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海
- 作品数:31 被引量:190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医院血流感染的研究
- 2007年
- 王宁玲刘红军李春徐应永杨林海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白血病患儿血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大剂量化疗感染发生率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层诊断及相关因素研究
- 2009年
- 目的通过收集骨髓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MRD)结合早期治疗反应等危险因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分层诊断和治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9月在本院初诊并接受正规化疗的ALL患儿资料,统计分析,评价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资料初步显示BCR-ABL阳性ALL患儿易复发,TEL-AML1阳性患者的治疗反应较好。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第19天骨髓象为M2/M3患者复发率高于诱导试验良好、骨髓象为M1患儿组。诱导治疗结束时骨髓MRD水平>1%组较<1%组复发率高。结论临床资料结合骨髓形态学检查、MRD和融合基因定期监测,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分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 杨林海王宁玲李春刘洪军翟志敏张爱梅徐修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早期治疗反应
- 急性白血病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在本院治疗的11例AL并发CLS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及少尿,肾功能异常1例,肝功能损害1例,腹水5例,胸水3例,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补充胶体液联合利尿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结论高白细胞血症、感染是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高危因素,应重视,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的液体疗法及抗炎是关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储金华王宁玲杨林海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儿童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合并肠梗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VDLP诱导缓解化疗合并肠梗阻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7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并完成首次诱导缓解化疗的新发ALL患儿共246例,比较合并肠梗阻组与非肠梗阻组患儿的感染发生情况、伊曲康唑使用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讨论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46例ALL中,合并肠梗阻者共43例(17.48%),其中39例梗阻前1周内合并感染并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有34例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未合并肠梗阻者共203例,其中合并感染者133例,有89例采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经统计学分析,梗阻前合并感染及应用伊曲康唑与肠梗阻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VDLP方案化疗期间,合并感染组的肠梗阻发生率(22.67%)高于非感染组(5.41%),如需应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因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增加肠梗阻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
- 杨林海刘亢亢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蔡华菊汪燕储金华王宁玲
- 关键词:肠梗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伊曲康唑
- 儿童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分析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研究儿童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提高临床上对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检测与初诊ITP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①共入组了51例初诊ITP患儿,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②ITP组血清Ig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gA、IgM及补体C3、C4均无明显差异。③ITP组外周血CD4/CD8比值、NK细胞及CD4+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初诊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提示其可能与ITP患儿发病机制相关。
- 倪蔚文储金华杨林海刘亢亢王宁玲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免疫抑制疗法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Treg/Th17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Treg(CD4+CD25+CD127lowT细胞)/Th17(CD3+CD8-IL-17细胞)细胞在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研究选取SAA-Ⅰ者)患儿发病中的意义,及观察Treg/Th17指标在接受免疫抑制疗法(IST)的患儿与初诊SAA-Ⅰ患儿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SAA-Ⅰ、基本治愈、缓解、进步、无效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g细胞、Th17细胞。结果初诊SAA-Ⅰ患儿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儿童,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低于健康儿童,Treg/Th17比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5例缓解患儿,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Th17占CD4+细胞百分比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reg/Th17比值高于初诊时(P<0.05)。2例基本治愈患儿、2例进步患儿、2例无效患儿由于例数限制,无法进行统计。2例患儿因随访时间短,无法进行疗效评价。结论初诊SAA-Ⅰ患儿Th17细胞数量升高,Treg数量下降,Treg/Th17失衡,提示两类细胞失衡可能在儿童SAA-Ⅰ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经过IST治疗后缓解的患儿,Treg/Th17比值升高,提示两类细胞较初诊SAA-Ⅰ患儿恢复平衡,Treg/Th17可能在预测SAA-Ⅰ患儿预后方面起着一定作用。
- 戴煜王宁玲王敏王会平储金华杨林海谢志伟涂松济谈静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TH17TREG
- 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静脉滴注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治疗时甲氨蝶呤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例ALL患儿使用甲氨蝶呤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药物浓度,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软件拟合,优化药动学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经时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1.61±0.43)h,t1/2β=(11.05±3.54)h,V1=(18.552±5.902)L·m-2,Cl=(4.525±1.181)L.h-1.m-2,k10=(0.254±0.053)h-1,k12=(0.194±0.043)h-1,k21=(0.074±0.025)h-1,AUC(0-t)=(1064.0±258.6)μmol.h.L-1,AUC(0-∞)=(1433.6±485.2)μmol·h·L-1,tmax=24h,Cmax=(40.1±10.3)μmol·L-1。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 张善堂屈建杨林海唐丽琴王宁玲
- 关键词:甲氨蝶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动学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OCS3 m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低与儿童ALL疾病状态、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探讨SOCS3 mRNA在儿童ALL疾病状态和危险度评估、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45例新诊断ALL患儿初诊时、诱导缓解期和13例正常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SOCS3 mRNA的位置与表达量。结果: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诱导缓解期45例患儿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P>0.05);初诊时中、高危组患儿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按照中位数法将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点发现,SOCS3 mRNA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和预后不良基因。此外,2组在危险度比较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危险度更高。结论: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SOCS3 mRNA的高表达使ALL危险度上调,SOCS3 mRNA可以作为评价ALL危险度的因子,通过调节SOCS3 mRNA表达水平治疗ALL或许可以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 吴正玉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谢志伟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早期治疗反应
- 儿科住院患儿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某院儿科住院患儿发生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BSI的病原学分布特征。方法对我院儿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72例确诊BS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BSI住院患儿中,社区获得性BSI(CABSI)21例(29%),平均年龄4.45±3.84岁,合并基础疾病10例(48%),治愈率95%,医院获得性BSI(NBSI)51例(71%),平均年龄6.44±4.66岁,合并基础疾病50例(98%),治愈率86%(P值均<0.01)。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7株(51%)、革兰阴性菌31株(43%)、真菌4株(6%)。CA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N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CABSI中,MRSA、MRCNS分别占5%、10%,对万古霉素均敏感。NBSI中,MRSA、MRCNS均占2%,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占4%、6%,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真菌感染4例,其中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CABSI、NBSI均有着各自的临床特点,需区别对待。根据BSI病原学分布特征,合理有效的选用抗菌药物,对提高治愈率甚为重要。
- 涂松济王宁玲储金华汪燕黄玲玲杨林海张坤龙
- 关键词:儿科血流感染病原学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0.1.1-2016.5.31确诊的266例ALL患儿中发生血栓的12例(占4.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2015.1.1前诊断的183例患儿采用SCMC-ALL-05-方案治疗,对2015.1.1后诊治的80例患儿采用CCCG方案治疗。考虑有血栓形成者行彩超、MRI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12例患儿中10例为肢体深静脉血栓,2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DVT多发生在诱导或再诱导期间,中危患儿多发,大部分有感染及凝血象异常。给患儿以低分子肝素(LWHP)治疗,其中拔管5例;6例1周左右彩超复查显示血栓消失;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半年后复查头颅MRI显示改善不明显。发生过DVT患儿,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给予LWHP预防治疗,其结果未再有血栓发生。结论:深静脉置管和化疗药物是发生血栓的主要因素;凝血功能异常、感染、危险度分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生过血栓的患儿再次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予LWHP预防在临床上是获益的。
- 储金华刘亢亢王宁玲杨林海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深静脉血栓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