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云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黄斑
  • 3篇置管
  • 3篇置管术
  • 3篇视网膜
  • 3篇术后
  • 3篇网膜
  • 3篇细胞
  • 3篇结膜
  • 3篇结膜瓣
  • 3篇泪道
  • 3篇泪道置管
  • 3篇泪道置管术
  • 3篇泪管
  • 3篇角膜
  • 3篇鼻泪管
  • 3篇OCT
  • 3篇病理
  • 2篇单个核细胞
  • 2篇定向分化
  • 2篇断层扫描

机构

  • 14篇深圳市眼科医...
  • 12篇暨南大学
  • 2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作者

  • 26篇彭云
  • 11篇叶琳
  • 7篇姚晓明
  • 7篇郭慧
  • 7篇黎明
  • 6篇曾琨
  • 6篇王媛
  • 5篇陈青山
  • 4篇林宝涛
  • 3篇张敬先
  • 3篇马大卉
  • 2篇郭萍
  • 2篇谢秀英
  • 2篇李志
  • 2篇肖昕
  • 2篇何思扬
  • 2篇余宝花
  • 2篇王自能
  • 2篇曾爱能
  • 2篇王声湧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中华眼外伤职...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眼科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世界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32 nm激光治疗倒睫的临床体会
2022年
目的探讨532 nm激光治疗倒睫的临床效果。方法倒睫患者55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28例,30眼)及B组(27例,30眼)。均采用532 nm激光进行治疗。两组第1次治疗后复发患者遂行第2次治疗,再复发者行第3次治疗。A组第1次治疗时功率为200~250 mW,复发倒睫第2~3次治疗时功率为250~300 mW。B组第1次治疗时功率为300~350 mW,复发倒睫第2~3次治疗时功率为350~400 mW。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配合度,术中疼痛度,临床疗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第1次激光治疗时配合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患者第2~3次激光治疗时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次激光治疗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B组(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患者第2~3次激光治疗时VAS评分低于B组(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1、3、6个月进行复诊。A组28例(158根),第1次配合治疗28例(158根),第1次激光术后治愈率为75.9%(120/158);复发8例(38根),复发率为24.1%,配合治疗8例(38根)再次行第2~3次治疗,治愈20根,总治愈率为88.6%,总复发率为11.4%。B组27例(164根),第1次配合治疗23例(139根),第1次激光术后治愈率为75.6%(124/164);复发6例(15根)复发率为10.8%,配合治疗5例(12根)再次行第2~3次治疗,治愈3根,总治愈率为77.4%,总复发率为6.5%。两组第1次激光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次激光术后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治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睑缘畸形及任何瘢痕,且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532 nm激光治疗倒睫是一种简便、精准、快速及微创的治疗方式。功率大小运用不同,其治愈率及复发率不同。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郭慧詹文珠廖子芳肖玲彭云王媛张飞飞叶琳
关键词:倒睫功率临床疗效
microRNA-126在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
2017年
目的研究microRNA-126(miR-126)在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etAMD)疾病患者来源的多能干细胞(iPSC)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RNSC)中表达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新发现的wetAMD患者10人作为观察组,无眼底病变及全身性疾病的10人作为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提取CD34’细胞,行腺病毒转染,诱导产生iPSC且进行鉴定;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miR-126在10个不同诱导发育阶段的RNSC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wetAMD疾病患者的外周血成功诱导分化出RNSC;观察组miR-126的不同诱导时间相对表达量的差异除时刻8、9、10外的测试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iR-126的不同诱导时间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胞miR-126相对表达量在不同诱导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etAMD患者早期miR-12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叶琳王媛彭云陈青山聂丹瑶郭慧席文群
关键词: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多能干细胞
玻璃体后脱离的B型超声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B型超声检查的形态特征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之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玻璃体后脱离病例超声资料991例(1107眼)。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后脱离病例B型超声资料,根据玻璃体后界膜与后极部球壁的附着关系,分为完全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主要指标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及类型构成比。结果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10眼(64.1%),其中伴有周边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9眼(17.3%),且玻璃体后皮质与周边部隆起视网膜裂孔盖牵拉16眼(23.0%)。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397眼(35.9%):部分性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159眼(40.0%),其中伴有玻璃体后皮质增殖及劈裂的部分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6眼(47.7%);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部球壁粘连者121眼(30.5%);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处球壁粘连者117眼(29.5%)。结论超声检查可直观动态地观察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网膜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魏花张国明陈青山顾宝文李志彭云何静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超声波检查视网膜脱离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可疑房角关闭和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例8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术前术后记录视力、眼压、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视野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19眼(22%)晶状体悬韧带不同程度松弛。84眼(9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8%),0.1~0.5者32眼(37%),0.6~1.0者47眼(55%)。83眼(97%)随访期结束时不用药情况下眼压均在10~15mmHg之间。术后前房均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 悬韧带松弛在PACS,PAC,PACG中较为常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可有助于控制PAC及PACG患者的眼压,不同程度开放PAC及PACG房角、加深前房。
曾琨冯其高林宝涛彭云郭慧潘裕锦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房角关闭青光眼
自体角膜转位移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穿孔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角膜穿孔而实施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8例(8只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5只眼,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穿孔1只眼,角膜Mooren溃疡穿孔1只眼,圆锥角膜急性穿孔1只眼。结果所有患者眼表形态结构均得到有效的恢复,避免了摘除眼球,5只眼保留了有效视力,其中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手动3只眼,0.04者2只眼,0.05者1只眼,0.08者1只眼,0.1者1只眼。术后14d内8只眼角膜植片上皮均愈合完整,角膜植片与植床对合好。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内均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角膜转位联合双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安全有效,在缺少角膜供体材料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挽救眼球的治疗方法。
姚晓明彭云黎明周晓萍
关键词:角膜移植术转位穿孔角膜
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现况及认知态度调查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调查医护人员对艾滋病(AIDS)相关问题的态度及需求。方法利用自制的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14家医院658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最近1个月,45.1%的调查对象有被医疗锐器刺伤或损伤过;最近1周,调查对象完整皮肤、受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到可疑污染体液的比例分别为40.9%,15.3%和11.1%;还有7.6%的人被污染的利器刺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工龄短、自我防护意识不佳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高。近70%的医护人员担忧自己因艾滋病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20%~30%的医护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有抗拒态度。调查对象希望政府和单位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及增加对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保障与补偿。结论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不容忽视,尤其是护理人员、工龄短和自我防护意识差者。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惧怕感染HIV,并持抗拒态度。需要尽快建立对艾滋病防治人员的保障制度。
董晓梅陈雄飞彭云姚海燕黄建宇何思扬王声湧肖昕王自能
关键词:医护人员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研究
2015年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浅层斑翳形成过程中的眼表郎罕细胞(1ang—erhans’cells,LC),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病例实验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42只眼)浅层角膜溃疡和角膜炎、轻度的角膜外伤和化学伤患者,进行连续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对恢复期的LC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342例(342只眼)中,有317例(317只眼)患者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郎罕细胞从角膜缘的毛细血管和(或)新生血管中游离移行出来,占92.69%(317/342)。(2)有287例(287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细胞层及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占83.92%(287/342)。(3)有231例(231只眼)发现郎罕细胞在角膜上皮修复后继续移行至病灶周边部,同时郎罕细胞变形、伸出更多突触,开始参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67.54%(231/342)。(4)有322例(322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聚集至病灶处,参与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94.15%(322/342)。结论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渗漏移行期:毛细血管或者新生血管扩展,郎罕细胞从血管中移行出来。第2阶段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修复移行期:郎罕细胞向病灶聚集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的修复过程和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第3阶段角膜浅层斑翳形成期:郎罕细胞在溃疡灶处聚集,参与浅层斑翳的形成。
黎明姚晓明曹端荣郭萍田汝银彭云潘裕锦
关键词:郎罕细胞共聚焦显微镜
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采用眼前节全景OCT研究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现溃疡灶内口角膜组织缺损则定为隐匿性穿孔,并测量穿孔内径。结果眼前节全景OCT发现蚕蚀性角膜溃疡隐匿性穿孔的发生率为8.3%,穿孔内口直径最小为1.8mm,最大为4.5mm,平均为(3.1±0.97)mm。结论对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眼前节全景OCT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穿孔的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手术方案的设计有重要作用。
黎明姚晓明彭云林宝涛曾爱能
关键词:蚕蚀性角膜溃疡
广州市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处于快速增长期。而医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甚至普通医疗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针具刺破皮肤,具有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可能性。作为艾滋病高发的广州市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如何,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哪些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都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董晓梅陈雄飞王声湧彭云姚海燕黄建宇何思扬肖昕王自能
关键词:自我防护
深圳市社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防治知识知晓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调查深圳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2个行政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904例纳入研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DR防治知识的知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R防治知识知晓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04例患者中,DR防治知识总知晓144例(15.93%,144/904)。"糖尿病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知晓率最高(88.60%,801/904);"DR治疗方法"知晓率最低(6.20%,56/904);"糖尿病应定期检查眼底"和"糖尿病患者检查眼底间隔时间"知晓率均低于5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R)=1.595 ]、受教育程度(OR=2.963、3.937 )、月收入水平(OR=3.871、4.675 )、糖尿病病程≥15年(OR=1.829 )、治疗措施(OR=3.318、4.512)及是否患有DR (OR=1.605)等是影响DR防治知识知晓度达标的重要因素(P<0.05 )。结论深圳市社区糖尿病患者DR防治知识总体知晓度较低;男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彭云郭千千刘军安郭慧王媛姚媛媛叶琳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健康教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