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龙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玻璃体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4篇手术
  • 4篇玻璃体视网膜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椎间盘
  • 3篇玻璃体切除
  • 3篇玻璃体切除术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视网膜手术
  • 2篇手术中
  • 2篇术后
  • 2篇体积
  • 2篇曲安奈德
  • 2篇椎管
  • 2篇椎管成形
  • 2篇椎管成形术

机构

  • 1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李龙
  • 5篇王文战
  • 3篇邓先明
  • 3篇张春霖
  • 3篇严旭
  • 2篇李东哲
  • 1篇李莹
  • 1篇王帅
  • 1篇万光明
  • 1篇刘小康
  • 1篇李秋明
  • 1篇王梦华
  • 1篇陈佳佳

传媒

  • 3篇中华眼外伤职...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护理研究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脱离术中用绷带镜保护LASIK术后角膜瓣的效果
2018年
目的 评价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患者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应用绷带镜保护角膜瓣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的视网膜脱离9例(9眼),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完全覆盖角膜瓣表面,在非接触广角镜下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1d、1周及1个月检查视力、眼压、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功能、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9例均无角膜瓣移位或脱失.其中7例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示角膜下方周边散点状着色.术后1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2.00±0.87)分较术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7,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泪液膜破裂时间与角膜染色结果一致.术后1周角膜厚度平均为(531.78±24.17)μm,较术前增厚(t=-4.918,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9,P=0.170).术后各时间点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的患者视网膜脱离在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可避免角膜瓣损伤,早期恢复泪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角膜功能.
陈佳佳王文战李龙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角膜瓣
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研究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6例(56眼),分A、B两组.A组(30例)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术后4~14d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26例)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术中情况及术后炎症反应.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曲安奈德术中出血、黄斑和视网膜水肿、术中使用硅油及术后反应重的患者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视网膜未复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可以提高术后矫正视力,减少术中出血、硅油使用频率、术中黄斑和视网膜水肿,减轻术后炎症.
李龙李秋明王梦华
关键词:曲安奈德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
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水平提供指导。方法2016年3月~9月在我院呼吸科实施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比较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医生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变化。结果实施后,护理部质量考核结果显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护理文书写作规范、技能操作评分显著的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9位医生对16位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200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能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李龙
关键词:护理质量呼吸科
三维体积法评价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的类型和位置有关,突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是否会影响其发生自然吸收现象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及可能的机制,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分组;应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采用吸收率、吸收比评估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54.81±9.76)岁,病程(10.54±8.48)个月,随访时间10 d至76个月;(2)共观察到159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87.42%(139/159)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3)因Ⅰ,Ⅴ级退变组数量较少,不纳入统计学分析;Ⅱ、Ⅲ、Ⅳ级退变组的吸收率和吸收比分别为(40.60±25.72)%、(36.12±18.30)%、(37.49±27.95)%及85.42%(41/48)、89.23%(58/65)、87.50%(35/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39个发生自然吸收的突出颈椎间盘中有77.70%(108/139)无退变等级变化,另有22.30%(31/139)发生退变等级增加,其中Ⅱ级变Ⅲ级22个,Ⅲ级变Ⅳ级9个;(5)54例患者疗效优者20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87%;(6)结果表明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无关,提示该术式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均可较早发生长期、稳定的自然吸收现象,有利于提高远期治疗效果,这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据。
李龙张春霖邵成龙严旭王永魁刘小康李东哲
关键词:内镜微创颈椎管成形术
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诱导"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诱导"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的情况。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36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保守治疗组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CMEL组)。保守治疗组18例,男7例,女11例;手术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应用PACS软件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进行测量分析,以一定指标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分别评估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RHNP)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23~36.00(17.31±11.19)个月。以5%作为测量误差的标准:保守治疗组与CMEL组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吸收比例分别为6.79%±0.66%、36.65%±29.90%及2/18、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和CMEL组突出颈椎间盘的再突出比率分别为64.91%和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保守治疗组和CMEL组优良比分别为13/18和16/18。结论:CMEL术后早期即能广泛"诱导"突出的颈椎间盘发生RHNP,提示CMEL术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联合一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从而为CSM治疗提供新的更为合理可靠的策略及依据。
李莹李龙严旭李东哲王永魁董超曹争明张春霖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下周边视网膜病变
2023年
目的观察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下的周边视网膜病变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眼科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88例9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50.93±17.55)岁。94只眼中,视网膜脱离32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只眼;玻璃体积血28只眼;眼外伤8只眼;黄斑病变14只眼;葡萄膜炎1只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1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ARN)1只眼;晶状体脱位3只眼。所有患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均行iOCT检查。周边扫描时辅以巩膜外顶压,依据不同眼底疾病特点,对赤道前及锯齿缘前后视网膜进行扫描。记录各种异常的眼底表现。结果94只眼中,周边视网膜存在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53只眼(56.38%,53/94)。其中,视网膜囊样变性7只眼(7.45%);格子样变性19只眼(20.21%);色素变性8只眼(占8.51%);“铺路石样”变性9只眼(9.57%);细小隐蔽性裂孔7只眼(7.45%);FEVR锯齿缘“堤坝样”增生变性1只眼(1.06%);玻璃体和视网膜病变粘附4只眼(4.26%);ARN1只眼(1.06%)。结论屈光间质清晰情况下,iOCT对不同周边视网膜病变均能清晰扫描。
王文战宋德弓李龙邓先明石径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网膜变性
三维体积法定量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成形与保守治疗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变化被引量:4
2022年
背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其术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个案报道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会发生再吸收现象,但这些观察多为定性研究,尚未见三维体积法定量观察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报道。目的:对比分析单开门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2020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61例患者和接受保守治疗6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首次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其变化。所有患者2次测量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使用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比和吸收率、再突出比和再突出率等指标作为测量结果。当突出颈椎间盘吸收率大于5.00%(或再突出率小于-5.00%)认为发生吸收(或再突出)。结果与结论:①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1例患者共有176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96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54.6%(96/176),吸收率5.0%-55.2%;另有46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26.1%(46/176),再突出率-5.9%至-77.9%;其他34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7例,良28例,优良率为73.8%(45/61)。②保守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3例患者共有171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55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32.2%(55/171),吸收率5.3%-50.7%;另有83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48.5%(83/171),再突出率-5.4%至-219.8%;其他33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2例,良21例,优良率为52.4%(33/63)。③三维体积法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可靠性高(ICC=0.818)。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有6例患者所有突出颈椎间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再突出;有13例患者均表现为突出颈椎间盘再吸收
鲁攀张春霖王永魁严旭董超岳义森李龙朱安迪
关键词:保守治疗
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质量和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样本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护理质量(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记录)、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3、14.392、0.138、10.992,P<0.05)。实验组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20、35.603、14.953,P<0.05)。实验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记录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7、12.514、12.219,P<0.05)。实验组急性加重发作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05)。结论: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快其恢复进程,护理质量较高,且急性加重发作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有较高安全性。
李龙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的手术策略选择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OCT)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手术策略选择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无缝整合术中OCT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的77例(82眼)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均获得可用于分析的术中OCT图像。记录手术医生根据术中OCT检查所做出的手术策略调整过程。结果术中做出手术策略调整者29眼(35.37%), 包括增加视网膜激光治疗18眼(21.95%)、增加剥除视网膜前膜操作7眼(8.54%)、发现并处理脱离区视网膜未完全复位2眼(2.44%)、发现并处理隐蔽性黄斑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1眼(1.22%)、处理周边残余玻璃体牵引3眼(3.66%)。结论术中OCT可扩大常规OCT检查的眼底范围, 弥补术前检查的不足;能够发现显微镜直观下难以察觉的眼底病变并在处理眼底病变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手术指导。
王文战宋德弓邓先明李龙石径
关键词:OCT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精准
曲安奈德3种混合剂型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2022年
目的比较曲安奈德(TA)的3种混合剂型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行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者117例(117只眼),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 TA与平衡盐溶液1∶1混合, 39例(39只眼);B组, TA与透明质酸钠凝胶1∶1混合, 41例(41只眼);C组, TA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1混合, 37例(37只眼)。3组均在术毕前将药物注射于视网膜病灶处0.1 ml(含TA 2 mg)。结果 A组大部分药物在后极部呈团块状沉积, 而未贴附于病灶处;B组及C组大部分药物在玻璃体腔呈部分弥散状态, 小部分贴附在病灶处, 未沉积在后极部,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7, P<0.001);A、B、C 3组术后早期视力提高率依次为23.1%(9/39)、63.4%(26/41)、70.3%(26/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91, P<0.001)。术后3个月视力提高率、高眼压发生率、炎症反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曲安奈德与透明质酸钠凝胶或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混合剂型可避免药物沉积在后极部, 使部分药物更加准确的贴附在视网膜病灶处, 早期视力提高较明显。
张群英王帅李龙王文战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硅油类曲安奈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