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红

作品数:88 被引量:677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5篇食管
  • 30篇反流
  • 29篇胃食管
  • 27篇流病
  • 25篇食管反流
  • 25篇胃食管反流
  • 16篇食管反流病
  • 16篇胃食管反流病
  • 9篇功能性消化不...
  • 9篇反流病患者
  • 9篇病患
  • 8篇胃肠
  • 8篇近端
  • 8篇近端胃
  • 7篇综合征
  • 6篇食管动力
  • 6篇食管括约肌
  • 5篇心理
  • 5篇食管炎
  • 5篇疗效

机构

  • 76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79篇孙晓红
  • 49篇柯美云
  • 44篇王智凤
  • 29篇方秀才
  • 19篇朱丽明
  • 9篇刘晓红
  • 7篇辛海威
  • 5篇吴东
  • 5篇张声生
  • 4篇丁召路
  • 4篇陈罡
  • 4篇姚树坤
  • 4篇张艳丽
  • 4篇皮艳娜
  • 4篇邓莉
  • 3篇费贵军
  • 3篇赵威
  • 3篇邹多武
  • 3篇张静
  • 2篇赵煜

传媒

  • 12篇中华消化杂志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8篇2013中华...
  • 7篇基础医学与临...
  • 6篇胃肠病学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5篇中国实用内科...
  • 3篇中华全科医师...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新医学
  • 1篇健康世界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医药通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痛 反酸 腹泻
2010年
王瑞峰吴东孙晓红方秀才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神经内分泌肿瘤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抑酸治疗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患者疗效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膈肌生物反馈训练(DB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GER)相关性咳嗽的效果。方法 11例GER相关性咳嗽患者,填写问卷后学习DBT方法 ,同时服用PPI(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每2周随访1次,第8周末完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第12周末接受电话随访。结果 DBT联合PPI治疗后2周,反流症状总评分(TRSS)和咳嗽评分(SC)改善均>50%;治疗8周,疗效稳定,生活质量中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这6个维度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第12周末随访,PPI减量后患者症状稳定。结论 DBT联合PPI治疗GER相关性咳嗽,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吴欢柯美云孙晓红王智凤刘晓红方秀才朱丽明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咳嗽生物反馈
胃食管反流病维持治疗及有关影响因素的评估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评估胃食管反流病(GERD)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症状评分、内镜检查、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pH监测等方法,调查73例GERD患者对维持治疗的反应并分析其有关影响因素。结果:间断治疗有效组(间断组)患者40例,维持治疗有效组(维持组)30例,治疗无效组(无效组)3例。间断组患者病程较维持组短(P<0.00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上食管括约肌压力(UESP)均比维持组高(P<0.05),食管体部蠕动收缩波幅高于维持组,但无显著差异;间断组患者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RE)以0级和Ⅰ级为主,而维持组以Ⅲ级为主(P<0.01);症状评分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在间断组和维持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有些GERD患者的远期治疗可采取间断维持的方式,RE的严重程度和LESP减低是决定是否需长期维持治疗的重要预测因素。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食管胃接合处GERD影响因素
生物反馈治疗成人慢性便秘和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2008年
一、生物反馈原理 生物反馈(biofeedback,BF)治疗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人们通常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物信号,如肌电、脑电、皮温、心率、血压等转变为可以被觉察到的信号,如视觉、听觉或者语言的形式,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增加生物机体的感应性,恢复或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性,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周礼鲲孙晓红柯美云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便秘成人生物信号
中国人肛门直肠功能多中心检测参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获得我国健康人不同年龄及性别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参数的正常值。方法收集4个医疗中心的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为18~39岁,Ⅱ组为40~59岁,Ⅲ组为≥60岁。应用气液压毛细灌注系统和 Pc Polygraf HR 台式高分辨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测定受试者静息状态下肛门括约肌参数;嘱受试者模拟排便,记录与排便相关的参数;最后向气囊充气评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及直肠排便感知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 检验分别比较3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受试者间的各项参数。结果共纳入健康受试者166名,Ⅰ组79名,其中男40名;Ⅱ组68名,其中男29名;Ⅲ组19名,男11名。肛门括约肌参数中3个年龄组间肛门括约肌长度(ASL)、有效肛门括约肌长度(VASL)、肛门括约肌静息压(RASP)、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SASP)及肛门括约肌有效缩榨压(VSASP)时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男性 SASP[(180.13±8.10)mmHg,1 mmHg=0.133 kPa]明显高于女性[(143.93±6.59)mmHg,t=-3.489,P =0.001],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排便相关参数中3个年龄组间模拟排便时直肠内压、直肠-肛门括约肌压力梯度(RAPG)、肛门括约肌松弛率(ASRR)及排便时直肠-肛门括约肌同步(R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男性模拟排便时直肠内压[(61.23±3.46)mmHg]和 RAPG[(40.04±4.08)mmHg]明显高于女性[(44.47±2.32)mmHg,t=-4.075;(24.00±2.59)mmHg,t =-3.367,P 均<0.01],男女之间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所有受试者 RAIR 均存在,3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直肠排便感知功能中3个年龄组之间初始阈值(FRS)、排便阈值(CRS)
孙晓红王智凤辛海威朱有玲王学勤罗金燕谢小平侯晓华邹多武柯美云
关键词:性别年龄
产AFP的胃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9年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因“上腹胀痛1月”于2008年9月收入国际医疗部。患者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进食后加重,纳差,渐加重。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肝肾功正常;腹部超声(BUS)示肝内多发占位,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胃镜示胃窦幽门前区浸润型溃疡病变,病理为胃中分化腺癌。1个月来体重下降5kg。既往体健,不吸烟,社交性饮酒。
陈罡孙晓红刘晓红
关键词:文献复习胃癌AFP上腹胀痛肿大淋巴结中分化腺癌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和生活质量调查被引量:17
2006年
背景: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症状常受情绪影响,但情绪因素在贲门失弛缓症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了解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近1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完成扩张治疗的347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通过发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诱因和症状加重原因、症状以及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共收回问卷166份,应答率为47.8%。发病有明显诱因者占63.9%,其中受情绪影响51.2%,过度劳累21.1%,工作压力15.7%,应激事件15.7%;症状加重有明显原因者占62.0%,其中受情绪影响48.8%,过度劳累27.7%,应激事件15.7%,工作压力12.7%。扩张治疗后,患者8项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但各维度生活质量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心理因素可诱发、加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症状。扩张治疗可使患者的食管、气道等症状明显改善,并有维持疗效的作用。但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健康人。
王智凤柯美云宋志强孙晓红徐晓红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精神心理因素生活质量问卷
膈脚屏障及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被引量:45
2002年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膈脚屏障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方法GERD组和健康(HS)对照组同步进行餐前1h和餐后2h食管pH值和食管动力监测。结果(1)pH监测结果:GERD组8例,餐后pH<4的百分比中位数为11.2%;而HS组8例,餐后pH<4的百分比中位数为0.4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GERD组和HS组餐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均较餐前下降(P<0.001);GERD组及HS组餐前或餐后LES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GERD组餐前及餐后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明显低于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4)与HS组比较GERD组餐前及餐后静息膈脚张力(Dia-A0)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5)餐前及餐后深吸气时膈脚张力(Dia-AM),在GERD和H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深吸气时膈脚张力可使胃食管交界处(EGJ)压力升高3~4倍。(5)GERD组餐前及餐后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1)静息膈脚张力、食管远端蠕动清除功能及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后蠕动清除能力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深吸气时GERD组和HS组膈脚张力均可使EGJ区域压力增高数倍。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方秀才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GERD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呼吸系统疾病被引量:7
2008年
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反流物激发食管-气道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气道痉挛和食管内反流物吸入气道内,损害支气管肺组织两种机制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与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和上食管括约肌屏障功能降低以及食管外抗反流功能降低等有关。治疗方面主要是以足量质子泵抑制剂抗反流为主,对于抗反流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柯美云孙晓红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肺纤维化慢性咳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GERD患者同时接受生物反馈训练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药治疗,疗程为8周。患者每周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仪的指导下进行腹式深吸气训练一次(15min),空腹早、晚每日训练腹式深吸气2次,每次20min。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价反流症状、食管动力和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改善情况。结果(1)14例GERD患者完成8周疗程,1例NERD疗效不佳,11例停抑酸药,2例仍需抑酸药物。(2)疗程结束后10例患者复查食管动力,结果显示,膈脚张力由(8±3)mmHg(1mmHg=0.133kPa)增加至(12±4)mmHg(P〈0.05),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胃食管交界处(EGJ)压力及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复查胃镜,6例阴性,1例由洛杉矶分级(LA).C级转为LA.A级;(4)14例患者随访4周,其中2例患者按需用抑酸药物,1例无效。9例患者随访8周,复发1例。结论膈肌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减少GERD患者对抑酸药依赖性;增加GERD患者膈脚的张力,从而增强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作用。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刘晓红方秀才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