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商树利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音乐
  • 3篇大鼓
  • 2篇东北大鼓
  • 2篇音乐文化
  • 2篇曲艺
  • 2篇曲艺音乐
  • 2篇文化
  • 2篇考辨
  • 2篇表演
  • 2篇岔曲
  • 1篇大王
  • 1篇邓中夏
  • 1篇学术座谈会
  • 1篇演艺
  • 1篇音乐本体
  • 1篇音乐文化建设
  • 1篇音乐学
  • 1篇音乐院校
  • 1篇院校
  • 1篇三弦

机构

  • 13篇沈阳音乐学院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商树利
  • 1篇柯云燕

传媒

  • 5篇乐府新声(沈...
  • 4篇音乐生活
  • 3篇中国音乐
  • 1篇黄钟(武汉音...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弦牌子曲分析》成书始末及其传谱者王秀卿小考
2020年
清代乾隆已降,岔曲单弦艺术逐渐兴盛发展起来。自1795年《霓裳续谱》至1828《白雪遗音》刊行以来,可见岔曲及杂曲牌子唱词若干,唯有【马头调】一曲工尺谱始见于《白雪遗音》之中。20世纪20年代,始有介绍单弦牌子曲文章见诸于报端。据笔者目前所知,较早的文章有冯式权《岔曲的沿革》一文刊载于1924年《东方杂志》之上。
商树利
关键词:《东方杂志》工尺谱清代乾隆岔曲
音乐院校开展“曲艺音乐”课程思政的素材与路径初探
2023年
一、关于课题研究背景及动机的诠释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仅从音乐文化建设来说,便拥有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创办的“延安鲁艺”的后裔,使之具有“红色基因”的音乐文化薪火相传。辽宁省在曲艺表演方面不仅拥有东北大鼓、二人转等当地曲种,还有西河大鼓、单弦牌子曲、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外来曲种,可谓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首开先河开设了“曲艺学”本科教育。
商树利张若琦
关键词:山东琴书曲艺音乐音乐院校曲艺表演音乐文化建设东北大鼓
“鼓界大王”刘宝全三则琐事考辨
2021年
文章着手于已知史料的文献梳理及田野调查,仅就刘宝全之生卒年、弃戏操曲及莅沈作艺三则琐事予以辨析,旨在为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专业学棣讲解曲艺文献考辨之法。
商树利
关键词:生平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刍议被引量:11
2016年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酵而愈久弥香。当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方法有多种语义的诠释,较早普遍使用的是"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版)的概念,而划分为民歌、说唱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五大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此种"五类论"划分方法似乎仅适用于民间音乐层面,相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则有失全面。
商树利柯云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说唱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
不该被歪解或误解的小调《走绛州》——兼谈劳动号子分类标准的历史文献依据被引量:1
2014年
当代多部教材与论文中,关于民歌《走绛州》的类属问题存在着劳动号子或小调的歧义,也不乏称其为亦或小调亦或劳动号子的模糊阐释。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关于"劳动号子"的文献引用依据,多源自《事物纪原》一书断章取义《吕氏春秋》原意的片段文字,造成《中国音乐词典》的误引,进而导致当代教材中的谬误。追踪溯源,经分析考证,得出《走绛州》实为小调的结论。
商树利
关键词:劳动号子小调
由《沈阳菊史》中所记三位坤伶管窥清末民初沈阳戏曲生态
2024年
清代地方戏曲研究资料《沈阳菊史》,少见地记载了清末民初沈阳地区的戏曲活动概况与当时菊界的整体氛围,对清代地方戏曲史研究具有补充作用。此书目前共有三个版本:1.民国2年(1913年)由东三省公报馆印行的版本;2.1984年由辽宁省图书馆据1913年原本影印而出版的版本;3.由齐守成、刘竟、李冬红校注,2014年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本文写作所参阅者为出版于2014年的校注本。
张若琦商树利
关键词:戏曲研究清末民初戏曲活动校注本戏曲史研究戏曲生态
绝技绝迹乎——关于“八音联欢、五音联弹、二人联弹”的解读与思考
2014年
文章以考证之法,对清末以来关涉"八音联欢"、"五音联弹"两种称谓的文献典籍、音响音像与图片资料进行考证并梳理、解读。通过赏析即将绝迹之绝技表演的音响音像资料,力求溯本求源,探寻因曲艺(弹词说书)表演而生成的名为"八音联欢"的器乐合奏形式为"源";其流传百年出现盛极必衰趋势之后,简化而成至今仍然可见的"五音联弹"形式乃为"流"。"流"之变则是海派京剧为代表的诸剧种借用"五音联弹"一词改革发展创造出多人联唱、对唱的新形式。
商树利
浅谈弹戏与拉戏的历史与映像被引量:2
2009年
皮黄鼎盛时期的清末民初,有三弦演奏能手不甘墨守成规,不断尝试创新之举,初以三弦弹奏方式模拟人声演唱的皮黄声腔,后来之士又将三弦加上马尾弓子成为拉弦乐器,演奏三弦拉戏。原本为戏曲、曲艺、歌舞弹拨伴奏的三弦,逐渐变异成弹、拉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三弦弹戏、拉戏登台表演,一时轰动京、津、沪等地,早在20年代百代公司便发现商机录制唱片,流传至今。之后,又有后人争相承袭效仿不断改造乐器,继而出现了由坠胡演变成的大擂拉戏,以及单弦拉戏等形式。时至今日,三弦弹戏与拉戏已成绝响,大擂拉戏与单弦拉戏也鲜有人知。然而,其发展历史与当时的影响和意义却不容小觑。笔者行文试图围绕多位民间艺人不断创造和演绎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向有识之士介绍目前笔者发现的音响与文字资料,求教于大方之家。
商树利
东北大鼓学术座谈会会议述评
2006年
时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推荐提名的东风,由沈阳音乐学院劫夫研究会主办,科研处、音乐研究所、音乐学系承办的东北大鼓系列研究活动顺利展开。先于2006年3月27日、28日两天,在音乐厅进行录音、录像的保存工作,又于4月24日下午,在综合楼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东北大鼓演唱会。次日上午,召开了东北大鼓学术座谈会。出席此次会议的人员有: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辽宁曲艺理论家耿英,曲艺表演艺术家朱光斗,沈阳市文联的主席郝赫,东北大学资深研究员彭定安,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社会学家白玮,作曲家潘兆和、张力伟,民族声乐歌唱家刘辉,音乐学系教授路逵震、张玉梅、周景春、李玉珍、凌瑞兰、彭永启、杨久盛研究员、副教授王学仲、冯志莲、胡天虹等人,还有以霍大顺为代表的霍树棠后人等各界专家学者计40多人,以及音乐学系的师生,共计200多人齐聚一堂,可谓盛况空前。
商树利
关键词:学术座谈会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家
岔曲腔词结构关系考辨
2017年
岔曲始于清朝而传唱至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几代音乐学者针对其腔词结构关系问题进行探究,难成统一结论。笔者对其研究的历史做以回顾,以"文献考证"之法,梳理众说纷纭的不同观点,从中清晰可见诸多说法的嬗变过程。继而,依"音乐本体"研究"基因解析"之法试析小、大岔曲两令,得出小岔曲以四句腔体可填入六句或八句唱词,并可插入"数板"(或曰垛句),使其体制结构不断扩大而成大岔曲的发展逻辑。进而,在美学层面对其做以粗浅探讨。
商树利
关键词:岔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