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玉玉

作品数:43 被引量:80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0篇气候
  • 23篇气候变化
  • 14篇气温
  • 11篇城市
  • 11篇城市化
  • 10篇降水
  • 6篇地面气温
  • 6篇降水量
  • 6篇城市热岛
  • 4篇日数
  • 4篇强降水
  • 4篇棉花
  • 4篇极端气温
  • 4篇极端气温指数
  • 4篇降水日数
  • 3篇气候学
  • 3篇气温变化
  • 3篇气温趋势
  • 3篇气温资料
  • 3篇气象

机构

  • 28篇中国气象局国...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中国气象局国...
  • 8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河南大学
  • 5篇铁岭市气象局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广州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辽宁省铁岭市...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3篇任玉玉
  • 28篇任国玉
  • 8篇李娇
  • 5篇张雷
  • 5篇千怀遂
  • 5篇孙秀宝
  • 4篇柳艳菊
  • 4篇张爱英
  • 3篇张思齐
  • 3篇陈峪
  • 3篇唐国利
  • 3篇周江兴
  • 2篇周雅清
  • 2篇曹丽娟
  • 2篇初子莹
  • 2篇张存杰
  • 2篇王涛
  • 2篇王涛
  • 1篇李庆祥
  • 1篇叶殿秀

传媒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初探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50mm)和相对阈值(95%,99%)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在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强度在鄱阳湖冲击平原附近减小,而在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任玉玉
关键词:极端降水
城市化对北半球陆地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近百年来地球表面的气候正经历一次显著的变暖,但由于观测记录中可能包含有城市热岛影响,由此造成的记录的长期偏差会影响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检验。目前国际上对城市化对气温观测记录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能受到选站方...
任玉玉
关键词:气温观测城市热岛温度变化气候变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被引量:62
2010年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面气温
风速对中国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正>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许多研究认为在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在有风的条件下强度最小。本文将1971-2000年作为参考时段,计算中国基准基本站自建站以来至2006 年各站每天平均温度的距平。确定各个台站每天风...
任玉玉任国玉张爱英
关键词:风速城市热岛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薛晓颖任国玉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
关键词:雷暴闪电冰雹地形气候学特征
1960~2008年江西省极端降水变化趋势被引量:36
2010年
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和50mm)和百分位数阈值(95%和99%)的极端降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雨和强降水频率的增加最为迅速,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最大;夏季各种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均有明显升高;冬季大雨和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有显著增加;春季和秋季极端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加,特别是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迅速;夏季暴雨和极端强降水强度有所降低或略有增加;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1990年代;极端降水的增加以发生频数的增加为主,降水强度的增加并不显著;近50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但高值区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在鄱阳湖平原附近减小,而在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极端降水强度的变化与地形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任玉玉任国玉
关键词:极端降水气候变化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未来气候耗能变化可能情景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7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集成结果,得到我国2020-2029和2050-2059年气温和度日变化的可能情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计算得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未来气候耗能变化的可能情景。结果表明:我国未来平均年总度日有显著的降低,总度日的变化有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和北方地区降低,南方地区有所增加;取暖度日普遍降低,降温度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20-2029年和2050-2059年度日变化空间格局相似,2050-2059年的变化幅度大于2020-2029年;未来我国南方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耗能有所增加,气候耗能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耗能变化空间格局有度日变化的作用,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一地区的各省(区、市)具体气候耗能变化值也有较大差异。
任玉玉任国玉千怀遂
关键词:气候变化度日
1951~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年日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年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日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年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日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年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年(1980~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日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战云健任国玉任玉玉李娇
关键词:日降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强降水
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34
2010年
在综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性质和强度。在城市台站和局地尺度上,多数研究均发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明显;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地区,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采用严格遴选乡村站资料的分析都得到了城市化影响很明显的结论。在中国大陆地区,国家级气象台站年平均地面气温的上升趋势中,至少有27.3%可归因于城市化影响;对于全球或半球陆地平均气温序列而言,研究工作还很不充分,但一般认为城市化影响较小,可能不超过总增温的10%。现有研究还表明,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随时间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近半个世纪长序列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对欧洲地区的明显影响可能主要发生在20世纪早期甚至19世纪后期。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包括研究覆盖的区域和时间段有限、乡村站遴选标准不统一、城市化影响偏差订正方法有待完善等。
任玉玉任国玉张爱英
关键词:城市化地面气温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
利用卫星遥感影象资料遴选地面气温参考站的方法
在全球陆地上,许多气象站记录的地面气温资料序列中还存在着城市化影响偏差。检测和订正这种局地人为增暖偏差,要求遴选可靠的参考气象站点。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下垫面影像资料,绘制地表亮度温度等值线,根据气象台站在遥感地表温度场中...
任玉玉任国玉
关键词:地面气温参考站卫星遥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