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克敏

作品数:109 被引量:1,017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4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5篇水稻
  • 29篇杂交
  • 25篇不育
  • 23篇杂交稻
  • 23篇不育系
  • 20篇育性
  • 17篇两优培九
  • 16篇气象
  • 13篇系法
  • 13篇两系法
  • 12篇两系杂交
  • 11篇培矮64S
  • 11篇两系法杂交
  • 11篇核不育
  • 10篇温敏核不育
  • 10篇两系法杂交稻
  • 10篇核不育系
  • 9篇两系杂交稻
  • 8篇气候适应性
  • 8篇温敏核不育系

机构

  • 51篇南京信息工程...
  • 48篇南京气象学院
  • 43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海南大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湖南杂交水稻...
  • 3篇扬州大学
  • 3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杭州市气象局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国家杂交水稻...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108篇姚克敏
  • 37篇吕川根
  • 34篇胡凝
  • 29篇邹江石
  • 12篇宗寿余
  • 11篇夏士健
  • 9篇江晓东
  • 8篇胡继超
  • 7篇袁潜华
  • 6篇漆庆明
  • 6篇宗雪梅
  • 6篇储长树
  • 6篇刘梅
  • 5篇张启军
  • 5篇申双和
  • 5篇邓芳萍
  • 4篇卢宗志
  • 4篇张晓翠
  • 4篇杨亚新
  • 4篇于波

传媒

  • 25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杂交水稻
  • 8篇江苏农业学报
  • 8篇中国农业气象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7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气象科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气象科技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计算机与农业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8篇2002
  • 4篇2001
  • 6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植株温度特征及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针对温度波动是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的制约瓶颈,进行了以水层灌溉和湿润灌溉为处理的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表明,20 cm高度的温度对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指示作用更为可靠。对两种处理下不育系的茎温(20 cm)、叶温(40 cm)和冠层内气温(20 cm、40 cm)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后,水层是稻田主要的热源,主要以长波辐射和对流方式导热,稻株比空气升温慢、增幅小,而且灌溉增温的有效高度在40 cm左右。水层灌溉后,日最高气温有TQ40>TQ20>TJ20>TY40,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日最低气温有TQ20>TJ20>TY40>TQ40,体现了水层热源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由于育性敏感层温度与灌溉水温1、50 cm气温、20 cm相对湿度、200 cm风速密切相关,建立了可供实用的20 cm茎温与气温的统计模型。
胡凝吕川根邹江石夏士健姚克敏
关键词: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叶温灌溉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变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用2006年和2007年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33个种植试验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两优培九垩白率的变异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垩白率在扬州、武汉和江油等长江中下游稻区变异较大,在广州、南宁、海口等华南双季稻区变异次之,在云南涛源表现低而稳定。垩白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变小。日平均温度对垩白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日较差的影响较小;齐穗后6-30 d日平均温度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两优培九垩白率达优质米标准的灌浆结实期温度为22-25℃。
宗寿余吕川根姚克敏
关键词:两优培九垩白率气象因子生态
两系法杂交稻65396在我国一季稻区的制种播差期决策被引量:1
2000年
以具有超高产水平的两系杂交稻 6 5 396 (培矮 6 4 s× E32 )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母本不育系培矮 6 4 s用作单季稻区域制种时的稳定不育期的季节和持续期的基础上 ,用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培矮 6 4 s与 E32在南方一季稻区制种时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得到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的气象学方法可供其他熟制地区应用。
姚克敏杨学斌顾显跃邹江石吕川根
关键词:两系法杂交稻水稻
我国主要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根据 10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生育期及期间的温度和日长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光、温生态特性。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决定各不育系生育期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表明:晚籼及晚粳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强,中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弱到中等,早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一般都弱。10个雄性不育系中感温性弱的只占少数,感温性属弱到中强的品种占多数。除HS 3和SE21S的生育期决策变量为日长外,其他各不育系的决策变量均为温度。
米娜姚克敏
关键词:水稻雄性不育系光温特性感光性感温性通径分析
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生及其与抽穗后温湿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03年
分析了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及其与抽穗后 0~ 15d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优培九易感稻曲病 ,其发病率与抽穗后 0~ 15d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温度是影响其稻曲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对湿度起协同作用。提出了发病率为 2 %和 5 %时的温湿度指标。根据我国南方一季稻区 18个城市 42a( 195 1— 1992 ) 8— 10月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稻曲病的易发区域和适宜抽穗期 。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稻曲病安全抽穗期
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作物生长率的气候模型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分析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生长速率(CGR)的气候生态特性,对于优化规划种植区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建立大田生长期(返青-成熟)相应于7个气象参数的CGR模型,并依据1980-2002年的气候资料,计算了109个地区(包括季节)的两优培九CGR,按7个水稻种植生态条件类型归纳,平均值变化在13.83~23.44 g/d.m2。华南地区早、晚稻CGR较低,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季中稻较高,黄淮稻区、四川盆地稻区和云贵高原单季稻区的CGR高达18~22 g/d.m2。综合考虑生长季节的要求和CGR的优势,两优培九的最优化种植区域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淮流域偏南地区。
吕川根胡凝姚克敏邹江石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气象
四个两系杂交水稻穗增重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分析了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法杂交籼稻的穗增重特性。4个组合的起始质量W0和终极质量A均明显大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表明这4个组合的穗型均较大,为重穗型杂交稻;起始增重势GR0/W0和最高增重速率衄。均明显小于汕优63;穗重活跃增重期为16~24d,长于汕优63,完成穗增重需要35—53d,而汕优63仅需27d。为使两系杂交稻较早出现较高的穗增重高峰,并使活跃增重期延长,而完成整个穗增重的天数缩短,栽培上尤其要注意孕穗期增加茎秆中物质的积累,出穗后保证有充足的光合产物,并预防叶片光合功能早衰。
吕川根胡凝相国根姚克敏邹江石
关键词:两系法杂交稻
水稻不育系育性观察指标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1
1998年
对31个水稻不育系共63个样本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归纳了差异性的规律,分析了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育性观测方法的建议。
姚克敏刘梅袁潜华
关键词:水稻不育系育性观察
一种新的疾病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
以体感温度为自变量,将一元线性回归、自然正交函数(EOF)和逐步回归结合起来,分别建立了炎热和凉爽季节下南京幼少年感冒和金华老年脑血管病的旬发病率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比较得出:模型的预测...
李兆芹姚克敏
关键词:疾病发病率
文献传递
培矮64S的育性特征及其安全使用技术被引量:26
2003年
本文用培矮 6 4 S在南京、武汉、贵阳、三亚 4地 1991~ 1998年共 5 5 2项套袋自交结实率资料和 381项花粉可育度资料结合各地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日长资料分析了培矮 6 4 S的育性转换指标及其育性变化规律。指出培矮 6 4 S具有育性转换温度指标较低、短日互补作用显著的基本特点。据此 ,结合我国各地的温度和日长特点以及目前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发生的问题 ,讨论了培矮 6 4 S的安全使用技术。
邹江石姚克敏邓芳萍
关键词:培矮64S育性转换籼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