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 作品数:81 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一五”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腰椎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 2007年
- 王丽萍刘茜陆江阳
-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椎体
- MODS模型急性肺损伤中肺间质树突状细胞致免疫耐受作用研究
-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肺损伤(ALI)中肺间质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紊乱和致免疫耐受作用的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Balb/c小鼠MODS模型,分为对照组和MODS急性肺损伤(Z...
- 王宏伟陆江阳刘茜赵敏杨毅李韶然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树突状细胞
- 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建立肺间质树突状细胞(DCs)的分离与纯化方法,为肺间质DCs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BALB/c小鼠肺组织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CD11c+免疫磁珠分选纯化DCs,流式细胞术鉴定分选DCs纯度,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孵育细胞生长状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Cs超微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肺间质DCs的CD11c、CD11b、CD86和I-Ab表型。结果:分选获得的肺间质DCs经鉴定,纯度为92.59%±5.62%,在RPMI1640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少数细胞形成小细胞集落。DCs超微形态观察显示细胞表面多见长1~2μm密集的树枝状突起,细胞器不发达,细胞核形不规则。90%以上肺间质DCs为未成熟状态或前体DCs,低表达成熟标志物I-Ab和CD86,并具有异质性,近40%起源于髓系细胞分化。结论:密度梯度离心和免疫磁珠分选是分离、纯化肺间质DCs的理想方法,获得的DCs纯度高、活性好、免疫表型稳定,但操作步骤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
- 王宏伟陆江阳田光刘茜赵敏杨毅康佳蕊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磁珠CD11C
- 战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树突状细胞调控作用与免疫防治策略
- 陆江阳胡森王宏伟吕艺刘茜田光李菲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严重创伤和感染后的严重并发症,免疫失衡/炎症失控是其主要发病机理,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该课题组提出假说:树突状细胞(DC)在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的启动与调控作用,调节DC的活...
- 关键词: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战创伤免疫调节治疗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 刘茜陆江阳王宏伟曲冰洁康佳蕊
- Flt3配体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脏器功能和结构的保护作用
- 2009年
- 目的观察Flt3配体(Flt3L)对酵母多糖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小鼠多脏器功能和结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MODS组(n=30)和Flt3L治疗组(n=30)。MODS组在致伤后腹腔注入生理盐水;Flt3L治疗组在致伤后第5 d起腹腔注射Flt3配体(5μg/kg),连续给药7 d。观察酵母多糖致伤12 d动物死亡率,检测各组血丙氨酸转氨酶活性(alanine aminotransforase activity,AL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镜下观察致伤后12 d动物肝、肺、肾、心等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酵母多糖致伤后12 d,MODS组小鼠死亡率达18%,Flt3L治疗组的小鼠死亡率为7%。MODS组小鼠血浆AIT、BUN和Cr在伤后12 d升高,而同时间点经Flt3L治疗的小鼠血浆AIT、BUN和Cr趋于正常,明显低于MODS组。MODS组小鼠肝脏、肺脏、肾脏和心脏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脏器实质细胞多呈变性与灶状坏死改变,而Flt3L治疗组小鼠上述病变明显减轻。MODS组小鼠CD4+T细胞数目减少,而CD8+T细胞数目呈明显增高,CD4/CD8比值显著下降;而Flt3L治疗组CD4+T细胞数目增加恢复至正常水平,CD4/CD8比值较MODS组明显上调。结论给予Flt3L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降低MODS期动物的死亡率,减轻脏器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对MODS期的脏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田光陆江阳王宏伟刘茜杨毅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FLT3配体树突状细胞病理学
- 非免疫缺陷原发性肺隐球菌病21例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总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结果男性15例,女性6例。有基础疾病4例,无基础疾病17例。肺部症状不典型,有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等;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结节影、块影、片影等,可伴有空洞、毛刺等;孤立结节影6例,病灶累及双肺15例。初期误诊为肺癌行手术切除7例,误诊为结核4例,误诊为普通肺炎7例。17例抗真菌治疗有效,4例抗真菌治疗后行肺叶切除。结论肺隐球菌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无明显免疫缺陷者也可发病,常误诊为肺癌、肺结核、肺炎,确诊多依赖病理活检。多数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少数需手术治疗。
- 王海燕文仲光肖燕庞晶琳郑华德刘茜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免疫抗真菌治疗
- PD-L1阻断改善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中脾脏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成对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L1)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改善耐受性DC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用磁珠法分离致伤小鼠脾脏DC和T淋巴细胞,测定脾脏组织中DC上PD-1、PD-L1、PIR-B的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IL-10的能力;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L-2的分泌水平。进一步将致伤组小鼠脾脏DC与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PD-L1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混合培养上清中IL-2、IL-12和IL-10含量。结果酵母多糖致伤后5天和12天组小鼠脾脏DC上PD-1、PD-L1及PIR-B的表达大幅上调,IL-12p70分泌减少,IL-12p40和IL-10分泌增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IL-2分泌减少。在致伤组DC与正常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PD-L1抗体可减轻致伤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的抑制作用,并改善DC上IL-12p70、IL-12p40和IL-10的分泌能力。结论酵母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的病程晚期,脾脏耐受性DC的形成导致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PD-L1抗体通过干预PD-1/PD-L1途径改善T淋巴细胞和DC的免疫活性。
- 吕艺刘茜赵敏陆江阳
- 关键词:酵母多糖
- 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认识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含量、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运用光镜、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80与CD86、I-Ab)与免疫荧光标记方法,观察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含量、分布与形态结构。结果:小鼠脾脏白髓与红髓中散在分布着体积较大的不规则形树突状细胞,含量以白髓边缘区最多,依次为白髓和红髓脾索。CD11c+DC约占脾脏细胞总数的3%,而CD205+DC约占脾脏细胞总数的2‰。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形成数个胞浆突起。胞核略长多有凹陷。胞浆低电子密度,细胞器不发达,无溶酶体和吞噬体。结论:多种树突状细胞标志物联合标记,结合光、电镜形态学观察,能够较全面反映小鼠脾脏内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分布特征,为树突状细胞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王宏伟田光杨毅李玲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CD11C共刺激分子
- 重度烫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 2011年
- 目的探讨30%烫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含量、活性变化及意义。方法复制C57BL/6小鼠30﹪烫伤实验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4 h、12 h、24 h、48 h及72 h组,每组10只小鼠。免疫荧光标记观察CD11c和共刺激分子CD86在脾脏DC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脾脏CD11c+DC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中见少量CD11c+DC;实验4 h和12 h组,脾脏CD11c+DC与CD86+DC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自实验24 h组,DC含量开始减少,其中反映DC活性的CD86+D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脾脏DC在烧伤后短时间内一过性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而后DC活性明显减弱且数量减少,提示烧伤后脾脏DC的变化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 曲冰杰刘茜王宏伟陆江阳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CD11CCD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