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华

作品数:63 被引量:41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变质
  • 12篇造山带
  • 11篇锆石
  • 10篇岩石
  • 10篇变质作用
  • 8篇流体
  • 8篇古生代
  • 7篇早古生代
  • 7篇山带
  • 7篇深熔作用
  • 7篇华夏地块
  • 6篇同位素
  • 6篇麻粒
  • 6篇麻粒岩
  • 6篇高压变质
  • 5篇地质
  • 5篇定年
  • 5篇岩浆
  • 5篇秦岭造山带
  • 5篇锆石U-PB...

机构

  • 41篇中国地质科学...
  • 3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西北大学
  • 4篇浙江省第七地...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3篇向华
  • 31篇张泽明
  • 18篇董昕
  • 17篇钟增球
  • 13篇周汉文
  • 11篇丁慧霞
  • 11篇贺振宇
  • 10篇张利
  • 10篇祁敏
  • 9篇曾雯
  • 7篇刘锐
  • 7篇靳松
  • 5篇林彦蒿
  • 4篇吕新前
  • 4篇葛倩
  • 4篇王家生
  • 4篇李春忠
  • 3篇苟正彬
  • 3篇张小文
  • 3篇胡高伟

传媒

  • 16篇岩石学报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2014年中...
  • 3篇2013年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矿物学报
  • 1篇中国矿业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5
  • 16篇2014
  • 1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被引量:7
2013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作用的产物,正在进行造山作用,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这些变质岩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为印度与亚洲碰撞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限定。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西段,它们形成在古新世与始新世之间(53~46Ma),为印度大陆西北边缘高角度超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并经历了快速俯冲与快速折返过程。在约5Myr内,超高压变质岩从>100km的地幔深度折返到了中地壳深度,且仅仅叠加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高压榴辉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形成时间约为45Ma,为印度大陆低角度深俯冲作用的产物,经历了至少20Myr的长期折返过程,叠加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高压麻粒岩产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是印度大陆东北缘近平俯冲作用的产物,峰期变质作用时间约为35Ma,经历了约20Myr的长期折返过程,叠加了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并伴随有多期部分熔融。因此,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变化,显示出大陆深俯冲与折返过程的差异性,以及大陆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张泽明董昕贺振宇向华
关键词:陆-陆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青藏高原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及资源量估算被引量:20
2006年
中国的南海一直被人们认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中国南海的水深、地热梯度及底部水温等地质资料,运用VisualBasic.Net编程分析在该海域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讨论其分布特征,并以此来评估该区域的水合物资源量.结果表明当地热梯度为0.06℃/m,在区域1中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其稳定带的最大厚度可达400m,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规则,从外向内逐渐增厚.但在区域2中由于受到水深和地热等因素的影响不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此时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0.55×104km3;当地热梯度随机取值时,该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0.57×104km3.通过对地热梯度取不同的值,估算得到在该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0.6×104km3.
葛倩王家生向华胡高伟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
广东三水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空间展布、岩石学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6
2006年
广东三水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晚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他们表现为以玄武岩类(SiO2=44.45%~54.46%;K2O+Na2O=3%~6%)和粗面岩-流纹岩(SiO2=59.23%~73.27%;K2O+Na2O=7.5%~12%)为主的双峰式特征。这些火山岩大致由十三期火山活动所形成,其中,早期形成以粗面岩-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晚期以玄武岩类为主的火山活动出现在盆地的中部。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随着盆地断陷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岩浆由来自浅部岩浆房向深部岩浆房转化的过程。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受区域地幔上涌-部分熔融所控制,盆地的断陷过程诱发了不同深度岩浆房内岩浆的喷发。三水盆地火山岩的不对称分布暗示了盆地的东侧向沿海方向的拉伸更加强烈。
董月霞肖龙周海民曾广策王方正王旭东向华赵太平柳小明
关键词:双峰式火山岩盆地动力学地幔上涌三水盆地
秦岭造山带武关杂岩石榴黑云片岩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长期汇聚的产物。该造山带以商南-丹凤缝合带为界分为早古生代的北秦岭造山带和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南秦岭造山带。武关杂岩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北缘,被认为是一套形成于弧前盆地的杂岩,原岩沉积时代为泥盆纪-早石炭纪,经历了晚石炭纪变质作用。本文对武关杂岩的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研究。该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榴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白云母、金红石和钛铁矿。变斑晶石榴石具有明显的生长成分环带,其核部以MgO含量增加和MnO降低为特征,幔部FeO含量逐渐增加,MgO、CaO和MnO逐渐减少,而在边部CaO明显升高,MgO、FeO和MnO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相平衡模拟和温压计计算结果表明,石榴黑云片岩具有复杂的顺时针P-T轨迹,早期进变质阶段(M1)为升温升压过程,峰期条件为~695℃和~8.3kbar,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和所含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及钛铁矿包裹体;中期退变质阶段(M2)是降温降压过程,达到~615℃和~6.2kbar变质条件,变质矿物组合是石榴石(幔)和包含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和钛铁矿包裹体;晚期是以近等温升压为特征的进变质过程(M3),达到~620℃和~9.1kbar条件,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边)和基质矿物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和金红石。M1和M2阶段的构造了一个"发夹状"的顺时针P-T轨迹,为俯冲带变质作用典型特征,表明岩石经历了早期俯冲和后来的折返过程。而以显著增压为特征的晚期进变质作用(M3)很可能表明岩石经历了又一期俯冲作用。因此,本研究表明武关杂岩中的石榴黑云片岩很可能处于俯冲通道之中,经历了多旋回俯冲与折返过程。
江媛媛向华张泽明
关键词:P-T轨迹秦岭造山带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正>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青藏高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对于青藏高原南部变质岩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认为这些变质岩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我们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不同时代...
张泽明董昕贺振宇向华严溶林彦蒿丁慧霞
文献传递
印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的相平衡模拟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中的泥质变质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岩石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矿物组成是石榴石+蓝晶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金红石,峰期变质条件是~820℃,13.0~13.5kb,表明印度大陆至少俯冲到了约45km深度,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加厚下地壳。高压泥质变质岩在进变质和峰期变质过程中经历了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反应引起的部分深熔,熔融程度可达27v01%,形成了花岗质成分的熔体,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源区。因此,青藏高原具有一个深熔融的中下地壳,为其侧向流动提供了有利的流变学环境。
向华张泽明董昕祁敏林彦蒿雷恒聪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深熔作用
北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变质作用被引量:11
2009年
对北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418.7±3.2Ma的谐和年龄。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表明,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遭受过较强的部份熔融,其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845℃,~0.85GPa。根据zr的溶解度模型进行部分熔融模拟计算,发现在峰期变质条件下,熔体中zr不饱和,在冷却到750~800℃时zr才达到饱和;同时锆石Ti含量温度计也给出了750℃左右的结晶温度。这些表明418.7Ma记录的并不是麻粒岩峰期变质年龄,而是峰期后冷却到750~800℃左右的年龄,麻粒岩的峰期变质年龄可能为430~445Ma左右。部分锆石边部具明显增生边,相对核部的变质锆石区域CL发光性强,且普通Pb含量高,U-Pb定年结果为404.7±6.5Ma,该年龄反映了404Ma左右的一次退变质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沿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次十分强烈的加里东期板块构造事件,期间的大陆俯冲碰撞或岛弧-大陆碰撞导致大陆壳充分加厚,北桐柏地区的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很可能发生在碰撞加厚的地壳基底。
向华张利钟增球张宏飞郑建平刘理
关键词:镁铁质麻粒岩锆石U-PB年龄变质作用
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与深熔作用
<正>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作为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缝合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也是一个典型的复合造山带,记录了长达300Ma的多阶段的汇聚过程。其中,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秦岭群记录了早古生代多期变质和强烈混合岩...
向华张泽明钟增球李晔周汉文祁敏雷恒聪
文献传递
藏南亚东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早古生代的花岗质片麻岩产出在青藏高原南部亚东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它们的SiO_2含量为68.04%~76.55%,铝饱和指数(A/CNK)为1.04~1.14,属钙性-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它们的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相对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三个样品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91Ma、512Ma和501Ma,代表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它们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8.1^+0.1、-5.9^-2.1和-4.8^+6.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440~1959Ma、1585~1826Ma和1028~1762Ma。本研究表明,亚东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包括I型和S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弱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具较高且正的锆石εHf(t)值,或相对集中的负的εHf(t)值。I型花岗岩显示岩浆弧花岗岩的特征。S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锆石εHf(t)值均为低的负值,且变化范围较大。本文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I型和S型花岗岩在喜马拉雅地体广泛存在,这为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苟正彬张泽明董昕丁慧霞向华雷恒聪李旺超唐磊
关键词:花岗质片麻岩早古生代冈瓦纳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正>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流体在变质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多重作用。发生于俯冲碰撞带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直接控制着壳-幔相互作用与物质再循环过程。扬子板块在三叠纪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地壳的俯冲...
张泽明董昕向华丁慧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