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玉

作品数:26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8篇血管
  • 6篇动脉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急性
  • 5篇抑郁
  • 4篇斑块
  • 4篇超声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眩晕
  • 3篇血性
  • 3篇抑郁症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粥样斑块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颈动脉

机构

  • 17篇江阴市人民医...
  • 10篇东南大学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 1篇上海第二军医...

作者

  • 26篇孔玉
  • 17篇朱祖福
  • 11篇韩伯军
  • 11篇高志强
  • 8篇柏燕燕
  • 7篇张慧萍
  • 6篇陆强彬
  • 5篇周国庆
  • 5篇刘定华
  • 4篇杨江胜
  • 2篇陈炳为
  • 2篇冯东侠
  • 2篇陆文良
  • 2篇邵荣
  • 2篇刘必成
  • 2篇徐静泓
  • 1篇邵福源
  • 1篇吴普和
  • 1篇张林
  • 1篇沈丽萍

传媒

  • 5篇江苏医药
  • 4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河南实用神经...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神经疾病...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颈动脉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45.0%)高于无斑块组(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亚组微栓子阳性率(67.9%)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邵荣孔玉韩伯军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
丁苯酞对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估口服丁苯酞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执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服用丁苯酞200 mg,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共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连线A和连线B测试、数字广度顺背倒背、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画钟测验量表评分,评价丁苯酞对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认知和执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连线A([53.65±0.88)vs(56.22±0.87)]和连线B([174.95±1.99)vs(177.41±1.44)]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测试([5.05±1.22)vs(4.59±0.33)]和VFT([13.29±0.88)vs(12.43±1.02)]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画钟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可以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
柏燕燕孔玉周国庆陆强斌朱祖福
关键词: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丁苯酞
曲唑酮治疗原发性失眠症10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朱祖福韩伯军孔玉
关键词:曲唑酮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颅内压监测中的意义
2010年
目的总结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压(ICP)的体会。方法选择62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牛津Medlc Syner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f-VEP无创ICP监测。结果本组16例中,ICP<20mmHg恢复良好,6例ICP>60mmHg中4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本组监测发现ICP增高42例,发生率67.7%,经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出院时恢复良好30例(71.4%)。结论 f-VEP是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检查脑血管病颅内高压中的监测,有较成熟技术,可以较正确反映ICP,作为临床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方法。
孔玉刘定华高志强韩峰
关键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
血管性抑郁症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比较血管性抑郁症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不同药物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自变量表分别对血管性抑郁症组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组60例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予百忧解20 mg qm;3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及脑代谢剂,引用 HAMD、MMSE 与入院时、4周、8周进行评定,并逐一比较。结果本研究显示血管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相对高,多数有诱因,睡眠障碍明显,焦虑躯体症状多,有较严重的阻滞及自杀倾向,合并一定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抑郁症组中30例应用脑代谢剂,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抑郁剂,疗效明显优于血管性抑郁症组中单用抗抑郁药物,与非血管性抑郁症组相似.结论血管性抑郁症采用血管性药物、脑代谢剂联合抗抑郁药物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另辟新途径。
朱祖福韩伯军孔玉冯东侠刘定华
关键词:血管性抑郁症药物治疗
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与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能力及阿司匹林抵抗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116例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服用7 d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生化等方面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高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工作中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防治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柏燕燕孔玉高志强朱祖褔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
尼莫地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仅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抑郁症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仅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抑郁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舍曲林联用组(联合组)与单用舍曲林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8周末记录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智能状态量表(MMSE),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MMSE评分均改善(P<0.05),且联合组明显优于单用舍曲林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仅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抑郁症疗效显著。
朱祖福陆强彬孔玉张慧萍
关键词:尼莫地平舍曲林血管危险因素抑郁症
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因急性脑梗死入住我科的5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治疗和管理;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模式接受治疗和管理,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要比常规组少,且在治疗费用方面也较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异,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要优于常规组(P<0.05),但3个月后再入院率、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疗效。
杨江胜朱祖福张慧萍陆强彬孔玉张林
关键词: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
百忧解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2005年
目的 探讨百忧解对血管性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血管性抑郁症患者 68例随机分为百忧解治疗组 (n =3 8)和对照组 (n =3 0 )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4周、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 4周、8周后 ,治疗组抑郁症状改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百忧解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而且耐受性好。
孔玉朱祖福韩伯军
关键词:百忧解血管性抑郁症治疗组尼莫地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以眩晕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神经病变30例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眩晕平衡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关系。方法收集头晕平衡失调患者160例,其中经血糖测定确诊为糖尿病48例(30%),20例为首次诊断糖尿病;常规行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及神经电生理测定,并随机抽取30例无糖尿病眩晕患者行平衡功能及神经电生理测定并比较。结果 (1)平衡功能:糖尿病组视觉损害6例,占20%,正常对照组1例,占3.33%;Berg总分糖尿病组为34.35±6.52,对照组39.50±7.65;Remberg征:糖尿病组阳性12例,占40%,对照组3例,占10%;甩头试验:糖尿病组阳性为15例,占50%,对照组4例,占13.33%,两两比较差异明显。(2)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但波幅无差异。结论对于眩晕失衡患者应常规作血糖测定,明确糖尿病后行电生理检测,给予综合干预,避免病情发生不可逆改变。
朱祖福张慧萍孔玉高志强沈丽萍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