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危自根

作品数:15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地壳
  • 6篇地壳厚度
  • 5篇地壳结构
  • 5篇波速
  • 5篇波速比
  • 4篇接收函数
  • 3篇克拉通
  • 2篇地幔
  • 2篇地幔转换带
  • 2篇兴蒙造山带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岩石圈厚度
  • 2篇燕山带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深部结构
  • 2篇平均波速比
  • 2篇克拉通破坏
  • 2篇华北北缘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5篇危自根
  • 12篇陈凌
  • 4篇程骋
  • 3篇杨小林
  • 1篇夏英杰
  • 1篇崇加军
  • 1篇柳畅
  • 1篇包丰
  • 1篇吴为治
  • 1篇李志伟
  • 1篇陈凌
  • 1篇王鑫
  • 1篇陈伟文
  • 1篇王炳瑜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深部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4
2010年
华北克拉通的显生宙破坏在空间上是高度不均匀的。克拉通自身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差异及其周边块体的构造运动和相互作用,造成克拉通不同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在深部结构上留下印迹。因此,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能够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方式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对近年来基于华北内部结构计划(NCISP)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资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的深部结构图像进行介绍,并对比分析地壳、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区域变化,进而对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差异性以及破坏的方式和过程做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华北和扬子边界的构造薄弱带,具有克拉通全区最薄的岩石圈(~60 km)和明显减薄的地壳(〈35 km),是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整体性减薄和破坏最强烈的区域;东北部燕山地区和西北部鄂尔多斯北边界区域都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和壳幔结构显著变化的特征,反映了这些地区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空间不均匀性。燕山地区尖锐的Moho面、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小尺度变化可能是中生代多期挤压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区域伸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鄂尔多斯北边界附近稳定克拉通地区与新生代裂陷区壳幔结构的强烈差异和裂陷区的岩石圈减薄,则可能与克拉通本身的结构横向不均匀性以及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热—构造事件的影响有关。
陈凌程骋危自根
澳大利亚浅源地震研究进展和展望被引量:1
2016年
大陆内部地震尤其是浅震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对其研究十分重要.澳大利亚大陆被认为具有典型的克拉通地壳结构,虽远离板块边界但仍呈现一定的构造活动性,是研究稳定板内块体地震活动性的理想区域.本文调研分析了澳大利亚大陆地震研究进展,发现大部分区域的震源深度很浅,有一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裂,地震活动性与新构造特征以及现今动力场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新构造和大地测量学等有效地促进了对澳大利亚地震的理解,这为我国东部板内地震研究和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指导.
吴为治危自根陈伟文包丰王鑫夏英杰
关键词:板内地震地表破裂新构造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
陈凌危自根程骋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厚度地幔转换带
文献传递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周边地壳结构的区域变化: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的联合约束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内部及其周边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鄂尔多斯较低的上地幔顶部密度以及总体的地壳结构特征表明其主体可能还保留着前寒武纪地壳结构特征;其西南部边界附近厚的地壳和复杂变化的泊松比可能与早古生代祁连造山过程和后...
危自根陈凌
关键词:地壳结构泊松比
文献传递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被引量:60
2010年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
陈凌危自根程骋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厚度地幔转换带
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积层或沉积层和厚的壳幔过渡带共存都会使H-κ叠加失效;渐变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的H位于过渡带中间,且随着频率增大逐渐靠近过渡带上方;倒转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具有多极值,其结果可能反应过渡带内最大波阻抗界面上的地壳结构;1km·s^(-1)的V_P变化会导致H-κ叠加的H变化7km,而κ变化较小.实际资料分析表明:中北安纳托利亚H,κ和V_S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部分区域沉积层厚度<0.5km,局部地区壳幔过渡带厚度>3km;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切穿地壳,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存在残留古老的小陆块体.本文研究表明,仔细分析接收函数波形和其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且用其他地震学方法进行约束,有助于采用H-κ叠加方法获取复杂地壳结构信息.
危自根储日升陈凌崇加军李志伟
关键词:波形反演沉积层壳幔过渡带
华北克拉通地壳结构区域差异的接收函数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利用远震数据接收函数H-?叠加和前人发表的共823个台站下方的Moho面深度与平均泊松比信息,结合地形与接收函数振幅资料,共同约束华北克拉通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古老和改造的地壳共存,与区域地形和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东、中和西三块体地壳结构差异明显,整体大致处于重力均衡状态,中西部局部地区和东部均衡度较低.它们的平均Moho面深度分别为33,37和42 km,而平均泊松比分别为0.268,0.267和0.264.Moho面深度或泊松比异常主要分布在裂陷区,中部南北缘以及构造边界附近;鄂尔多斯核心表现出典型克拉通性质的Moho面深度和泊松比.三个区域Moho面深度与泊松比都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东、中部北缘接收函数振幅相对较大,裂陷及其邻区振幅相对偏低,燕山带和山西裂陷南侧振幅显示出小尺度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壳整体受到破坏减薄,中、西部地壳表现为局部改造.不同区域地壳结构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华北地壳改造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壳整体破坏可能主要由中新生代以来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中、西部地壳局部改造可能是其自身结构和性质的不均匀性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多次改造活化的叠加效果.
危自根储日升陈凌
关键词:泊松比
东北地区至华北北缘地壳结构的区域差异: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的联合约束
本文通过对分布相对均匀的127个固定台站下方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97个线性密集流动台站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东北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厚度(H)与平均波速比(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总体较薄,波速比变化...
危自根陈凌
关键词:华北北缘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波速比
文献传递
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的横向变化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9
2011年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_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台隆地壳中间厚两端薄,燕山带地壳厚度的变化相对平缓,而在兴蒙造山带内,以索伦缝合带为界地壳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厚趋势,并在缝合带附近变化迅速.V_P/V_S比值在整个研究地区也表现出显著波动,特别是在燕山带波速比横向变化明显,在靠近兴蒙造山带的边界附近(大致对应于南北重力梯度带位置)明显增高;而在兴蒙造山带波速比则相对偏低,且横向变化较小.燕山带与兴蒙造山带地壳结构特征的差异表明,燕山带在中-新生代可能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后期改造.南北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结构的明显改变,并结合前人观测到的该处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强烈横向变化,表明重力梯度带可能是一条岩石圈尺度的大型陆内构造边界带,其两侧地区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显生宙岩石圈演化过程.兴蒙造山带(索伦缝合带附近)以及辽东台隆地壳厚度的变化与地形相对应,而其波速比值也相对稳定,这可能反映了两个区域各自受到的地壳改造横向差异性相对较小,结构和成分相对均匀.
危自根陈凌杨小林
关键词:燕山带兴蒙造山带地壳厚度波速比
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p/Vs)的横向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p/V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
危自根陈凌杨小林
关键词:燕山带兴蒙造山带地壳厚度波速比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