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飞

作品数:46 被引量:260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5篇玉米
  • 21篇病菌
  • 16篇斑病
  • 11篇UP-PCR
  • 9篇玉米丝黑穗
  • 9篇玉米丝黑穗病
  • 9篇玉米丝黑穗病...
  • 9篇丝黑穗病
  • 9篇丝黑穗病菌
  • 9篇黑穗病
  • 9篇黑穗病菌
  • 7篇灰斑
  • 7篇灰斑病
  • 6篇玉米灰斑病
  • 5篇玉米大斑病
  • 5篇玉米大斑病菌
  • 5篇生理小种
  • 5篇小种
  • 5篇镰孢
  • 5篇镰孢菌

机构

  • 26篇沈阳农业大学
  • 20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四川省农业厅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凉山州西昌农...

作者

  • 46篇张小飞
  • 26篇高增贵
  • 23篇庄敬华
  • 17篇邹成佳
  • 17篇李晓
  • 17篇崔丽娜
  • 13篇赵辉
  • 12篇赵柏霞
  • 11篇杨晓蓉
  • 7篇隋鹤
  • 5篇张硕
  • 5篇向运佳
  • 4篇张宝艳
  • 3篇那明慧
  • 3篇章振羽
  • 2篇罗怀海
  • 2篇张志博
  • 2篇高金欣
  • 1篇陈璐
  • 1篇贺字典

传媒

  • 7篇玉米科学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植物保护
  • 2篇种子
  • 2篇北方园艺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中国蔬菜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杂粮作物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3篇2017
  • 8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4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B73、掖478、Mo17、齐319、黄早四和丹340作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确定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利用6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鉴别寄主对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鉴别出7个生理分化致病类型。
张小飞高增贵庄敬华赵辉赵柏霞隋鹤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的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张志博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隋鹤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玉米茎基腐病禾谷镰孢菌
引发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禾谷镰孢菌相关性研究
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世界性流行病害,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ium)是引起我国两种病害的主要菌源,两种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如何,本文从致病力和遗传多态性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采集了河北、山...
张志博高增贵庄敬华隋鹤张小飞
关键词:禾谷镰孢菌遗传多态性
文献传递
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简单序列重复间隔区(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标记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 共扩增出47条DNA条带, 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3条, 为总条带数的70.21%。遗传距离为0.91处时, 所有菌株被聚为6个组。ISSR标记可以揭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 可用于玉米圆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此外, 通过分子标记划分的类群与利用寄主反应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其关系并不密切。
张小飞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杨晓蓉向运佳
关键词:聚类分析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被引量:24
2008年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赵辉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隋鹤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
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特异引物PCR技术,检测了该菌对玉米植株的侵染状况,并对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进行了初步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K12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中,6 d的茎,9 d的根、茎、叶,12 d茎,抗病品种20060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6 d的茎、9 d的茎和叶、12 d的茎和15 d叶都能扩增出PCR特异片段,经过EM种衣剂包衣的玉米幼苗的根茎叶材料扩增出来的特异DNA条带明显少于未经包衣的玉米幼苗。EM包衣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幼苗的侵染机会,有效地防治了玉米丝黑穗病。
白寿发高增贵张小飞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张小飞高增贵庄敬华赵辉赵柏霞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UP-PCR
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被引量:3
2012年
2008~2010年对采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标样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4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12、1N、2N、3N、N。0号小种占鉴定菌株的62.3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号小种,占鉴定菌株15.07%。毒性频率分析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20.99%;对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36%;对Ht2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3.01%和9.57%。目前,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分化明显,并且产生了新的生理小种,对玉米生产存在潜在威胁。
张小飞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杨晓蓉钟尧黄芸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
玉米丝黑穗病菌DNA提取及UP-PCR反应体系建立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CTAB法、SDS法和尿素法,从玉米丝黑穗病菌液体培养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比较其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可有效去除多酚、多糖和色素等杂质对DNA的污染,可获得高质量模板DNA。以此为模板进行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对UP-PCR扩增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丝黑穗菌的UP-PCR反应体系。
张小飞高增贵庄敬华赵辉赵柏霞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DNA提取UP-PCR
寄主选择压力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寄主选择压力下得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致病力分化测定,同时比较其在温度、pH、碳源、氮源利用和光照等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经继代培养得到的菌株存在致病性差异,并且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病斑大小、形状存在差异,说明经继代培养得到的菌株有致病性分化现象。不同致病类型的菌株的菌落形态、最适碳氮源、最适pH和最适的光照条件有所不同。
隋鹤高增贵庄敬华薛春生张小飞赵柏霞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生物学特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