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冬山

作品数:30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切除
  • 9篇静脉
  • 8篇切除术
  • 7篇十二指肠
  • 7篇手术
  • 7篇术后
  • 7篇并发
  • 7篇并发症
  • 5篇胆管
  • 5篇动脉
  • 5篇血栓
  • 5篇胰十二指肠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 5篇外科
  • 4篇胆管癌
  • 4篇肿瘤
  • 4篇外科手术

机构

  • 25篇沧州市中心医...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30篇杨冬山
  • 20篇张秋学
  • 17篇刘汝海
  • 16篇张磊
  • 14篇王铁功
  • 13篇张执全
  • 12篇李凤山
  • 10篇李学锋
  • 7篇陈新
  • 3篇雷豹
  • 2篇王喜艳
  • 2篇董家鸿
  • 2篇李学峰
  • 2篇郭伟
  • 1篇于淑靖
  • 1篇孙蓉蓉
  • 1篇刘志红
  • 1篇刘科霞
  • 1篇陈新
  • 1篇鲁猛

传媒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4篇河北医药
  • 4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年份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十二指肠损伤45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十二指肠损伤情况复杂,加之其特殊的功能部位以及损伤程度不同,要求选择安全、实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1998年8月-2011年10月共治疗45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报道如下。
张秋学杨冬山张磊
关键词:十二指肠损伤外科手术并发症
胆囊穿刺引流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40例被引量:9
2012年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多存在合并症或生命器官功能严重障碍,无论采用任何治疗手段都潜在着极大风险。我院2004—2011年对此类患者采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82~97岁,平均年龄89.5岁。
张秋学杨冬山张磊
关键词: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穿刺引流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比较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分析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瘘发生情况,探讨胰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总结我院1994年8月至2012年12月18年间5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按3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单纯套入吻合32例为A组;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端吻合363例为B组;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145例为C组,胰瘘的定义参照国际胰瘘研究组(ISGPF)诊断标准。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6.5%,其中A组为28.1%,B组为5.8%,C组为3.4%;总手术死亡率为2.0%,A组为21.9%,B组为0.8%,C组为0.7%,在发生胰瘘的病例中,A组主要为C级瘘,B、C组主要为A、B级瘘,胰瘘发生率A组与B组间差异显著(χ2=17.85,P=0.00),A组与C组间差异同样显著(χ2=18.65,P=0.00),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5,P=0.2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降低胰瘘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加强手术前后综合治疗是防止胰瘘的重要保障。
张秋学王铁功刘汝海李学锋杨冬山张磊张执全李凤山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25例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出血是其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如果处理不当,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严加防范和妥善处理。我院1998年10月至2012年6月共行PD462例,发生术后出血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张秋学刘汝海王铁功张磊杨冬山李凤山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内镜与超声联合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被引量:6
2005年
对于晚期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主要需解决的是胆管减压的问题.自1998年至2005年,我们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06例,行内镜下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不成功者22例,成功率80%.其中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内镜内置管引流,7例疗效确切,未发现与操作相关的特殊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刘科霞李灿霞李文杨冬山刘志红
关键词:恶性胆道梗阻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内支架置入术经皮经肝穿刺特殊并发症
胰床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1例
2007年
目的探讨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1998~2006年10月采用四管交叉引流治疗3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患者带管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带管时间为25d。胰漏8例,假性囊肿空肠吻合1例,腹腔出血1例。保守治愈。术后40d死于肺部感染1例。结论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良性胰腺炎操作较简单。患者痛苦较小。无论是坏死组织清除还是脓肿引流均适用。
李学峰刘汝海张秋学杨冬山陈新李凤山张执全王铁功雷豹王喜艳
关键词: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附442例报告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2010年12月442例P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不同年代和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分组:1998年12月以前采用单纯胰-肠套入吻合(32例)为A组;此后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305例)为B组;套入加捆绑式吻合(105例)为C组。分析各组手术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9%,总病死率为2.3%。3组间比较,B,C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1),但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分别为43.8%,6.6%,6.7%(其中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8.1%,3.6%,2.9%);间接相关并发症分别为59.4%,17.0%,19.0%;病死率分别为21.9%,0.7%,1.0%。结论:胰瘘的发生与采用何种胰肠吻合方式有关;熟练的手术技巧、仔细严密的吻合以及加强术前术后防范措施是降低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张秋学王铁功刘汝海李学锋杨冬山陈新张磊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预后
肝门胆管癌术后胆道系统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Hcc)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8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的13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Bismuth分型:I型11例,Ⅱ型33例,Ⅲa型36例,inb型42例,Ⅳ型8例。手术方式:采用基本术式(胆囊、肝门部胆管和胆总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68例,基本术式联合右半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37例、左三叶切除3例、左半肝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外引流6例。全尾叶或部分尾叶切除39例。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60例,其中6例重建。门静脉部分切除吻合12例。结果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2%(34/130)。其中胆漏21例,经引流后2周内愈合19例,4周后愈合2例。胆道感染7例,应用抗生素和利胆药物后痊愈。吻合口狭窄3例,其中2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肝内胆管穿刺引流后带管出院。胆汁瘤3例,经介入引流后痊愈。本组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1例,病死率为2.3%(3/130)。结论肝门胆管癌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胆漏发生率居众多并发症之首。合理引流是治疗胆漏的最佳方法。
张秋学赵连利刘汝海李学锋杨冬山张执全李凤山张磊鲁猛
关键词:胆管肿瘤外科手术胆漏
胰床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李学峰刘汝海张秋学杨冬山陈新李凤山张执全王喜艳雷豹王铁功
该课题为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课题(062761992),研究起止时间1998~2006。课题为临床手术方法的一种改进,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坏死感染或暴发性胰腺炎患者,手术中采用胰床四管交叉引流法引流胰腺坏死感...
关键词: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肝周下腔静脉流体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建立肝周下腔静脉模型,分析其血流量以及血流类型.探讨保证肝后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的最小管径.方法 首先收集120例患者临床及CT数据,并建立肝周下腔静脉数字模型.然后根据上述数据,建立肝后下腔静脉体外流体力学实验平台.以猪血作为研究流体,水流作为对照,在不同流体条件下测量肝后下腔静脉两端压强差并观察血流状态,同时根据上述数据,使用ANSYS 13.0软件模拟肝周下腔静脉血流类型.结果 肝周下腔静脉是一个中间略微突出的柱形立体结构.在大管径、低流量时,血流在肝后下腔静脉两端产生的压强差高于水流;而在小口径、高流量时血流所产生的压强差低于水流.若要将两端压强差控制在5 cmH2O(500 kPa),当肝后下腔静脉内流量为3 000 ml/min时,其最小管径为10 mm;流量为5000 ml/min时,最小管径需要达到12 mm.多数情况下肝后下腔静脉内血流为层流,少数为过渡流,未发生湍流.而水流多见湍流,部分为过渡流,少见层流.结论 为保证肝后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应维持有效的心脏负荷,肝后下腔静脉最小管径为10 mm.对于肝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患者,在全肝血流阻断的情况下,维持肝后下腔静脉血流,且管腔愈接近生理状态,对患者循环影响愈小.
王铁功刘汝海李凤山于淑靖张执全杨冬山孙蓉蓉董家鸿
关键词:肝后下腔静脉数字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