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陆果

作品数:22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吉林省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活性
  • 4篇蛋白
  • 4篇纤维细胞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小鼠
  • 3篇免疫
  • 3篇活性测定
  • 2篇抑制素
  • 2篇肿瘤
  • 2篇梅花鹿
  • 2篇母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抑制素
  • 2篇酵母
  • 2篇酵母细胞
  • 2篇卡介苗
  • 2篇克隆
  • 2篇基因
  • 2篇CDNA文库

机构

  • 14篇吉林大学
  • 8篇白求恩医科大...
  • 2篇北华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敦化市医院

作者

  • 22篇孙陆果
  • 12篇王丽颖
  • 12篇于永利
  • 5篇吴秀丽
  • 5篇于永利
  • 5篇姜颖
  • 5篇王华
  • 4篇卫红飞
  • 4篇张永胜
  • 3篇万敏
  • 3篇杨光
  • 3篇孙然
  • 3篇李丽娜
  • 2篇胡大利
  • 2篇黄红兰
  • 2篇曹昭
  • 2篇马克威
  • 2篇张培因
  • 2篇李贺
  • 2篇王学菊

传媒

  • 6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遗传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γδT细胞及其在免疫耐受中的生物学意义被引量:6
2000年
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及皮下细胞 ,在外周淋巴库中数量较少 ,其天然耐受的打破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过程 ,而且实验证明在通过肠道、呼吸道粘膜及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诱导耐受过程中 ,γδT细胞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孙陆果
关键词:ΓΔT细胞免疫耐受生物学
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对肿瘤细胞裂解物免疫原性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HSP70)对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免疫原性的影响,为TCL相关肿瘤疫苗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冻融法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B16TCL,将BCGHSP70与B16TCL在体外混合制备BCGHSP70-B16TCL。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CGHSP70-B16TCL组、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分别于第1和14天皮下免疫BCGHSP70-B16TCL、PBS、BCGHSP70和B16TCL。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处死小鼠,MTT法观察不同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B16TCL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应用冻融法能够使B16细胞完全裂解,所制备的B16TCL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成分。与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比较,BCGHSP70-B16TCL组免疫小鼠脾脏明显增大;BCGHSP70-B16TCL免疫组SI高于PBS免疫组(P=0.00)、B16TCL免疫组(P=0.01)和BCGHSP70免疫组(P=0.00)。结论:BCGHSP70能够增强B16TCL的免疫原性,提示BCGHSP70可能作为有效的免疫佐剂用于TCL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
李贺王华吴秀丽卫红飞孙陆果张永胜于永利王丽颖万敏
关键词:卡介苗热休克蛋白质类免疫原性免疫佐剂
HSP65-PSA融合蛋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65(HSP6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融合蛋白在体外对人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以及在小鼠体内抑制PSA阳性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利用Westernblot方法对融合蛋白HSP65-PSA的特异性进行鉴定;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和斑点杂交的方法对PcDNA3-GFP-PSA稳定转染的B16细胞进行鉴定;用HSP65-PSA融合蛋白刺激来自于人外周血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观察融合蛋白对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活化作用;用PcDNA3-GFP-PSA稳定转染的B16细胞种植C57BL/6小鼠,继而用HSP65-PSA融合蛋白来免疫小鼠以观察融合蛋白对PSA阳性B16肿瘤细胞生长的体内抑制作用。结果:Westernblot检测显示融合蛋白HSP65-PSA具有PSA蛋白特异性。共聚焦显微镜、FCM检测和斑点杂交结果均显示PcDNA3-GFP-PSA转染的B16细胞转染情况良好。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将HSP65-PSA融合蛋白作用于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后可以明显促进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6的表达,其上调率为52.93%。动物体内实验显示,HSP65-PSA融合蛋白可以明显抑制PSA阳性B16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10μg蛋白免疫组的肿瘤体积(4.91±5.21)与对照组(10.56±6.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65-PSA融合蛋白可以在体外活化树突状细胞,在小鼠体内抑制PSA阳性B16肿瘤细胞的生长。HSP65-PSA融合蛋白可能具有应用于PSA阳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
董博翰吴秀丽尹晓光王莉卫红飞孙陆果于永利王丽颖
关键词:免疫治疗肿瘤生长抑制
GST-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2002年
目的:表达重组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sFGFR1),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PCR(PT-PCR)技术自人肺成纤维细胞获得sFGFR1 cDNA,测序确证后,将其克隆人酵母细胞表达载体pYEX4T-1;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DY150)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 Western blot鉴定。利用 NIH3T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重组人 sFGFR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经 CuSO4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ST)-sFGF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 1条约 60kD的阳性区带,在 Western blot实验中可被GST特异性抗体识别。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的粗提物在体外能够桔抗FGF介导的促NIH3T3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孙陆果马克威于永利
关键词:酵母表达系统
两种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治疗肿瘤的新希望被引量:3
1999年
通过抑制血管形成治疗肿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血管抑制素及内皮抑制素是新近发现的两种作用较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它们对各种肿瘤均表现出有效的抑瘤活性,而且无耐受性、无毒性.本文对血管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的一般特性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综述.
孙陆果姜颍
关键词:血管抑制素内皮抑制素肿瘤
Prohibitin 2调节肌细胞增强因子2转录因子活性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Prohibitin 2(PHB2)抑制肌细胞增强因子2(myocyte enhancer factor,MEF2)转录因子活性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PHB2在其他MEF2阳性表达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表达PHB2和MEF2的真核表达载体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共转染入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中,转染36 h后,裂解细胞获取细胞裂解上清,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清中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利用发光检测仪检测上清中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活性。结果:转染PHB2细胞组与未转染PHB2细胞组中,MEF2调控的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活性比分别为0.28±0.02和1.00±0.0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降低程度与PHB2的表达量呈正比;在未转染PHB2细胞组,MEF2转录激活区调控的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活性比为9.53±1.06,而在转染PHB2细胞组其为2.24±0.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TSA处理组与未处理组,共转染PHB2细胞中MEF2调控的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活性比分别为0.98±0.12和0.38±0.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TSA解除了PHB2对MEF2的抑制作用。结论:PHB2抑制MEF2转录活性的分子机制是通过作用于MEF2的转录激活区由HDAC介导完成的,该抑制作用非依赖于成肌调节因子MyoD,且与MEF2的DNA结合功能无关。
孙陆果马克威黄红兰卫红飞王丽颖
关键词:转录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利用小鼠脾细胞上清抗病毒活性建立新型抑制性ODN的体外筛选方法
2009年
目的:通过检测小鼠脾细胞上清抗病毒活性,建立一种体外筛选小鼠敏感的新型抑制性寡聚脱氧核苷酸(ODN)的方法,为后续小鼠体内实验提供抑制性ODN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收集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16.00及32.00 mg.L-1)的CpG 2216刺激上清及CpG 2216作用小鼠脾细胞不同时间(3、6、12、24、48、72及96 h)的刺激上清,通过VSV病毒保护实验检测的A578评价各组上清的抗病毒活性,确定CpG 2216的最佳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刺激上清稀释度;再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CpG 2216+抑制性ODN(A151)组,同上确定A151的最佳作用浓度;将小鼠脾细胞分为对照组、CpG 2216刺激组、CpG 2216+抑制性ODN(MAT0106)组,应用上述优化的实验条件如各ODN剂量、作用时间等处理细胞后,收集刺激上清,采用VSV病毒保护实验,观察各抑制性ODN的抑制作用,以初步判定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筛选方法确定为:浓度为5×10^6·mL^-1的小鼠脾细胞铺于96孔圆底细胞培养板,加入CpG 2216至终浓度2 mg·L^-1和/或抑制性ODN至终浓度16 mg·L^-1,孵箱中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1∶4稀释上清后加入已贴壁的L929细胞板内,共孵育18 h后弃上清,加入VSV病毒液继续培养48 h。弃净上清后结晶紫染色、脱色并检测A578。此种筛选方法可以区别本室自行设计的抑制性ODN之间的抑制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抑制性ODN抑制小鼠脾细胞抗病毒活性的筛选方法,抑制性ODN的小鼠体外筛选方法的建立,为后续抑制性ODN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观察提供了体外筛选平台。
杨光孙然孙陆果万敏王莉吴秀丽胡大利王丽颖于永利
关键词:CPGODN小鼠近交BALBC脾细胞抗病毒活性
脂多糖刺激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刺激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正常Swiss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LPS分别刺激4、8、12、18、24和36h后,RT-PCR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LPS刺激与HMGB1释放的时效关系。结果LPS刺激后4~18h,细胞内HMGB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24h开始明显增强,刺激24h和36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在LPS刺激后18h开始表达明显增加,并一直持续至36h。结论LPS可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的表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
易世红孙陆果魏成国黄红兰
关键词:脂多糖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乳鼠及人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2010年
目的建立体外原代培养乳鼠及人肺成纤维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非胰酶消化组织块法培养乳鼠及人肺成纤维细胞,细胞长出组织块后经形态学检测确定是否为成纤维细胞。结果乳鼠肺成纤维细胞需3~5d可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次传代;人肺成纤维细胞30~35d左右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次传代。结论非胰酶消化组织块法是一种可行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李丽娜王华张永胜王丽颖于永利孙陆果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卡介苗HSP70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卡介苗HSP70(BCG HSP70)蛋白。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出BCG HSP70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分析。再将该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正确的阳性克隆子后,用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并通过脾增生实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扩增的BCG HSP70基因经序列测定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70000处有表达条带。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纯化产物在Mr约70000处可见特异性条带。蛋白纯度约96.5%。脾细胞增生试验显示,该蛋白能够明显刺激鼠脾细胞增殖。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BCG HSP70,为进一步研究BCG HSP70及BCG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李贺曹昭张培因卫红飞王华孙陆果王丽颖于永利
关键词:卡介苗HSP70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