向我国北方输送,使东北及新疆北部地区气温偏低。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还有利于高原东南侧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及江南地区输送,使西南、华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南暖湿气流和来自中高纬的偏北冷干气流在31°N附近辐合,有利于江淮地区降水。无论冬、春季,亚洲中纬度西风强度是影响高原绕流作用的重要因子。
- 蒋艳蓉何金海温敏祁莉
- 关键词:青藏高原涡旋对大气环流
- 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5
- 2002年
-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模拟了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继持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就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 徐海明何金海温敏董敏
- 关键词:夏季风数值模拟
- ERA5再分析10m风速数据在“两洋一海”的适用性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西太平洋-南海-东印度洋(以下简称“两洋一海”)地区对我国的天气气候、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但由于资料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海上高风速事件研究主要集中于近海,导致对“两洋一海”地区远洋高风速事件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机理仍然不够了解,急需利用新的高分辨率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欧州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近地面10 m风速数据与现场观测风速的比较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两洋一海”地区的国际海洋大气综合数据集(ICOADS)锚定浮标观测资料与ERA5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10 m风速数据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海面风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ERA5再分析资料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较长的时间序列以及完整的数据记录,将其用于海上高风速事件的气候分析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ERA5再分析风速总体上存在低估实测风速的系统偏差,尤其是实测风速较大时,ERA5偏离于实测风速的现象更为明显。
- 陈君芝施晓晖温敏
-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被引量:28
- 2002年
- 通过对多年平均的逐日资料的分析表明 ,夏季不同区域副热带高压脊轴的垂直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这与空间非均匀加热的分布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脊轴随高度向北倾斜 ,而 1 60°E~ 1 80°地区向南倾斜 ;北太平洋中、西部副高在北进期的脊线活动均存在显著的 1 0~ 2 0 d周期低频振荡 ,东亚季风区还具有明显的准 40 d振荡周期。分析表明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而空间非均匀加热起着调节副高移动速率以及改变副高强度的作用 。
- 温敏何金海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夏季季节性太阳辐射
- 夏季季风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效应对西太平洋副高形成和变异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0年
- 通过分析 1 998- 0 5~ 1 998- 0 8再分析资料 ,得知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结构和瞬变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月平均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为上升气流 ,逐日资料则表现出下沉气流 ,下沉气流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高北侧雨带中降水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产生的。据此认为夏季中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季风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所致的上升气流在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是西太平洋副高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逐日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西伸指数与对流降水率资料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与外围雨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
- 温敏何金海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季风降水凝结潜热
- 旱、涝年与海气相互作用被引量:2
- 1997年
- 利用1951~1991年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以及1980~1991年TBB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季节转换在旱、涝年的不同特征。发现旱、涝年海温场分布型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涝年季节北进较平缓,其脊线位置稳定在25°N左右,强度较强,从而导致夏季风雨带在江淮流域停滞,形成江淮洪涝。文中还讨论了中南半岛对流和赤道干旱带的变化对江淮流域旱、涝的先兆作用。
- 温敏罗京佳何金海
- 关键词:旱灾涝灾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