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冰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房
  • 2篇术后
  • 2篇缺损
  • 1篇蛋白
  • 1篇电生理
  • 1篇对称型
  • 1篇心包
  • 1篇心包穿刺
  • 1篇心电
  • 1篇心电生理
  • 1篇心房扑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外膜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病外科
  • 1篇心脏缺损
  • 1篇修补术

机构

  • 5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韩冰
  • 3篇李世杰
  • 2篇王临光
  • 2篇李为东
  • 1篇傅向华
  • 1篇孔祥清
  • 1篇张义勤
  • 1篇厉志宏
  • 1篇付强
  • 1篇叶新和
  • 1篇巢杰
  • 1篇姚红红
  • 1篇张毅刚
  • 1篇刘茹
  • 1篇盛燕辉
  • 1篇骆秉铨
  • 1篇刘海军
  • 1篇郭莉
  • 1篇李先进
  • 1篇庄海峰

传媒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iRNA-143靶向调控HECTD1表达介导肺成纤维细胞迁移
目的:探讨miRNA-143/HECTD1调控轴在成纤维细胞迁移中发挥的作用,为矽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取生长对数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进行SiO2(50μg/cm2)处理0-72h.MT...
周泽伟郭会芳杨西月王新刚刘海军韩冰张伟姚红红巢杰
关键词:矽肺
右心房-右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一例
2001年
叶新和骆秉铨张义勤傅向华厉志宏韩冰王临光李为东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双腔起搏
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介入封堵术后心电生理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心电监护、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价应用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对早期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12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偏心封堵器治疗56例,对称封堵器治疗67例。患者术前、术后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中、术后行心电监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心导管资料及介入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平均肺动脉压(mmHg),Qp/Qs,室间隔缺损直径(cm),距主动脉瓣距离(cm),封堵器直径(cm),手术时间(min),X线曝光时间(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心电图及Holter结果:两组内经连续变量配对t检验后,术后室性早博数目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3),室上性早博增加不显著(P=0.05),PR间期、QRS宽度、QTc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经χ2检验,平均心率(HR),PR间期,QRS波宽度,校正QT间期(QTc),房室交界区早搏(AVE),室性早搏(VE),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PVT),房室传导阻滞(AVB)和束支传导阻滞(BBB)均未见显著差异;独立变量与室性早博的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室性早博数目的增加相关(P=0.02),而体重、性别、室缺大小、封堵器直径与室性早搏无关。结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室性早搏数目明显增加并出现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自主心律;但更应防止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加强患者的术后心电监护。
李世杰张毅刚刘茹王临光韩冰付强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
经心包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室速并发症观察与护理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观察经心包心外膜射频消融器质性室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7月,经皮穿刺心包行心外膜标测及消融手术患者23例,经剑突下心包穿刺后行心外膜或心内膜与心外膜联合行射频消融,术后记录心包穿刺并发症。结果:23例患者心包穿刺均成功,并发症观察结果为2例在穿刺中针尖刺破右心室壁,术后穿刺局部感染1例,心包积液引流不畅6例,心包填塞2例,胸腔积液2例,术后迷走反应3例,术后室速复发4例,同步电复律4例。结论:经剑突下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射频消融器质性室速是安全有效的。
任长明郭莉郝静荣庄海峰李世杰韩冰
关键词:心包穿刺心外膜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手术瘢痕区消融的必要性
2015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手术瘢痕区消融的必要性,是否存在形成心动过速的折返基质,评价消融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入选48例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脏科行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后发作心房扑动的患者,其中单纯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为3l例,在这3l例患者三尖瓣峡部双向阻滞后,在窦律下行右心房基质标测,确定瘢痕区域并局部高密度标测。在冠状窦近端刺激下,标测瘢痕是否存在“Channel”和缓慢传导区,有局部形成折返基质,来决定是否消融瘢痕区至腔静脉。结果11例标测过程中低电压区内可标测到1~5(2.6±1.2)个双电位线(LDPs)和(或)电静止区(ESAs),且大多数LDPs和ESAs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后的窦性心律下仍可见到。在此区域内可记录到低幅、长时限碎裂电位,平均振幅(0.21±0.05)mV,平均时限(123±14)ms,占心动过速周长(43±5)%。窦律下起搏冠状窦近端提示瘢痕线未形成传导阻滞,存在潜在形成折返基质,消融瘢痕至腔静脉。20例提示瘢痕已形成解剖屏障,未消融瘢痕区域。随访(36±12)个月,2例患者复发,均为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心房扑动。结论经右心房切口术后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在三尖瓣峡部双向阻滞后,有必要在窦律下行右心房基质标测和起搏标测,评价瘢痕能否会形成潜在心动过速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消融。
李世杰韩冰李为东蒋树中李先进盛燕辉孔祥清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房扑动手术修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