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述儒

作品数:149 被引量:661H指数:1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6篇绵羊
  • 18篇基因
  • 17篇犊牛
  • 15篇多态
  • 14篇饲料
  • 13篇营养
  • 12篇多态性
  • 12篇牦牛
  • 12篇瘤胃
  • 12篇PCR-SS...
  • 11篇细毛
  • 11篇细毛羊
  • 11篇甘肃高山细毛...
  • 11篇高山细毛羊
  • 10篇奶牛
  • 8篇中性洗涤纤维
  • 7篇应急
  • 7篇补饲
  • 6篇肉羊
  • 6篇饲草

机构

  • 139篇甘肃农业大学
  • 3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河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 3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甘肃省草食动...
  • 2篇晋中职业技术...
  • 2篇巴彦淖尔市农...
  • 2篇北京生泰尔科...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喀什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甘肃省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兰州新区现代...
  • 1篇北京市畜牧总...

作者

  • 139篇成述儒
  • 36篇刁其玉
  • 30篇罗玉柱
  • 30篇屠焰
  • 23篇吴建平
  • 21篇张昌吉
  • 19篇张利平
  • 17篇刘婷
  • 15篇胡江
  • 14篇毕研亮
  • 14篇王欣荣
  • 14篇张勇
  • 13篇付彤
  • 12篇雷赵民
  • 11篇王建福
  • 10篇李晓梅
  • 9篇马涛
  • 9篇赵生国
  • 8篇方素栎
  • 8篇宫旭胤

传媒

  • 15篇饲料工业
  • 10篇甘肃农业大学...
  • 10篇家畜生态学报
  • 9篇动物营养学报
  • 5篇畜牧与兽医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中国草食动物...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畜牧杂志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甘肃畜牧兽医
  • 2篇草业科学
  • 2篇草业学报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饲料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13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14篇2020
  • 12篇2019
  • 15篇2018
  • 11篇2017
  • 15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mtDNA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聚类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研究了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了聚类和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240个个体的mtDNA D-loop全序列长度变异为891~895 bp,(G+C)含量为38.80%,(A+T)含量为61.20%,说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mtDNA D-loop区富含A和T。6个牦牛群体240个体mtDNA D-loop序列共发现60个变异位点,变异主要集中在200~400 bp之间,说明该区域为牦牛mtDNA D-loop区的高变区。240个牦牛mtDNA D-loop序列共发现41种单倍型,在玛曲牦牛和碌曲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多,均为21个,其次为夏河牦牛群体(18个),在天祝白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少(11个)。单倍型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析表明,来自于甘南州的3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而天祝白牦牛群体最低。41个单倍型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和网络关系分析表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可能具有2个母系起源。
成述儒曾玉峰王欣荣张利平吴建平
关键词:MTDNAD-LOOP母系起源牦牛
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为了研究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序列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利用设计的1对引物对绵羊mtDNA D-环序列进行PCR扩增和纯化测序。对序列数据进行单倍型、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20只绵羊mtDNA D-环序列(部分)表现出2种长度变异,其中3个序列长度为573 bp,117个序列长度为648 bp。对117个长度为648 bp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77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蒙古羊都较高,而在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都较低。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均将77个单倍型明显的分为3个分支。研究认为:含有4个重复单元(75 bp)是甘肃地方绵羊品种mtDNA D-环的序列特征,在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中,蒙古羊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兰州大尾羊和岷县黑裘皮羊遗传多样性最低。系统发育和网络关系分析认为甘肃6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
成述儒罗玉柱韩建林Olivier Hanotte
关键词:MTDNA系统发育绵羊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对肉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断奶肉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2~3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94.38±0.25)kg的断奶肉犊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相近,NFC/NDF分别为1.35(A组)、1.23(B组)、0.94(C组)和0.80(D组)的4种全混合日粮。试验期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每日测定采食量,每隔15 d测量犊牛的体重;于15、30、45、60、75和90 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葡萄糖(GLU)、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瘦素(LEP)、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PG)和甘油三酯(TG)的浓度;分别在30和90 d时以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高NFC/NDF饲粮提高了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A组血清LEP浓度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D组血清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90 d时,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及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随饲粮NFC/NDF的降低而降低,A组均显著高于D组(P<0.05),D组甲烷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组尿能、尿氮和消化氮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综上所述,NFC/NDF为1.35的饲粮可以满足3~6月龄肉犊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采食该饲粮不但可以使肉犊牛保持较高的平均日增重(1.14 kg/d),而且此饲粮易消化利用,采食后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未影响犊牛健康。
李岚捷成述儒刁其玉付彤王安思李明屠焰
关键词:肉犊牛消化代谢
绵羊的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推广绵羊的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技术,笔者根据2016年10月在甘肃省陇西县观察的绵羊腹腔镜手术法新鲜胚胎移植的过程,综述了技术要领.并且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绵羊超数排卵和手术法鲜胚移植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思路.
周晓霞王自平成述儒
关键词:绵羊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
甘肃高山细毛羊DRB1基因内含子2微卫星多态性与生长速度的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22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性能测定、DNA测序验证、微卫星DNA多态性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甘肃高山细毛羊DRB1基因内含子2微卫星多态性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DRB1基因内含子2微卫星重复单位是由GT/GA组成的复合型微卫星座位。研究共检测到13个等位基因和40种基因型,等位基因201、195和193 bp是优势等位基因,201/201 bp是优势基因型。该微卫星座位多态信息含量为0.830,杂合度为0.847,属高度多态座位。相关性分析表明,183、191、207和197 bp等位基因对应的甘肃高山细毛羊群体出生体质量极显著高于165、219、195、213和203 bp等位基因群体(P<0.01),同时显著高于179、189、193和201 bp等位基因群体(P<0.05),含有179、189、193和201 bp等位基因的群体的出生重显著高于165、219、195、213和203 bp等位基因的群体(P<0.05)。就甘肃高山细毛羊1月龄、2月龄、3月龄和6月龄体质量综合考虑,含有197和207 bp等位基因群体的体质量较高,从甘肃高山细毛羊DRB1基因内含子2微卫星座位选择考虑,在选种时尽量保留含有197和207 bp等位基因的个体作为种用,将可能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出生体质量和出栏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
成述儒王华樊庆山王欣荣张利平吴建平
关键词:甘肃高山细毛羊微卫星DNADRB1基因
牦牛GH基因多态性的PCR-SSCP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采用PCR-SSCP技术对天祝白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的生长激素基因(GH基因)5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以探讨牦牛GH基因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2个牦牛群体GH基因第1、第2和第4外显子无多态性,第3内含子1694bp处均发生T→C转换,形成A、B2个等位基因,并检测到AA、AB和BB共3种基因型;天祝白牦牛第5外显子2373bp处发生G→T碱基颠换,形成C、D2个等位基因,检测到CC和CD2种基因型,但碱基改变并未引起氨基酸变化,因此这种碱基转换为沉默突变;天祝白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均为低度多态,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2个牦牛群体均处于非平衡状态.
白晶晶胡江成述儒王继卿罗玉柱
关键词:牦牛GH基因PCR-SSCP多态性
中国绵羊ASIP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通过直接测序法检测ASIP基因编码区和部分内含子区域突变位点,以确定ASIP基因突变是否影响中国绵羊的被毛表型变化.结果表明:2个缺失突变(9-bp,c.10-18,D9;5-bp,c.100-105,D5)位于ASIP基因第2外显子上,3个SNPs(g.672G>A,g.1580G>A和g.1617G>A)位于第2内含子区域;D9和D5缺失突变在10个绵羊群体中都存在,而且在‘岷县黑裘皮绵羊’和‘多浪羊’群体内各出现1只D5D5基因型个体,在所有检测个体中没有发现D9D9基因型;结合绵羊被毛表型相关分析,D9和D5缺失突变与所研究的绵羊品种被毛表型不存在相关或不完全相关,即ASI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区域变异不能解释中国绵羊群体毛色表型的变异.
付冬丽杨广礼郎侠成述儒王玉涛方素栎罗玉柱
关键词:绵羊突变
无角牦牛FTO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无角牦牛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找到与无角牦牛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参考GenBank中野牦牛的FTO基因序列,针对其第4内含子和第8内含子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54头无角牦牛的FTO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基因与体质量、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无角牦牛FTO基因的第4内含子区域检测出A164506C突变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A和C,有3种基因型(AA、AC和CC),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A和AA,其频率分别为0.6949和0.4859;在第8内含子区域检测出G309000A突变位点,共有2个等位基因A和G,有3种基因型(GG、GA和AA),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G和GG,其频率分别为0.9263和0.8584。A164506C突变位点为中度多态位点,纯合度较低,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09000A突变位点为低度多态位点,纯合度较高,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A164506C位点与无角牦牛的体高和体斜长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AC基因型个体优于AA基因型个体。G309000A位点与无角牦牛的胸围和体斜长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GA基因型个体优于GG基因型个体。【结论】FTO基因第4内含子区域A164506C突变和第8内含子区域G309000A突变均与无角牦牛生长性状具有相关性。
马武张浩张浩阎萍阎萍梁春年
关键词:PCR-SSCP基因多态性
无角牦牛crtc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2020年
为探究crtc3基因在无角牦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开展其与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利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对354头无角牦牛crtc3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各基因型间不同月龄(6,12和18月龄)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牦牛crtc3基因的第14内含子的第86041处发生C→T单个碱基突变,结合PCR-SSCP结果分析后,分为CC、CT和TT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发现,在6月龄,CC基因型个体体高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胸围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在12月龄,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个体体高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胸围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在18月龄,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和体高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综上所述,在牦牛crtc3基因上检测到第14内含子的第86041处发生C→T单个碱基突变,该突变位点对无角牦牛各时期的体质量、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等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用于辅助选择。
马武王宏博张浩贾聪俊张浩吴晓云褚敏吴晓云成述儒褚敏
关键词:PCR-SSCP多态性生长性状
不同NDF与NFC比例饲粮对肉用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比例的玉米秸秆饲粮对肉羊不同时间点瘤胃发酵及甲烷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将12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羯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按维持水平分别饲喂NDF/NFC比为饲粮1(3.60)、饲粮2(2.70)、饲粮3(1.75)和饲粮4(1.05)的全混合饲粮。试验共进行4期,每期23d,在正式期内利用Sable系统呼吸测定箱测定不同时间点甲烷排放量和瘤胃液pH、氨态氮(NH3-N)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采食0h、6h、8h饲粮4瘤胃pH显著低于饲粮1(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之间的氨态氮差异显著(P<0.05);采食量4h时,饲粮1的乙酸占总挥发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采食后0h、2h后,饲粮4丁酸占总挥发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采食后4h,饲粮4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三种饲粮。而在采食后的0~2h、2~4h、6~8h,饲粮4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种饲粮(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维持饲喂水平下,随着饲粮NDF/NFC降低,NDF/NFC为1.05的饲粮瘤胃液pH、乙酸占TVFA的比例较低,甲烷排放量也较少。同时,甲烷排放量随着瘤胃发酵的动态变化而变化,在饲喂0~2h内,肉羊甲烷排放量最高。
丁静美邓凯东张蓉马涛刁其玉成述儒周丽雪屠焰
关键词:瘤胃发酵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