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昂 作品数:23 被引量:17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 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技基金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艺术 历史地理 更多>>
在遗址博物馆中传承文化记忆——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 2014年 遗址类博物馆的功用不仅在于保存文物,更在于唤醒附着于文物和遗址之上的文化记忆。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以建筑为手段建立起一套唤醒文化记忆的仪轨。博物馆恢复了文物与遗址的原生联系,让游客能够“有距离地凝视”文物与遗址,把游客从观光客变成文化记忆的朝圣者。汉阳陵地下博物馆的实践说明,设计遗址博物馆就是规划一个膜拜仪式。 徐子昂关键词:汉阳陵 遗址保护 光韵 文化记忆 《戴茜·密勒》中传统与现代冲突之新解 被引量:1 2011年 《戴茜·密勒》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作者所擅长的"国际主题"为题材。作为美国现代人的代表,戴茜·密勒无视欧洲传统社会即"内集团"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导致"内集团"为了维护其社会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即"外集团"入侵者进行暴力打压,最后以戴茜的失败而告终。作品反映了以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层的传统社会与以功能分化分层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得出,"国际主题"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其深层含义是古今之争,即传统与现代之争。 王超 徐子昂关键词:国际主题 脱节的时代 断裂的时间——谈哈姆莱特悲剧中的通过仪式 被引量:1 2009年 哈姆莱特的悲剧故事中潜藏着一个通过仪式。通过仪式由分离、过渡和融合三个阶段组成。父王被弑标志着王子与过去的分离。置身于过渡阶段之中,他必须做出选择:是融入一个缺乏道德依托的世俗社会,还是回归过去的神性秩序。哈姆莱特把这个艰难的选择转化为“to be or not to be”的追问。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味的追问。现代性的降临使得过去和未来在当下断裂。身处其中的人们面临着如同哈姆莱特一样,都在经历着一个难以完成的通过仪式。 徐子昂关键词:哈姆莱特 通过仪式 复仇者的悖论:在向善与行恶之间 2006年 哈姆莱特的复仇具有价值理性取向。由于价值理性全然否定了工具理性的合理性,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演变为神圣与凡俗之间的激烈对立,最终使复仇陷于悖论之中:始于向善,止于杀戮。 徐子昂关键词:哈姆莱特 悖论 一个愚蠢的聪明人——评莎翁笔下的波洛涅斯 2006年 《哈姆莱特》中的波洛涅斯有着矛盾的性格:他通晓世事却又琐碎迂腐。这种矛盾性是工具理性背弃价值理性而片面发展的结果。波洛涅斯深谙工具理性的规则,却反被其遮蔽。他的悲剧折射出工具理性为人类预设的灾难性结局。 徐子昂 康杰 朱哲关键词:遮蔽 从符号权力视角分析机械复制时代韵味的凋落 2014年 在《机械复制年代的艺术作品》中,瓦尔特·本雅明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理论基点,论述了以摄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并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热点话题:富有"韵味"的传统艺术如何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落。然而,本雅明写作该文是为了应对一个更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即如何以无产阶级的审美政治化对抗法西斯的政治审美化。至于"传统艺术的韵味何以凋落" 徐子昂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 本雅明 审美化 理论基点 论通过仪式在汉俑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014年 遗址类博物馆承担着保护文物和唤醒文化记忆的双重功能。记忆的文化性表现在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就记忆的内容而言,人们记住的往往不是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事件的意义,这使得记忆成为一个历史范畴;就记忆的方式而言,人们不是通过人脑的机能来记忆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把历史事件的意义附着在具体的符号系统上加以记忆。因此,与其说记忆是生理行为,不如说记忆是文化行为。故而,法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了" 徐子昂关键词:遗址博物馆 文化行为 建筑设计 历史范畴 汉阳陵 潘金莲与苔丝比较研究 2007年 潘金莲与苔丝是两位悲剧女性,两人都具有反抗精神,虽然所处时代、国度、背景不同,但她们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都是各自时代的牺牲品,同时她们也是各自时代旧秩序的破坏者。 康杰 徐子昂关键词:潘金莲 苔丝 悲剧 女性 困境中的挣扎与毁灭——从《哈姆莱特》看工具理性的悖论 2008年 工具理性的合法性依赖于价值理性的引导,驱逐价值理性就是质疑自己。于是,在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中,工具理性陷入悖论。在《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都背弃了价值理性而倒向工具理性。然而,工具理性能否单独说明自己的合法性?它能否单独揭示世界的本质?如果把价值问题悬置,人类又会被导引向何处?剧中,他们三人最终的毁灭既暗示出工具理性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失败,也暗示出工具理性的悖论给人造成的生存困境。 徐子昂 朱哲 康杰关键词:《哈姆莱特》 悖论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改造 被引量:1 2014年 老舍将小说的语言特色应用于剧作《茶馆》的创作,这种语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却不具有激化冲突、推动剧情的作用。英若诚根据舞台演剧的需要,在《茶馆》的英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语言进行了一些改造,主要体现为加强台词中的冲突和增强台词的动作性,为原作增添了戏味。 徐子昂关键词:英若诚 动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