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文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156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结肠
  • 5篇结肠炎
  • 5篇溃疡
  • 5篇溃疡性
  • 5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黏膜
  • 3篇胃肠
  • 3篇细胞
  • 3篇肠道
  • 3篇肠黏膜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性
  • 2篇炎症性肠病
  • 2篇胃肠道
  • 2篇小鼠
  • 2篇内镜
  • 2篇结肠镜
  • 2篇结肠黏膜
  • 2篇克罗恩
  • 2篇克罗恩病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2篇岳文杰
  • 11篇刘懿
  • 9篇董乐
  • 6篇李鹃
  • 6篇钟良
  • 6篇刘杰
  • 4篇孙旭
  • 4篇蒋蔚茹
  • 4篇黄剑平
  • 2篇蒋义斌
  • 2篇张志军
  • 2篇陈坚
  • 2篇王磊
  • 1篇孙大裕
  • 1篇李娟
  • 1篇邱冬妮
  • 1篇丁伟群
  • 1篇徐薇
  • 1篇徐三荣
  • 1篇蒋晓芸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Toll样受体4介导的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单克隆抗体(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TLR4介导的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中磷酸化IκB激酶(p-IKK)及NF-κB的影响情况。方法30只BALB/c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UC模型组(B组)及低、中、高剂量TLR4mAb干预组(C、D、E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d;B、C、D、E组小鼠饮用5%DSS水溶液7d以制成UC模型。造模同时,C、D、E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TLR4mAb。造模及干预7d后处死小鼠,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PS)。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肠黏膜p-IKK的蛋白表达,蛋白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法)检测NF-κB的活性变化。结果B组小鼠的结肠黏膜DAI及HPS均显著高于A组(P值均<0.01)。与模型组相比,使用TLR4mAb干预后中、高剂量组HPS有不同程度的缓解(P值均<0.01)。②与B组相比,D、E组的TLR4mAb后p-IKK表达及NF-κB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值分别<0.05、0.01)。结论TLR4mAb可以减轻肠道炎症,发挥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介导的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降低NF-κB的活性,继而减少下游炎性因子过度表达。
刘懿王磊张志军孙旭黄剑平陈坚岳文杰李娟董乐钟良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核因子-ΚB小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2009年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较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黏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一系列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
岳文杰刘懿李鹃董乐钟良孙大裕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超敏反应
T辅助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密切关注,而T淋巴细胞中的T辅助细胞(Th),其亚型Th1、Th2、Th17、Treg和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炎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Th细胞在IBD的免疫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岳文杰刘懿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T辅助细胞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 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岳文杰董乐李鹃刘懿钟良蒋义斌刘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MSCTE)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IBD患者的病史资料,总结其MSCTE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CD)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16例。CD患者中,25例MSCTE有阳性发现,最常见的为肠道管壁增厚(21例,72.4%)及肠周间隙模糊伴渗出(9例,31.0%);发现病变的部位以回盲部及末端回肠最多(44.8%);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有15例(51.7%),前者发现空肠病变部位而后者无法发现的有10例(34.5%)。UC患者中,只有6例MSCTE有阳性发现,其中肠道管壁增厚亦最多见(5例,31.3%);发现病变的部位以结肠居多(31.3%);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只有5例(31.3%),而后者发现病变部位而前者未发现的却有11例(68.7%)。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对于CD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通过发现小肠可能的病灶来弥补常规结肠镜检查的不足。MSCTE对于UC的诊断价值有限。
岳文杰董乐刘懿钟良蒋义斌刘杰
关键词: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艾司西酞普兰对伴健康焦虑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胃肠动力药物对伴有健康焦虑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伴有健康焦虑的FGID患者42例,根据原先的精神用药分为黛力新组和其他精神药物组(以下简称其他组),用艾司西酞普兰取代黛力新或原来的精神治疗药物,并继续联合使用原来的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评价患者胃肠道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黛力新组有效率为90.5%,临床痊愈率为81.0%;其他组有效率为80.0%,临床痊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85.4%,临床痊愈率为70.7%。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胃肠动力药物对伴有健康焦虑的FGID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邱冬妮徐三荣蒋蔚茹陈坚黄剑平蒋晓芸邱志兵岳文杰罗忠光刘杰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疗效
52例缺血性肠炎的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内镜下诊断为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或病史查阅。结果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60岁以上患者占67.3%;多数(77.1%)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即腹痛(89%)、腹泻(74%)和便血(94%);结肠镜下可见病变肠段粘膜糜烂、充血水肿及渍疡形成,主要累及左半结肠;随访到的患者中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突发剧烈腹痛伴便血应考虑到缺血性肠炎的诊断,本病发病以老年人为主,但有年轻化趋势,结肠镜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董乐岳文杰李娟刘懿钱立平孙旭黄剑平钟良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结肠镜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45岁,因腹胀、腹泻伴下肢浮肿2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水样便,5~6次/d,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之后患者逐渐出现明显腹胀不适,伴活动后胸闷气促及全身乏力,外院B超示胸腔和腹腔积液。患者既往有反复间断性腹部不适伴粪便不成形二十余年。否认传染病、腹部手术及疫水疫地接触史。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肺叩诊浊音伴听诊呼吸音减轻,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岳文杰刘懿丁伟群蒋蔚茹李鹃董乐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腹部不适心脏听诊病理性杂音下肢浮肿全身乏力
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中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被引量:52
2012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17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2、IL-4、IL-17及IL-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4、IL-17及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岳文杰刘懿徐薇董乐罗晓婷蒋蔚茹孙旭钟良刘杰
关键词:IL-2IL-4IL-17IL-10
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被引量:41
2010年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性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经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 239例结肠息肉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在各年龄层的分布情况。结果①结肠息肉的大小、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单发或多发在各年龄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40~79岁年龄段中,直径≤5 mm的息肉占53.0%,左半结肠息肉占51.3%,腺瘤型息肉占44.8%,单发息肉占55.4%。③左半结肠的息肉占59.1%,右半结肠的息肉占20.3%,全结肠的息肉占20.7%。④无蒂息肉占70.6%,亚蒂息肉占13.7%,有蒂息肉占15.7%;单发息肉占64.2%,多发息肉占35.8%。⑤腺瘤性息肉占51.1%,炎性息肉占35.1%,不典型增生息肉占10.7%,增生性息肉占2.3%,癌性息肉占0.8%。⑥不同大小结肠息肉的病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01)。不同性别间结肠息肉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P=0.52)。结论 40-79岁年龄段好发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多见。结肠息肉大小与性别之无关。随着息肉逐渐增大,癌变的可能性也呈上升趋势。
李鹃岳文杰刘懿董乐张志军王磊刘杰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检查发生率癌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