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旭

作品数:40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椎间盘
  • 13篇颈椎
  • 12篇椎管
  • 11篇成形术
  • 10篇腰椎
  • 10篇微创
  • 8篇椎管成形
  • 8篇颈椎病
  • 7篇髓型
  • 7篇椎管成形术
  • 7篇脊髓
  • 7篇脊髓型
  • 7篇脊髓型颈椎病
  • 6篇颈椎管
  • 6篇颈椎间盘
  • 5篇突出椎间盘
  • 5篇椎间融合
  • 4篇眩晕
  • 4篇腰椎失稳
  • 4篇融合器

机构

  • 40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作者

  • 40篇严旭
  • 37篇张春霖
  • 11篇王闯建
  • 10篇宁永明
  • 9篇李莹
  • 8篇李东哲
  • 6篇王经宇
  • 4篇朱红鹤
  • 3篇刘宏建
  • 3篇李龙
  • 3篇曾昭峰
  • 2篇谢莹
  • 2篇唐恒涛
  • 2篇毛克亚
  • 2篇姜岩
  • 2篇刘小康
  • 2篇王铮
  • 2篇陈博光
  • 2篇朱旭
  • 2篇吴学建

传媒

  • 15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四届中华骨...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唑来膦酸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1年
近年来,各种椎体成形术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仍残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3].2010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对行椎体成形术的OVCF患者在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评价其对残余疼痛的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
李莹宁永明张春霖娄朝晖严旭
关键词:术后残余疗效观察唑来膦酸疼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髓基质干细胞中TRPV4转导力学信号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TRPV4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过程中与F-激动蛋白(F-actin)的定位关系及钙离子内流机制。方法使用购买的大鼠MSC,分为对照组和拉伸力学组,体外进行成骨诱导培养7、14、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成骨基因骨形成蛋白-2(BMP-2)和Runx2活性,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及TRPV4蛋白表达。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4)检测对照组和拉伸力学组的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TRPV4及F-actin蛋白,观察细胞内定位关系。初步确定TRPV4影响后,使用TRPV4激动剂GSK101处理MSC,分为对照组和GSK101组,检测成骨基因BMP-2及Runx2变化。两组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大鼠MSC行成骨诱导培养后,拉伸力学刺激显著促进MSC成骨分化,茜素红染色增强,且力学刺激于术后7 d显著促进BMP-2基因和Runx2基因转录活性增加(t=5.252、2.851,P<0.05),变化倍数分别为(3.97±0.82)倍和(3.47±0.42)倍。ALP蛋白表达增多(t=4.069,P<0.05),变化倍数为(2.42±0.86)倍。此时,TRPV4蛋白表达量维持不变(t=1.115,P>0.05),变化倍数为(1.21±0.78)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证实力学刺激后TRPV4及力学反应性F-actin蛋白表达定位增强,Fura-4探针结果显示,拉伸力学刺激促进了MSC体内钙离子内流(t=7.048,P<0.01),变化倍数为(4.29±0.72)倍。使用TRPV4激动剂GSK101处理MSC后,成骨基因BMP-2及ALP的转录活性显著增强(t=3.762、3.977,P<0.05),变化倍数分别为(3.68±1.05)倍和(4.33±0.63)倍。结论拉伸力学刺激可激活MSC的TRPV4蛋白,于F-actin共定位,介导钙离子内流,从而提高成骨分化活性。
严旭付苏谢莹姜岩宁永明尚春风陈松峰毛克亚刘宏建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及适应证,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51例采用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并随访〉9个月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58.2±7.9)岁。病程0.5-15年,平均5.5年。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压迫,其中两节段者5例(C5-6);三节段者7例(C3-5和C4-6分别为3例和4例);四节段者22例(C3-6);五节段者17例(C3-7)。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测定的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颈椎曲率和活动度;采用cT扫描测量手术前后颈椎管矢状径,比较颈椎管大小变化并观察椎板切开减压槽处骨愈合情况;MRI评估脊髓内信号强度变化及脊髓减压状况;应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对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率和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的手术时间58~139min,平均(115.3±21.9)min,术中出血量110-380ml,平均(228.1±73.2)ml;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0.2±5.9)个月。JOA评分从术前(8.02±1.69)分增加至术后1年(13.02±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6,P=O.000),疗效评估:优17例,良28例,可4例。轴性疼痛VAS评分术后1年为(2.22±0.90)分,与术前(4.96±1.3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5,P=O.000),轴性症状评估:优18例,良21例,可12例。术前颈曲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为15.40%±4.50%与术后颈曲指数15.09%±4.8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活动度术前为40.98°±8.27°,术后38.88°±9.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加1.3-3�
张春霖张银鹤严旭李东哲王闯建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术颈椎病椎板切除术
微创椎间盘镜手术与传统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比较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术与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多节段(2~4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椎间盘镜(MED)微创组与传统手术组,各36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时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7个月.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和疗效更好等特点(P<0.05).结论 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明显优越性.
王晓刚张春霖王三木严旭
关键词:椎间盘镜多节段椎管狭窄椎间融合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 X 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 S168个。在腰椎侧位 X 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 a/ b、c/ b 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 型(a/ b 〉1且 c/ b 〉0.5),AE 型(a/ b 〉1且 c/ b≤0.5)、BD 型(a/ b =1且 c/ b 〉0.5)、BE 型(a/ b =1且 c/ b≤0.5)、CD 型(a/ b 〈1且 c/ b 〉0.5)、CE 型(a/ b 〈1且 c/ b≤0.5)。术后 X 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 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 AD 型占78.0%(163/209),AE 型占10.5%(22/209), BD 型占8.6%(18/209), BE 型占2.4%(5/209),CD 型占0.5%(1/209), 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 JOA 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 Suk 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 A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 B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 CD 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 X 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
张春霖王若愚李莹王闯建严旭
关键词:腰椎椎间隙解剖学
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单纯融合器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评估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者下肢区域性感觉麻木等症状,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如何进一步减小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提高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经单侧入路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于2012至2014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侧椎板小开窗减压并置入双枚膨胀式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试验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单节段者6例,二节段者20例,三节段者9例,共73个椎体间行融合,随访60-85个月,平均(70.17±5.40)个月;②35例患者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3.49±9.13)min,术中出血量50-250m L,平均(114.86±54.23)m L;③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3 d后头痛消失。切口愈合不良1例,给予负压封闭引流1周后愈合;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复查时31个(42.5%)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5个(34.2%)达到可能融合,17个(23.3%)未融合;术后1年复查时51个(69.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2个(30.1%)达到可能融合;术后2年复查时57个(78.1%)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6个(21.9%)达到可能融合;末次随访复查时62个(84.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1个(15.1%)达到可能融合;⑤末次随访时发现融合器移位1例,因无症状嘱患者定期复查;⑥结果提示,椎间盘镜下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是一种�
张春霖尚利杰严旭曹争明邵成龙冯阳
关键词:腰椎失稳症椎间盘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椎间融合
内窥镜下2种微创颈椎椎管成形术术式的对比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2种微创颈椎椎管成形术(cervical minimally invasive lamionplasty,CMI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操作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9月,应用后路内窥镜下CMIL治疗CSM患者62例,其中应用普通微型钛板31例(A组),采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先后移再固定"的方式;应用新型微型钛板31例(B组),采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先固定再后移"的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曾岩等标准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术后即刻及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4个月。B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5.0%和6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AS发生率分别为16.1%和1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下2种CMIL治疗多节段CMS的临床疗效相似。内窥镜下应用新型微型钛板,采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先固定再后移"的方式行CMIL,具有更为安全、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操作简便的优势。
张彦张春霖严旭王闯建宁永明郭俊杰
关键词:颈椎病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2024年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
靳宜楷马占华付苏严旭张春霖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
椎体后方结构及对突出椎间盘体积测量的影响
2023年
背景:突出椎间盘体积测量是定量评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重要数据,以往在对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观察中发现,定量测量不能证实突出的颈椎间盘被完全吸收,可能与椎体后方一些不能吸收回纳的组织被包容在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一并被测量有关。目的:对比分析包含与去除椎体后方结构对突出腰椎间盘体积测量的影响,并初步观察内镜下微创腰椎管成形术后突出椎间盘体积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8例(涉及191个椎间盘),收集患者内镜下微创腰椎管成形术前与术后1周的腰椎MRI影像资料,均应用PACS软件测量突出椎间盘体积,分2种测量方法:一组包含椎体后方结构,另一组去除椎体后方结构。比较两种测量方式下,手术前后突出腰椎间盘的缩小率、缩小比、不变比、增大比、增大率,以及术后1周的2种测量方法下的突出腰椎间盘的吸收比、吸收率。结果与结论:(1)包含组术后突出腰椎间盘体积缩小的有123个,缩小比64.4%,最大缩小率34.17%;体积不变的有45个,不变比23.6%;体积增大的有23个,增大比12%,最大增大率59.9%。去除组术后突出腰椎间盘体积缩小的有143个,缩小比74.9%,最大缩小率51.47%;体积不变的有28个,不变比14.7%;体积增大的有20个,增大比10.5%,最大增大率60.26%。(2)包含组术后突出腰椎间盘的吸收比、吸收率均低于去除组(P<0.01)。(3)结果显示,去除椎体后方结构进行突出腰椎间盘体积测量的方法更为接近实际状态,精准度更高;内镜下微创腰椎管成形术后早期即能广泛“诱导”突出的腰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
牛策号张春霖严旭付苏冯阳朱安迪
关键词:突出腰椎间盘自然吸收
对称、非对称减压与保守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突出椎间盘体积变化的中长期对比观察
2023年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EL)、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EOLP)或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54.7±11.8)岁(范围:25~86岁)。其中35例患者接受CMEL治疗,33例接受EOLP治疗,33例接受保守治疗。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计算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再突出率等,当吸收率或再突出率>5%时分别定义为发生了吸收或再突出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的LSD-t检验。结果CMEL组、EOLP组及保守治疗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27.9±18.2)个月、(21.6±6.9)个月和(24.9±16.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1)CMEL组35例患者共存在96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78个吸收,占81.3%(78/96),吸收率为5.9%~90.9%;9个出现再突出,占9.4%(9/96),再突出率为5.9%~13.3%;(2)EOLP组33例患者共存在94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45个吸收,占47.9%(45/94),吸收率为5.0%~26.7%;20个出现再突出,占21.3%(20/94),再突出率为5.8%~28.3%;(3)保守治疗组33例患者共存在102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5个吸收,占4.9%(5/102),吸收率为7.2%~14.3%;58个出现再突出,占56.9%(58/102),再突出率为5.4%~174.1%。CMEL组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EOLP组、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P值均<0.01);EOLP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P值均<0.01)。临床症状方面,末次随访时CMEL组和EOLP组的JOA评分优良率、NDI均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P值均<0.01),CMEL组和EOLP组间无差异(P值均>0.05)。结论CMEL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朱安迪张春霖严旭付苏李东哲董超王永魁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脊髓型颈椎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