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静

作品数:2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脂肪
  • 7篇细胞
  • 6篇小鼠
  • 5篇脂肪细胞
  • 5篇老年
  • 5篇分化
  • 4篇肥胖
  • 4篇干细胞
  • 3篇代谢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胰岛素抵抗
  • 3篇受体
  • 3篇吡格列酮
  • 3篇细胞分化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格列酮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炎症
  • 2篇营养

机构

  • 29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作者

  • 29篇俞静
  • 22篇丁国宪
  • 15篇刘娟
  • 7篇狄文娟
  • 5篇程鹏
  • 5篇吕珊
  • 4篇张爱森
  • 4篇祁寒梅
  • 3篇孙岩
  • 2篇刘云
  • 2篇王龙
  • 2篇梅克文
  • 2篇王晨
  • 2篇谢宇
  • 2篇盛云露
  • 2篇佟蔷薇
  • 2篇吴琳
  • 2篇朱亭
  • 2篇金晓薇
  • 2篇姜敏

传媒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外妇儿健康
  • 1篇中华骨质疏松...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不同部位脂肪形态及功能的差异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和功能差异,为更好地解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D大鼠各部位脂肪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脂肪细胞大小和形态,行细胞RNA抽提及c DNA转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相关基因表达,抽提总蛋白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特异性功能蛋白表达。结果: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等内脏脂肪细胞较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大,肩胛间、肩胛下、脊柱旁等棕色脂肪细胞最小。棕色脂肪功能基因(UCP-1、Cidea、PGC-1α)在大鼠的肩胛下、肩胛间、甲状腺下、脊柱旁脂肪组织高度表达,与经典白色脂肪(附睾旁脂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下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如腹股沟、腋下、甲状腺旁)及内脏WAT(如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则以白色脂肪功能基因(AP2、HOXC9、Leptin)表达为主,与经典棕色脂肪(肩胛下脂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典皮下WAT(腹股沟皮下)和经典内脏WAT(附睾旁)的棕色、白色脂肪功能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等内脏脂肪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CP-1表达水平较高,与经典棕色脂肪(肩胛下脂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细胞大小以及炎症状态的差异,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脂肪的棕色功能差异可能与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王晨刘娟孙坤俞静丁国宪
关键词:棕色脂肪炎症代谢综合征
通过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研究肥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观察高脂饮食后骨量变化,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的分化情况,研究肥胖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诱导(high-fat diet,HDF)的肥胖小鼠模型,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肥胖小鼠和对照小鼠股骨远端的骨密度,非脱钙切片法测量骨组织形态学参数,同时取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评价成骨集落形成能力,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SCs分化过程中成骨成脂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结果:肥胖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股骨重量及骨密度均有明显增加,并且骨小梁厚度也明显增加。原代培养结果表明高脂饮食组的MSCs成骨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MSCs的成骨分化基因Runx2、Osterix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成脂分化基因PPARγ的表达量明显下调。结论:饮食诱导的肥胖可能对骨形成有保护性作用,并且跟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增强相关。
吴琳吕珊祁寒梅程鹏刘娟王龙俞静张爱森丁国宪
关键词:肥胖骨质疏松间充质干细胞
BVT.2733和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BVT.2733和吡格列酮(PGZ)对肥胖小鼠干预结果的异同,探讨BVT.273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对照组、BVT.2733治疗组、PGZ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分别给予BVT.2733、PGZ灌胃2周,放免法检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生化法检测血糖,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的mRNA表达。观察4组小鼠在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小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体重增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BVT.2733、PGZ治疗组鼠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空腹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P〈0.01);PGZ组血清脂联素含量升高、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表达明显上调(P〈0.05)。BVT.2733治疗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而血清脂联素含量、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VT.2733能够显著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其不能影响脂肪细胞的分泌功能。
谢宇朱亭钟毅刘娟俞静查娟明狄文娟丁国宪
关键词:胰岛素抗药性
体重指数、腰臀比和腰身比对2型糖尿病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人群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腰身比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联性。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2DM患者(A组,117例)和非T2DM患者(B组,130例)BMI、WHR和腰身比对T2DM发生的关联程度。结果 WHR和腰身比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P<0.05)。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后,仅有腰身比和年龄纳入回归方程(P<0.05)。腰身比做为预测变量时,其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腰身比预测T2DM的效果优于BMI和WHR。
王晨刘晋刘娟俞静丁国宪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重指数腰臀比
血清睾酮水平与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与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和治疗的63例健康女性,99例良性肿瘤,204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三组之间的血清睾酮水平的差异。将所有204例乳腺癌患者根据睾酮水平由低到高排序,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睾酮水平下4组乳腺癌患者ER、PR、Her2表达状态的比值比(OR)。结果:乳腺癌组血清睾酮水平与乳腺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和PR^(+)乳腺癌患者中血清睾酮水平分别高于ER^(-)和PR^(-)患者,而Her2^(+)乳腺癌患者中血清睾酮水平低于Her2^(-)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根据绝经与否进一步分层,其中T≥0.44 ng/mL组相对于T≤0.22 ng/mL组ER阳性表达的总体OR值为2.46(95%CI=1.04~5.86,P=0.042),绝经前OR值为3.77(95%CI=1.11~12.80,P=0.034),绝经后OR值为1.05(95%CI=0.28~3.92,P=0.945);T≥0.44 ng/mL组相对于T≤0.22 ng/mL组PR阳性表达的总体OR值为3.69(95%CI=1.60~8.49,P=0.002),绝经前OR值为4.80(95%CI=1.51~15.23,P=0.008),绝经后OR值为1.78(95%CI=0.47~6.71,P=0.396),结果显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中ER、PR的阳性表达与血清睾酮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Her2阳性表达与血清睾酮水平在总体、绝经前、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高血清睾酮水平与乳腺癌ER、PR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尤为显著。血清睾酮水平可以作为预测绝经前激素受体状态的标志物之一。
俞静郭浩伟吕明明陆迅陆澄王凤良
关键词:睾酮乳腺癌激素受体
游离脂肪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FFA(100μg/ml)刺激小鼠成纤维细胞株3T3-L1;构建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1,11β-HSD1)的SiRNA表达质粒pGCsilencerTM H1/TetO1-11β-HSD1转染到3T3-L1细胞中并稳定表达,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相关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CAAT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AAT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α,C/EBPα),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mRNA表达量的改变以及FFA刺激时11β-HSD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FFA刺激后,分化指标PPARγ、C/EBPα、LPL和FAS的mRNA表达量增加,促进了脂肪细胞的分化(P<0.01);同时11β-HSD1基因的表达增加(P<0.05);11β-HSD1基因沉默后,分化指标的mRNA表达量降低,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下降(P<0.01)。结论:FFA和11!-HSD1都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FFA的成脂作用可能通过增加11!-HSD1的表达实现。
俞静刘娟孙岩刘云丁国宪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3T3-L1细胞脂肪细胞分化
吡格列酮对ob/ob小鼠体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ob/ob小鼠体内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的影响,探讨PPARγ激动剂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同时引起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将ob/ob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6只)及吡格列酮组(16只),分别予空白溶剂及吡格列酮(10mg·kg-1·day-1)进行干预,在第2周及第6周时观察骨量的改变,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股骨及肾脏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表达量。结果吡格列酮可有效降低小鼠血糖(P<0.05),但同时也显著导致小鼠肥胖(P<0.01),并引起股骨重量的下降(P<0.01)。另外,在吡格列酮干预的过程中,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股骨VDR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至第6周时,吡格列酮给药组中小鼠股骨VDR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时,吡格列酮组肾脏VDR的mRNA表达量却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通过影响肾脏及骨骼中VDR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骨代谢,引起骨量下降,这可能是TZDs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姜敏狄文娟刘娟俞静程鹏张爱森查娟民丁国宪
关键词:吡格列酮维生素D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OB/OB小鼠
江苏正常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骨微结构的相关性
2016年
目的探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骨微结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3年至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体检的234例男性患者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对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采用TBS Insight软件进行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计算,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临床指标。结果 234例男性受试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是(46.19±19.41)nmol/L,25OHD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无明显相关性(r=0.060,P=0.390),而与骨微结构(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呈正相关(r=0.140,P=0.030)。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成2组:≤55岁组(n=108),>55岁组(n=126),对比≤55岁组,>55岁组TBS数值随年龄降低(P<0.05),而BMD、25OHD随年龄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年龄与TBS呈负相关(r=-0.230,P=0.001),但与BMD无相关性(r=-0.080,P=0.260)。多元回归分析在校正了年龄、腰围、臀围、血糖、HDL-C这些影响骨代谢的因素之后,25OHD(nmo/L)与TBS依然存在相关性(β=0.001,P=0.010)。结论血清25OHD水平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可能与骨微结构相关,TBS较BMD更为灵敏。
吕珊汤婷婷祁寒梅狄文娟程鹏俞静刘娟蔡金梅赖滨丁国宪姜敏
关键词:骨微结构骨密度维生素D
雄性C57BL/6J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功能的差异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研究雄性C57BL/6J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的棕色化功能差异。方法 :分离雄性C57BL/6J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棕色化、成脂功能的标志基因、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棕色化功能蛋白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结果:以肩胛间和肩胛下棕色脂肪为比较标准,其中甲状腺上、下部位脂肪的棕色化功能标志基因表达量最高,接近肩胛间和肩胛下;在肩胛间白色脂肪、腋下脂肪和肾周脂肪,上述棕色化标志基因表达量低于甲状腺周围脂肪;腹股沟皮下、附睾旁及肠系膜脂肪的上述棕色化标志基因表达最低。成脂功能的标志基因在皮下脂肪表达量明显高于附睾旁、肠系膜周围脂肪。脂肪细胞因子在白色脂肪特性的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有棕色脂肪特性脂肪;附睾旁脂肪、肠系膜脂肪中炎症因子表达量显著升高,皮下脂肪炎症因子表达量最少。结论:甲状腺上、下部位脂肪的棕色化程度接近经典棕色脂肪。肩胛间白色脂肪、腋下脂肪和肾周脂肪较甲状腺周围脂肪的棕色化程度弱,成脂功能、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与肩胛间、肩胛下棕色脂肪基本一致且均较强。腹股沟皮下、附睾旁及肠系膜脂肪具有白色脂肪特性。皮下脂肪大量分泌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表达量小,成脂功能强。附睾旁脂肪、肠系膜周围脂肪细胞因子表达量较少,但炎症因子分泌相对较高且脂解作用较强。
吕伊凡刘娟俞静盛云露丁国宪
关键词:脂肪细胞因子
中老年肥胖男性运动时不同的运动强度与脂肪动员的相关性研究
刘娟狄文娟俞静宗立翎冯丽丁国宪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