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帅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代谢产物
  • 3篇色素
  • 3篇活性
  • 3篇活性代谢产物
  • 2篇杨梅
  • 2篇镰刀
  • 2篇镰刀菌
  • 2篇聚酮
  • 2篇化学结构
  • 2篇化学结构式
  • 2篇红色素
  • 2篇放线菌
  • 1篇英译
  • 1篇真空浓缩
  • 1篇生物碱
  • 1篇生物碱类
  • 1篇薯渣
  • 1篇树脂
  • 1篇紫色素
  • 1篇萃取

机构

  • 10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0篇李帅
  • 8篇张应烙
  • 1篇张蕴
  • 1篇邵明伟
  • 1篇肖孝辉
  • 1篇周端顼
  • 1篇张晨
  • 1篇蒋建泉
  • 1篇吴丽娇
  • 1篇范王曼
  • 1篇叶玲玲
  • 1篇胡癸峰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今日科技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蚁巢拮抗放线菌BYC01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从白蚁巢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YC 01的分类地位。利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并通过大量发酵提取浸膏,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BYC 01被鉴定为紫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er)。BYC 01发酵液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有效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中等极性的乙酸乙酯部位。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BYC 01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大于90%;对水稻纹枯病菌和杨树溃疡病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抑制率均大于60%;在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与阳性对照相比,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有中等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1.3 mm-16.5 mm。经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从BYC 01发酵产物中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被鉴定为fogacin;在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化合物fogacin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两性霉素相当,其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9.3 mm和20.1 mm。【结论】菌株BYC 01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卢贻会李帅周端顼张应烙
关键词:放线菌代谢产物抗菌活性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为:<CNIPR:IMG <CNIPR:IMG file="DDA0000446614510000011.GIF" wi="79" he="48" img-forma...
张应烙李帅
文献传递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为:<Image file="DDA0000446614510000011.GIF" he="184" imgContent="undefined" imgFormat="GIF...
张应烙李帅
文献传递
三株昆虫共生菌的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昆虫共生菌长期与昆虫保持共生关系,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态作用的微生物。昆虫物种的多样性和栖息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昆虫共生菌物种的丰富性和代谢途径的独特性。该类特境微生物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是微生物新物种和新活性天然产物的重...
李帅
关键词:螽斯白蚁放线菌活性代谢产物基因序列分析除草活性
文献传递
《仙居花灯》(节选)英译实践与翻译报告
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传播中国声音”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有助于促进历史、文化、手工艺等方面的传播,深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互相交融。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扮演着越...
李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译理论汉英翻译
杨梅渣红色素酸水提取和精制工艺被引量:3
2012年
以新鲜杨梅渣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酸水提取杨梅渣红色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g/mL)、提取温度60℃、提提时间4h、pH1.5盐酸。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对色素进行精制,在供试的5种树脂中D002的精制效果最好;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以及动态吸附实验,确定D002离子交换树脂精制杨梅渣红色素的工艺条件为杨梅渣红色素吸光度0.5~1、色素pH2~3、25℃左右、吸附时间1.5h、上样流速3BV/h。
李帅蒋建泉胡癸峰张应烙
关键词:红色素离子交换树脂精制
杨梅渣红色素的超声提取和微胶囊化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了杨梅渣红色素的超声提取和微胶囊化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2 g.mL-1,pH=1,提取时间为40 min,超声波功率为400 W.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微胶囊化的工艺条件:壁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3,芯壁比为1∶14,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的含量为0.6%,黏稠剂普鲁兰多糖的含量为0.5%.稳定性实验表明杨梅渣红色素经微胶囊化后耐热、耐酸、耐光性显著提高.
李帅吴丽娇范王曼张应烙
关键词:红色素超声波微胶囊化
紫甘薯渣紫色素的微波提取及精制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新鲜紫甘薯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萃取法对其紫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微波功率等因素对紫甘薯渣紫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实验得到紫甘薯渣紫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pH2盐酸水溶液,料液比1∶5(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5min,微波功率600W。采用树脂法对色素进行精制,在供试的14种树脂中,大孔树脂AB-8的精制效果最好;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以及动态吸附实验,确定AB-8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紫甘薯渣紫色素的工艺条件为:紫甘薯渣紫色素吸光度0.5-0.7、吸附时间1h、色素pH2-3、温度30℃左右、上样流速1mL/min,洗脱液95%乙醇,经上述条件精制紫甘薯渣紫色素色价(524nm)为41.3。
李帅叶玲玲张晨张应烙
关键词:紫色素微波萃取树脂纯化
昆虫共生菌的药用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一、前言 微生物凭借其物种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其产生代谢产物的新颖性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自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经陆续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发现大约有50000种天然产物,其中20000多种具有生物活性,17000多种具有抗肿瘤抗感染活性,100多种已成功开发成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抗癌及抗病毒药物.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对象重复的集中于陆生土壤环境微生物,从中发现的代谢产物多是已知化合物,从微生物中研制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扩大微生物的来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帅张应烙
关键词:共生菌环境微生物弗莱明生物碱类细胞毒活性活性代谢产物
马蜂肠道菌抑制反枝苋的活性筛选及菌株MF06的活性代谢产物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马蜂肠道真菌对反枝苋的抑制活性,为开发微生物源除草剂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测试11种肠道真菌发酵液对反枝苋根生长的抑制效果筛选出活性菌株MF06。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MF06的分类地位。通过硅胶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代谢产物1,研究代谢产物1对反枝苋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利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确定代谢产物1的化学结构。【结果】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MF06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当供试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该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反枝苋根生长的抑制率大于68%。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代谢产物1,经过结构鉴定为镰刀菌酸与9,10-脱氢镰刀菌酸以1:1比例形成的混合物。活性测试表明代谢产物1对反枝苋根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活性的IC50值为(0.51±0.18)μg/mL,与阳性对照药2,4-二氯苯氧乙酸的活性[IC50值为(0.30±0.14)μg/mL]相当。【结论】MF06菌株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张蕴邵明伟张应烙李帅卢贻会肖孝辉
关键词:反枝苋尖孢镰刀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