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安

作品数:22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细胞
  • 8篇肝炎
  • 7篇乙型
  • 6篇干扰素
  • 5篇干扰素Α
  • 4篇乙肝
  • 4篇衰竭
  • 4篇疗效
  • 4篇疗效观察
  • 4篇聚乙二醇干扰...
  • 4篇聚乙二醇干扰...
  • 4篇聚乙二醇干扰...
  • 4篇肝衰
  • 4篇肝衰竭
  • 4篇肝硬化
  • 4篇白细胞介素
  • 4篇病毒
  • 3篇序贯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性

机构

  • 22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2篇杨小安
  • 15篇徐启桓
  • 13篇张卡
  • 8篇曹红
  • 8篇李刚
  • 7篇舒欣
  • 5篇邹勇
  • 5篇潘兴飞
  • 4篇陈禄彪
  • 4篇孙海霞
  • 3篇郑常龙
  • 2篇揭育胜
  • 2篇洪晓绿
  • 2篇张烨琼
  • 2篇梁嘉仪
  • 1篇李学俊
  • 1篇闫雪
  • 1篇邹小芳
  • 1篇张英
  • 1篇张绍全

传媒

  • 14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新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抗病毒、护肝、对症等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周1次,连续输注4~6次1个疗程,对照组46例仅予抗病毒、护肝、对症等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2、4、6、12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4周,乏力、纳差、腹胀、水肿症状即较治疗前缓解,4 ~12周症状持续缓解,治疗12周后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6%,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干细胞(UC-MSC)移植后8周及12周因肝性脑病死亡.两组在治疗第2、4、6、12周后ALT、AST、TB、ALB均有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ALB平均值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12周后PT、PTA凝血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细胞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发应.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短期内可改善患者凝血、白蛋白、肝功能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替代治疗方法。
骆海飞杨小安张卡舒欣曹红徐启桓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乙型干细胞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期的停药复发率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达停药标准后不同巩固治疗期的停药复发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的102例CHB患者资料,停药后按巩固治疗期长短分组比较不同组的停药复发率。采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method)计算累计复发率,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test)进行累计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患者停药后第6、12、18、24、36、48月的累计复发率,达标组分别为52.3%、70.O%、74.3%、76.7%、82.4%、88.4%,达标后延长疗程组分别为24.0%、38.8%、40.6%、43.3%、43.3%、43.3%。结果表明达标后延长疗程组的累计复发率明显低于达标组。患者停药后第6、12、18、24、36、48月的累计复发率,达标+12月组分别为35.0%、48.2%、51.9%、57.9%、57.9%、57.9%,达标+24月组分别为18.1%、30.7%、30.7%、30.7%、30.7%,达标+36月组分别为7.1%、21.4%、21.4%、21.4%。结果表明达标+12月组累计复发率最高,达标+24月组次之,达标+36月组最低。达标组、达标+12月组、达标+24月组、达标+36月组四组患者停药后随访期间复发总例数分别为26例、21例、5例、3例。结论接受NAs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达2010年指南停药标准后应适当延长巩固治疗期,以减少停药后复发。
梁嘉仪杨小安张卡徐启桓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核苷酸类停药复发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了解HBV和HCV不同模式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9年5月至2010年5月HCV和HBV重叠感染患者186例.统计分析不同病毒学模式重叠感染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表现,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等.结果 186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中,HBV DNA(-)/HCV RNA(-)组66例(35.5%),HBV DNA(+)/HCV RNA(+)组8例(4.3%),HBV DNA(+)/HCV RNA(-)组68例(36.6%),HBV DNA(-)/HCV RNA(+)组44例(23.7%).4组在性别构成、并发症发生率、吸毒传播途径、ALT、TBil、PTA及HBeAg阴转率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或x2值分别为11.578、8.451、11.738、2.669、5.102、4.254和18.413;均P〈0.05).HCV RNA(-)与HCV RNA (+)患者相比,吸毒感染分别为49.3%、23.1%(x2=9.987,P=0.002);输血感染分别为29.9%、46.2%(x2=4.412,P=0.036).HBVDNA(-)时,HCV RNA(-)和HCV RNA(+)患者的ALT中位数分别为177 U/L和62 U/L(t=2.200,P〈0.05),TBil中位数分别为133μmol/L和20/μmol/L(t=3.608,P〈0.05),PTA分别为70.6%±27.7%和83.3%±27.8%(t=-1.982,P〈0.05).HCV RNA水平不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t=0.707,P〉0.05).HBV DNA(-)患者HBeAg阴转率为85.5%,明显高于HBV DNA(+)患者的59.2%(x2=16.393,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4种病毒学模式中,以HBV DNA(+/一)/HCV RNA(-)模式为主.HBV DNA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但与疾病进展和转归有关.HCV RNA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病情越重.HBV DNA与HBeAg阴转相关,而HCV RNA与HBeAg血清学转换无关.
张卡曹红杨小安陈禄彪洪晓绿舒欣李刚徐启桓
关键词: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变化及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功能变化及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Child-Pugh A、B、C级各20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计算患者Child-Pugh评分,采外周血分离提取EPC,检测EPC在体外的迁移、增殖能力。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患者(Child-Pugh A、B级)循环EPC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Child-Pugh C级患者循环EPC数量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循环EPC迁移、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与Child-Pugh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PC的动员能力增强,但EPC迁移、增殖能力减弱,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损伤程度相关。
刘汉雄杨小安熊潭玮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内皮祖细胞CHILD-PUGH评分
IL-32增强N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
2015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是否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cells)细胞对HepG22.15细胞(插入HBV全基因组,持续表达)的杀伤。方法将IL-32加入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中培养48h,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NK细胞与之共培养4h,再加入CCK-8试剂孵育,4h后用酶标仪检测A值,计算NK细胞的杀伤率。接下来将不同浓度的IL-32加入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中培养48h.然后加入NK细胞与之共培养4h,再加入CCK.8试剂孵育,检测A值,计算NK细胞的杀伤率。结果IL-32可增强不同浓度的N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NK细胞与HepG22.15细胞的比例为50:1时杀伤活性最强。IL-32呈剂量依赖性增强N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结论IL-32可增强N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可能具有抗HBV的作用及参与HBV感染后的肝损伤。
潘兴飞梁嘉仪杨小安曹红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HEPG2
HBV-ACLF患者肝脏B7-H6的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
2020年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肝组织自然杀伤细胞天然细胞毒性受体NKp30特异性配体B7同源物6(B7-H6)的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ACLF患者肝移植术中切除的肝组织(HBV-ACLF组)及CHB患者(CHB组)肝穿刺标本各18例,并以5例来源于肝脏血管瘤切除标本旁的正常肝组织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组肝组织中B7-H6的表达水平。分析肝组织B7-H6表达水平及与肝损伤程度(总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B7-H6主要表达在肝细胞,而且多在肝小炎症反应强烈区域内。定量分析显示,HBV-ACLF组肝组织B7-H6表达的平均相对密度(127.02±40.25)高于轻度CHB组(22.08±10.82)和正常对照组(14.26±5.67)(P均<0.05),轻度CHB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肝脏B7-H6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rs=0.604,P<0.05)。结论肝脏B7-H6高表达可能是NKp30/B7-H6被激活导致HBV-ACLF免疫性肝损伤加剧,肝细胞大量凋亡和坏死的重要因素。
袁青杨小安兰天云邹勇
关键词:肝衰竭自然杀伤细胞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48周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治疗4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的27例在48周时未发生HBV DNA转阴(<100 IU/ml)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序贯替比夫定继续治疗,设为A组.替比夫定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54例,设为B组.比较治疗48周后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至12周,A、B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9.3%、14.8%、66.7% vs 75.9%、5.6%、46.3%;治疗至24周,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2.6%、25.9%、70.3% vs 92.6%、7.4%、85.2%;治疗至48周,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8.9%、29.6%、81.5%vs 98.1%、28.0%、83.3%.在各观察点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B组.治疗48周时,A组未观察到病毒学突破的发生,B组的病毒学突破的发生率为14.8%.治疗过程中有38.3%的患者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A组患者在各观察点CK值均明显高于B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1例因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48周疗效欠佳的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短期内仍可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孙海霞杨小安张烨琼张卡曹红李刚徐启桓
关键词:干扰素Α-2A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方法 总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45例(A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30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0、24、48和72周时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0周)时两组患者的年龄、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B组)HBe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随访至72周时,A、B两组ALT、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提高48周治疗结束后7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但是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水平降低无关.
王君萍张卡杨小安孙海霞徐启桓
关键词:干扰素类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BCL-X1基因过表达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明确肝细胞凋亡与急性大鼠肝衰竭模型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明确BCL—X1过表达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处理组三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处理组予门静脉注射重组BCL-Xl腺病毒。预处理7d后模型组及处理组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建立肝衰竭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BCL-X1蛋白的表达、ALT、AST水平、肝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结果BCL.XI基因在处理组的表达高于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建立大鼠肝衰竭后6h,处理组的血清ALT、AST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处理组的肝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处理组的大鼠死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肝细胞的凋亡率与大鼠的死亡率呈正相关;BCL-XI在肝组织中的过表达能减少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的肝细胞凋亡率,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杨小安张卡舒欣曹红徐启桓
关键词:基因腺病毒科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检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血浆氨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住院患者,定为A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18例患者定为A1组,Ⅰ~Ⅱ期的22例患者定为A2组;20例肝硬化患者定为B组;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定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和IL-18的浓度,并分析其与AST、ALT、TBil、ALB、Cr及血氨的相关性.结果 A1组和A2组IL-6和IL-18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IL-18水平均与血氨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AST、ALT、TBil、ALB及C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均明显增高而且与血氨存在相关性,IL-6和IL-18可能与血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病.
郑常龙杨小安邹勇徐启桓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肝性脑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