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萌

作品数:83 被引量:35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能源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著

领域

  • 60篇经济管理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文化科学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8篇生态
  • 13篇生态文明
  • 12篇能源
  • 10篇生态环境
  • 9篇再生能源
  • 9篇可再生
  • 9篇可再生能源
  • 8篇文明建设
  • 8篇长三角
  • 7篇生态环
  • 7篇生态文明建设
  • 7篇环境保护
  • 5篇社会主义
  • 5篇生态环境保护
  • 5篇主义
  • 4篇制造业
  • 4篇中国生态
  • 4篇社会主义建设
  • 4篇农村
  • 4篇可持续发展

机构

  • 82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三峡大学
  • 3篇浙江财经学院
  • 2篇浙江树人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软...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上海旅游高等...
  • 1篇国网物资有限...

作者

  • 82篇李萌
  • 18篇娄伟
  • 17篇潘家华
  • 6篇张佑林
  • 3篇黄承梁
  • 3篇刘岩松
  • 2篇王玲
  • 2篇刘志彦
  • 2篇吴晔军
  • 2篇陈文彦
  • 1篇吕铁
  • 1篇潘晨光
  • 1篇王灿发
  • 1篇侯祖戎
  • 1篇庄贵阳
  • 1篇刘文飞
  • 1篇彭启民
  • 1篇李学锋
  • 1篇李宇军
  • 1篇黄阳华

传媒

  • 4篇中国人口·资...
  • 3篇社会主义研究
  • 3篇中国人才
  • 3篇环境经济
  • 2篇中国能源
  • 2篇统计与决策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城市
  • 2篇中国软科学
  • 1篇中国流通经济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风流一代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改革与战略
  • 1篇前线
  • 1篇中国电力
  • 1篇环境保护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科技导报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1篇1987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环境介质的生态底线指标体系构建及考核评价被引量:4
2016年
建立反映维护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倒逼机制,对于促进环保目标从单一目标向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解析生态底线的内涵和表征着手,基于环境介质,选取大气、水体、植被、土壤、能源5个方面共17项指标,构成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评估模型和方法,通过测量值与底线值的比较,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际绩效,考虑到各行政区各功能区的生态特点及环境初始状态的差异,引入历史数据进行修正,对单个指标及综合绩效分为优良、改善、恶化、极差四个基本等级进行考核鉴定。不同于以往许多以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地方实践,所建立的生态底线指标体系更关注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指标测度从常规的过程和终端标准转向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有效化解污染排放都达标,但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难题。建议各地结合当地特点明确本地区的生态底线,加强各参与部门的交流协调以提供全面而一致的统计与监测信息,加强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等基础工作;处理好底线考核机制与原有年度考核机制的关系,生态底线考核结果与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晋升制度等挂钩,将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五好"班子评选的重要依据;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的相关机制。
李萌
关键词:环境介质指标体系
怎样让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2016年
1核心观点 把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现代公民、培育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需。它既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动员,更需要地方社会、居民自身活力的激发和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
李萌
关键词:文化遗产自组织能力地方社会创新型国家现代公民政府部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对策被引量:6
2016年
经过多年的改革,人民币汇率离完全的市场化决定还有一定距离。进一步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又不可避免会对金融系统和实体部门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因此,应确保汇率市场化的稳步、有序完善,在建立完备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引导汇率预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做出响应的努力。
李萌赵栩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中间价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社会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以来,对政策成效的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基于对全国各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两项研究假设,并采用Order Probit模型的半参估计方法,研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社会影响和实施成效,以期能够增加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尽管建立了投诉举报的社会参与机制,但是该机制在实施效果上并未完全达到社会的心理预期,从总体上看,公众并不认为这一投诉举报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另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开展能够起到改变公众消费习惯的作用,使社会消费更加倾向于绿色和环保。这一政策激励效果还会随着督察制度实施有效性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李萌
数字时代加强新型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思考被引量:1
2022年
数字时代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插上了“翅膀”,为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好机遇。在这个新格局下,重新思考技术工人的队伍建设,很有意义。——编者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发给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表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为数字时代进一步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李萌李朔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劳模精神弯道超车
长三角都市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问题的提出自从有城乡差别以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追求大自然的返璞归真和向往大都市的炫目繁华。早在汉代就有著名的《两都赋》、《二京赋》以及晋代的《三都赋》,其中描述的都市“街衢通达,闾阎且千”、“商旅联槁,隐隐展展”。这些虽然不是单纯的商务旅游之作,但也足以表达当时人们对都市景象和都市生活的向往。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发展尤其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城市的文化旅游功能日渐突出,文化旅游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实现繁荣发展的利器,更成为传统城市实现复兴、重获活力的关键途径。
李萌胡晓亮
关键词:商务旅游城乡差别长三角返璞归真后工业时代
TP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TPP作为规格最高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创了新的投资和贸易秩序,对加快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也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其中制造业首当其冲。阐述了TPP形成的背景、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了TP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主动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加快制造业生产和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快制造业转移及结构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走出去"战略。
李萌吴晔军
关键词:TPP对外贸易制造业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小水电价值评估与发展战略转型被引量:13
2022年
从经济性、社会性、减排效应等多方面对小水电进行价值评估,小水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贡献侧重点不同,小水电发展虽存在较多争议,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应理性认知、科学对待、正确引导。在碳中和目标下,小水电通过自身的开发及与风电、光电等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减排降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中国应从五个方面推动构建小水电发展的新格局:(1)正名纠偏,鼓励发展小水电,在小水电发展基础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区;(2)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小水电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3)完善市场机制,降低融资难度,促进小水电健康、良性发展;(4)加快科技创新、科技突破、科技集成,更好地支撑小水电直接或间接的能替及减排等作用发挥;(5)积极探索碳中和愿景下小水电贡献路径的中国方案,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李萌龚群超潘家华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生态文明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需要新思路被引量:3
2020年
黄河流域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工业文明模式下形成的架构体系,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和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缺乏沟通机制,难以实现协同治理,不能满足黄河流域共生共存共育共荣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多元善治,促进流域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有序参与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流域治理共同体,是切实增进流域的整体利益、确保黄河治理稳定与可持续的关键,也是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李萌
关键词:利益相关主体生态环境管理黄河治理架构体系沟通机制
低碳经济规划:理论、方法与模型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8》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和原则,追踪我国房地产市场最新资讯,深度分析,剖析因果,谋划对策,展望未来。
娄伟李萌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