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 作品数:12 被引量:83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 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模式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与传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前瞻性方法入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各1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下地活动... 刘粤 梁旭 杨铁毅文献传递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1.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及实验生物力学模型。
2.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两种实验模型在不同轴向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 梁旭关键词:胫骨平台 骨折 有限元 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不同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索不同轴向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方法利用胫骨平台CT图片的相关数据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3种固定方式的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分析不同轴向载荷作用下,3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模型的受力状况。结果 1 k N轴向载荷下,对于1/2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552.082、67.964、54.085μm,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别为306.745、231.844、73.047 MPa;对于1/4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416.072、302.107、150.639μm,内固定的应力分别为306.673、208.467、73.607 MPa。1.5 k N轴向载荷下,各种固定方式下骨折块的位移和内固定物的应力都相应增加,数据的变化趋势同1 k N载荷情况相似。结论两种载荷下,不同骨折模型均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具优势,后侧钢板螺钉亦可以获得相近的力学特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移位不明显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前后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可以作为首选。 张岩 范鑫斌 梁旭 杨铁毅 叶维光 邵进 龚璐璐关键词:胫骨平台 有限元分析 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制作成年男性尸体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12个,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前侧6.5 mm拉力螺钉、胫骨平台外侧L型4.5 mm解剖锁定钢板、后侧T型3.5 mm锁定钢板固定。对标本模型进行轴向加压250、500、750、1000 N,检测其轴向位移及应力。结果在相同应力下,前侧螺钉组轴向Y轴位移最小,分别与外侧钢板组和后侧钢板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外侧钢板组与后侧钢板组之间Y轴位移没有显著差异;前侧螺钉组在标识点的应力分布最为均衡。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固定中,前侧螺钉能够有效增加轴向稳定,骨折块周围应力分布均衡,是一种有效的力学固定方式,外侧钢板在横向的稳定性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后侧钢板对于后方需要复位的平台骨折具有一定价值。 范鑫斌 张岩 杨铁毅 梁旭 罗从风 刘粤 吴亮 叶维光 应辉关键词:胫骨平台 骨折 内固定 应力分布 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 骨折不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T 扫描一新鲜男性尸体的右侧胫骨,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 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的... 张岩 刘粤 范鑫斌 梁旭关键词:胫骨平台 内固定 有限元 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囊保留与否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关节囊保留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后外侧人路初次THA治疗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40例,按是否修复关节囊及放置引流分为两组,其中保留关节囊不放置引流组(A组)78例,小保留关节囊放置引流组(B组)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24h血红蛋白值、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率、换药次数、术后感染率、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9个月,平均7.2个月。两组患者伤口愈合均良好。B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平均为267.74±2.71ml。两组患者术前皿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感染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24hml红蛋白值(103.00±10.34g/LXq95.17±8.32g/L)、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值(24.38±8.02g/L至35.30±10.00g/L)、术中出血量(301.03±3.55ml对343.23±4.98ml)、术后髋关节脱位(1.3%对9.7%)、换药次数(4.17±1.03次对6.43±0.87次)、下地活动时间(4.70±1.14d对6.50±0.91d)和住院时间(12.52±1.86d对16.87±2.45d)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关节囊、不放置引流的rrHA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感染率,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和早期髋关节脱位风险,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 梁旭 刘粤 杨铁毅 张岩 王思辉 应辉 马福元 雷磊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模式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与传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前瞻性方法入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经筛选最终综合治疗组148例,男62例,女86例;年龄60-88岁,平均(78.76±7.32)岁;股骨粗隆问骨折45例,股骨颈骨折103例;Singh指数≥Ⅳ级74例,Singh指数〈Ⅳ级74例;术前Harris评分39.90±2.28。传统治疗组146例,男60例,女86例;年龄66~96岁,平均(80.00±7.06)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96例;Singh指数≥Ⅳ级75例,Singh指数〈IV级71例;术前Har-ris评分40.10±2.8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周Singh指数≥Ⅳ级的发生率及DPD/Cr值、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综合治疗组140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0±1.85)个月;传统治疗组132例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75±0.79)个月。综合治疗组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2周DPD/Cr值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t=1.326,3.870,7.657,2.290,P〈0.05);而术后12周Singh指数≥Ⅳ级的发生率高于传统治疗组,术后12个月再骨折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x^2=30.869,4.346,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的抗骨质疏松效果理想,与康复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参考。 赵义荣 梁旭 杨铁毅 刘粤关键词:髋骨折 骨质疏松 老年人 病例对照研究 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T扫描一新鲜男性尸体的右侧胫骨,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的相关软件,分析在胫骨平台轴向不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骨折块的轴向最大位移及骨折面和不同内固定装置的Von Mises应力。[结果]在四种载荷下,对于骨折块的轴向最大位移值和不同内固定物上的最大应力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平均值分别为0.043 944 mm和59.351 MPa,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平均值分别为0.055 221 mm和188.373 MPa,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449 152 mm和249.230 MPa,在骨折面的应力分布上,前后拉力螺钉组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侧钢板螺钉组应力分布较集中,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应力分布最均匀,但最大应力集中在螺钉和骨块的交界处。[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其次为后侧钢板螺钉组,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 梁旭 杨铁毅 张岩 刘粤 范鑫斌 龚璐璐 邵进 叶维光关键词:胫骨平台 内固定 有限元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1 2014年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 范鑫斌 张岩 杨铁毅 罗从风 龚璐璐 梁旭 刘树义 吴亮 刘粤关键词: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有限元分析 胫骨平台 骨折 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 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 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 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 200 mm,在500,1 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 张岩 梁旭 范鑫斌 邵进 刘粤 叶维光 吴亮 杨铁毅 龚璐璐关键词:植入物 胫骨平台 骨折 有限元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