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刚
-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介入封堵术后心电生理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心电监护、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价应用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对早期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12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偏心封堵器治疗56例,对称封堵器治疗67例。患者术前、术后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中、术后行心电监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心导管资料及介入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平均肺动脉压(mmHg),Qp/Qs,室间隔缺损直径(cm),距主动脉瓣距离(cm),封堵器直径(cm),手术时间(min),X线曝光时间(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心电图及Holter结果:两组内经连续变量配对t检验后,术后室性早博数目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3),室上性早博增加不显著(P=0.05),PR间期、QRS宽度、QTc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经χ2检验,平均心率(HR),PR间期,QRS波宽度,校正QT间期(QTc),房室交界区早搏(AVE),室性早搏(VE),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PVT),房室传导阻滞(AVB)和束支传导阻滞(BBB)均未见显著差异;独立变量与室性早博的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室性早博数目的增加相关(P=0.02),而体重、性别、室缺大小、封堵器直径与室性早搏无关。结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室性早搏数目明显增加并出现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自主心律;但更应防止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加强患者的术后心电监护。
- 李世杰张毅刚刘茹王临光韩冰付强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
- 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临床应用及中期疗效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对26例嵴内型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破口直径3~9mm,平均(4.7±4.5)mm.距肺动脉瓣〉2mm,距主动脉瓣〉1 mm,并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6例患者中21例封堵成功,5例失败,成功率为80.8%.术后即刻左室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均在术后1 d至3个月消失,术后即刻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1例,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术后1周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即明显缩小(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及以上各项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前合并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例LBBB,5例在术后2~14d恢复正常,6例在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包括4例RBBB,2例LBBB.随访1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余在随访期间持续存在.结论 应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嵴内型VSD是安全有效的,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 李世杰张毅刚刘茹王诚石怀龄厉志红付强
- 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术治疗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效果。方法 4例胸主动脉夹层和2例腹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MRI等检查确诊。结果术后DSA造影显示:6例动脉夹层消失,覆膜支架近远端与主动脉结合处无内漏,支架无移位。术后3~6个月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覆膜支架无移位及内漏。结论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孟磊张开广王成张毅刚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