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文巍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力疗法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疗法
  • 2篇疗效
  • 2篇光动力
  • 2篇光动力疗法
  • 2篇光动力治疗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药疹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硬斑病
  • 1篇人巨细胞病毒
  • 1篇湿疣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朱文巍
  • 4篇丁香玉
  • 4篇李承新
  • 3篇赵梓纲
  • 3篇张晓宁
  • 3篇张昕
  • 2篇林碧雯
  • 2篇周勇
  • 2篇刘冰
  • 2篇巴伟
  • 1篇王文娟
  • 1篇赵华
  • 1篇张婷
  • 1篇柏佳
  • 1篇温海鹰
  • 1篇解方
  • 1篇冯峥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有效性及治疗前后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尖锐湿疣初发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光动力治疗、CO2激光治疗、两者联合治疗,记录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光动力治疗组治疗前后行组织病理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炎症程度。结果治疗后复发率光动力治疗组、CO2激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0%、55%、10%,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复发率最低、说明其效果最好,光动力治疗次之,而单纯CO2激光治疗效果欠佳;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动力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光动力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细胞数量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炎症反应明显加重。结论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可明显降低复发率,且安全、耐受性好。
冯峥赵梓纲朱文巍温海鹰
关键词: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尖锐湿疣CO2激光治疗
人巨细胞病毒对药疹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究人巨细胞病毒对药疹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一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药疹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巨细胞病毒(CMV)DNA阳性率及载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MVIgM阳性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出现32例CMVDNA阳性患者,阳性率为64%。对照组中出现13例CMVDNA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两者相比。观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MVDNA载量为28188.824±19525.632拷贝,对照组中CMVDNA载量为3018.9532±1761.958拷贝,观察组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11例CMVIgM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2%,对照组中出现5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10%,两者相比。观察组CMV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疹患者中存在CMV感染,其在药疹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药疹发病的因素之一。
朱文巍赵梓纲丁香玉张昕李承新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药疹实时荧光定量PCR
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对中重度痤疮光动力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对面部中重度痤疮光动力治疗一次后局部不良反应消退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光动力治疗痤疮1次后创福康胶原贴敷料及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冷湿敷面部(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3次/d,10min/次;创福康1次/晚,15mim/次),对照组外敷创福康胶原贴敷料(1次/晚,15mim/次)。1周及2周复诊观察,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消退情况以及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消退总有效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消退速度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提高光动力治疗的安全性,对后续光动力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有很大意义。结论对于中重痤疮患者光动力治疗后,局部应用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能促进不良反应的消退速度,更高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应用于中重度痤疮光动力治疗后的修复治疗。
朱文巍刘冰丁香玉张晓宁刘芃翔周勇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痤疮
皮肤鳞状细胞癌NF-κB p65表达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NF-κB p65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以及1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患者的NF-κB p6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体内的NF-κB p65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侵袭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鳞状上皮细胞核基本未见p65表达,胞质p65表达阳性;癌前病变中,病变鳞状上皮细胞细胞核见散在p65弱表达,胞质弱阳性;高度恶性鳞状细胞癌组织病变鳞状上皮细胞细胞核可见较多p65表达,胞质呈弥漫性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胞核表达,胞质散在弱阳性。结论 NF-κB p65蛋白参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形成和发展,随患者病情的进展,NF-κB p6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越高。
朱文巍赵梓纲丁香玉林碧雯孟宪芙李承新
关键词:NF-ΚBP65皮肤鳞状细胞癌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一例被引量:1
2022年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是基底细胞癌的少见类型,临床上少见,易被忽视而误诊,现报道1例。患者,女,65岁。鼻背丘疹,硬斑10余年,增大伴少量结痂1年。皮肤科检查:鼻背部有一基底约1.5 cm×2 cm、略隆起的局限性浸润性蜡样硬斑块,其上可见条线状凹陷,周围稍红,表面高低不平,可见小片黑痂。组织病理诊断: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皮损。
朱文巍巴伟张晓宁何娟李承新
关键词:基底细胞
大黄蛰虫胶囊联合维生素C钠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血清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大黄蛰虫胶囊联合维生素C钠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研究组给予大黄蛰虫胶囊联合维生素C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大黄蛰虫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过氧化脂质分解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5.7%(6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0/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SOD、E2显著升高,MDA、T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黄蛰虫胶囊联合维生素C钠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调节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流变学。
丁香玉林碧雯解方朱文巍王文娟张昕
关键词:黄褐斑疗效血液流变学
构建lncRNA-TF-mRNA互作网络寻找转移性黑素瘤预后靶标
2021年
目的探究调控恶性黑素瘤转移的lncRNA-TF-mRNA分子网络,寻找预后相关标志物。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皮肤恶性黑素瘤样本转录组数据,筛选在转移样本中高表达的lncRNA、TF与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预测,绘制互作网络。最后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构建预后模型,寻找预后标志物。结果共鉴定出2719个差异基因,其中1920个在转移样本中高表达,转移样本中高表达基因富集到与免疫衰竭相关的通路,并构建lncRNA-TF-mRNA分子调控网络与调控网络的预后模型。结论LINC00402、LINC00528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LINC00582、TBX21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以上因子不仅可能作为提示恶性黑素瘤转移潜力的标志物,也可能作为预测恶性黑素瘤患者预后风险的标志物。
贺赞张婷朱文巍柏佳张晓宁杨洁赵华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恶性黑素瘤
坏疽性脓皮病1例
2016年
报告坏疽性脓皮病1例,患者男,55岁,背部红斑、结节伴疼痛10 d就诊我院。皮肤科查体:背部两处浸润性红色斑块,大小分别约16 cm×14 cm、13 cm×10 cm,可见脓疱及黄色痂皮,渗出明显。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多次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
朱文巍周勇巴伟刘冰张昕李承新
关键词:SWEET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