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伯初

作品数:104 被引量:1,234H指数:24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5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盆地
  • 18篇岩石
  • 17篇岩石圈
  • 16篇新生代
  • 16篇油气
  • 15篇南海北部
  • 14篇南海北部陆缘
  • 14篇海域
  • 13篇水合物
  • 12篇天然气水合物
  • 12篇气水
  • 12篇气水合物
  • 11篇地壳
  • 11篇地质
  • 10篇油气资源
  • 9篇地震
  • 9篇陆缘
  • 9篇沉积盆地
  • 8篇海底
  • 7篇地质构造

机构

  • 9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地质矿产部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104篇姚伯初
  • 23篇万玲
  • 20篇吴能友
  • 14篇曾维军
  • 7篇刘振湖
  • 5篇张锡林
  • 5篇张莉
  • 4篇王嘹亮
  • 4篇李唐根
  • 4篇邱燕
  • 4篇陈多福
  • 4篇陈艺中
  • 4篇姚永坚
  • 3篇钟和贤
  • 3篇彭学超
  • 3篇徐行
  • 3篇方念乔
  • 3篇白志琳
  • 3篇周昌范
  • 3篇彭登

传媒

  • 22篇海洋地质与第...
  • 8篇南海地质研究
  • 5篇中国地质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海洋地质
  • 2篇广东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热带海洋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八五"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海洋石油
  • 1篇南极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5篇1999
  • 8篇1998
  • 4篇1997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动大陆边缘的下地壳高速地壳层之探讨
<正>通过双船地震测量工作(姚伯初,1994),探测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地壳结构剖面。该剖面起自北部广东陆架,穿过陆架边缘的东沙群岛,以及陆坡,直到南海深海平原。其中,ESP9位于陆架上,ESP8位于陆架边缘,ESP7-...
姚伯初
文献传递
台湾海峡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被引量:16
1992年
根据采集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晋江凹陷、九龙江凹陷、新竹凹陷、台中凹陷和台湾凹陷为半地堑结构。新竹凹陷和台中凹陷下拗,演变为前陆盆地。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因岩石圈上隆,其沉积较薄。这种模式决定了在台湾海峡地区,西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而东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姚伯初周昌范
关键词:半地堑台湾海峡新生代
南海特提斯洋沉积的探讨
<正> 中生代南海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景观如何?是否大洋?或是海湾?或是如某些科学家所认为的存在较大范围的特提斯洋?这些问题一直是一模糊问题,或是未得到解决的地质问题。1985年,我们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
姚伯初
文献传递
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与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为系统地了解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域地热流数据的补充采集、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获得了87个有效的地热流数据、一批热导率和生热率的地热参数资料,地热流测点在空间上覆盖了整个区域.研究区的地热流数据分布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热流密度的平均值为98.1±14.8mW·m^(-2),洋陆过渡带为103.6±19.4mW·m^(-2),南沙岛礁区和西部陆缘分别为79.0±15.5mW·m^(-2)和78.3±15.6mW·m^(-2).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热导率的平均值0.86±0.06 W·mK^(-1),生热率的平均值1.11±0.17μW·m^(-3),海底温度的平均值为2.43±0.01℃.综合海底地形地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认为研究区的热流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现为:(1)洋盆区测点的热流密度平均值高于两侧陆缘;(2)东南缘洋陆过渡带上测点的地热流密度值高于邻近海盆和南沙岛礁区的测点,而西北缘这种特征不明显;(3)西北翼的热流密度值总体比东南翼高;(4)沿着古扩张中心方向,西南次海盆热流值具有自东北向西南端方向逐步增大的趋势,表明海盆区同时存在着洋中脊与大陆裂谷两种不同的热状态,西南段裂谷热流值比东北段洋中脊高.对西南次海盆沉积物的热导率和生热率值参数的测量及数据空间分析可见,这两种热参数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海盆形成之后复杂的沉积环境相关.根据热流-洋壳年龄之间的关系,在西南次海盆东北段26个测站数据中,发现靠近古扩张中心的数据与理论值呈负偏移,而远离古扩张中心的数据呈正偏移,此现象是海盆内地热流数据受不同类型的地下流体影响所致.
徐行姚永坚彭登姚伯初
关键词:地热流陆缘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被引量:26
2006年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且以含气为主,含油次之。此外,这一区域深水区还存在多个潜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研究发现,南海的油气分布与深部岩石圈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南海的含油气盆地位于岩石圈块体边缘或之上,受控于大型岩石圈断裂的发育与演化。在油气富集的盆地中,莫霍面显著凸起,与盆地基底形成镜像,地壳厚度最薄处仅数千米厚,热流值明显较周围地区高,热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映,这些盆地深部发育一条规模宏大的北西向上地幔隆起带,自红河口向东南穿越南海西部海盆,一直延伸到婆罗州东北部地区,在宏观上控制了南海的油气分布与富集。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夏斌朱本铎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油气资源
南海特提斯洋沉积的探讨
在南海地区,中生代早期,印支地块和西沙—中沙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存在一海湾—特提斯洋,三叠纪末该洋盆关闭,红河—莺歌第—西沙海槽一带为其缝合线.因此,这一洋盆应是古特提斯洋.珠罗纪时,南沙地块和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与华南之...
姚伯初
关键词:海洋沉积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南海北部陆缘及邻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编制了印支半岛东缘—西沙海槽—南海北部陆坡—台湾恒春半岛—菲律宾海地学断面,从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岩石圈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格局和深水区油气地质具有重要意义。
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学断面岩石圈结构
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沉积盆地被引量:22
2011年
通过华南陆区与海域中生代岩相古地理与沉积分布特征之研究,认识到本区中生代构造发育历史经历了三叠纪到早侏罗世由于华北地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挤压,和印支地块沿哀牢山-红河-莺歌海碰撞逢合带向东北方向挤压而使华南地块发生陆内挤压变形,以及东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发育历史,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伊佐奈歧(Izangi)板块(古南海板块)向华南俯冲而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发育历史,特别是在早白垩世期间,南沙地块和华南地块沿今日的洋-陆边界处发生过构造碰撞,使包括下白垩统地层在内的早先沉积发生了挤压构造变形,并向西北方向逆冲。在此构造框架下,南海北部陆缘(包括华南陆地)沉积了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海湾相深水至浅水海湾相沉积,其东南陆缘上沉积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在火山岛弧背后(今日华南陆上及内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小型弧后张裂断陷盆地,盆地内接收了陆相沉积;在火山弧前的前弧盆地内沉积了深水到浅水海相沉积。由于早白垩世期间南沙地块和华南地块发生碰撞挤压,使此前之沉积发生了褶皱变形,并向西北方向逆冲,我们从穿过潮汕坳陷(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的前弧盆地)LF35-1-1井的地震剖面上可见此特征。由此可见,华南大陆边缘在燕山运动时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不是简单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而是阿尔卑斯碰撞型大陆边缘。
姚伯初张莉韦振权易海林珍万玲王万银邱之云李春芳
关键词:中生代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被引量:12
1997年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邱燕姚伯初李唐根鲍才旺钟和贤龚跃华
关键词:矿物成分微体古生物
南海西部深部动力学特征与天然气聚集区带
<正>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115°E以西的南海西部海域则是中国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新生代期间,南海发生大陆张裂、分离,南海西部长期处在一个转换拉张的构造背景,沿红河断裂带、南海西缘断裂带、卢帕尔断裂...
万玲姚伯初李学杰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