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雷

作品数:27 被引量:261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气候
  • 11篇气候变化
  • 8篇气温
  • 6篇气象
  • 5篇海表
  • 4篇气象站
  • 4篇降水
  • 4篇城市热岛
  • 3篇单次
  • 3篇极端气温
  • 3篇极端气温指数
  • 3篇海表温度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2篇订正
  • 2篇预报场
  • 2篇云量
  • 2篇数据融合
  • 2篇气温变化
  • 2篇气温序列

机构

  • 1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0篇中国气象局国...
  • 9篇中国气象局国...
  • 5篇天津市气候中...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天津市气象信...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建筑科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安徽省人工影...
  • 1篇沈阳区域气象...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作者

  • 27篇张雷
  • 12篇任国玉
  • 6篇师春香
  • 5篇徐宾
  • 5篇任玉玉
  • 5篇孟凡超
  • 4篇郭军
  • 3篇潘旸
  • 3篇刘江
  • 3篇周自江
  • 2篇宇婧婧
  • 2篇李娇
  • 2篇谷军霞
  • 2篇熊明明
  • 2篇张爱英
  • 2篇徐文慧
  • 2篇冯亚文
  • 2篇朱智
  • 2篇韩帅
  • 2篇姜志伟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第三届区域气...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卫星气候资料的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被动微波卫星海冰密集度气候资料,分析了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和密集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减少,南极海冰面积增加,变化趋势分别为-0.569×10~6km^2·(10a)^(-1)和0.327×10~6km^2·(10a)^(-1),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两极海冰面积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两极总海冰面积出现了下降,变化趋势为-0.242×10~6km^2·(10a)^(-1)。年海冰密集度在北极地区普遍减少,而在南极地区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威德尔海、罗斯海北部海冰密集度增加,趋势超过了10%·(10a)^(-1),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的海冰密集度出现下降。北极各月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7-10月海冰面积减少明显,其中9月减少最显著,趋势为-0.955×10~6km^2·(10a)^(-1)。南北极海冰冻结和融化的时间不完全对应,北极融化与冻结时间基本平衡,南极海冰冻结时间明显长于融化时间。南极年内海冰面积的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北极极小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最显著,达到了-0.636×10~6km^2·(10a)^(-1)。南极极大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后移明显,趋势为0.733候·(10a)^(-1);极小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非常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张雷徐宾师春香周自江任国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冰卫星
东亚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东亚地区1951-2011年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全部气象站极端气温及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从气候学角度来看,东亚地区1951-2011年平均Tmin、Tmax、Tmean显著增加,在此期...
张雷任国玉任玉玉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长江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60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0年-2009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和干流区屏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控制站同期径流资料,分区域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年降水量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分别分布在屏山站以上流域和屏山站以下流域;屏山站以下流域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近50年呈现下降趋势,屏山站以下流域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是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②整个长江上游月降水量趋势从1月-7月以上升趋势为主逐渐转变到8月-12月以下降趋势为主,且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有从3月份至9份月由屏山站以下流域开始逐渐向长江源头过渡的趋势,到9月份整个长江上游基本呈减少趋势;③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屏山站以下流域寸滩和宜昌站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的主要原因是5月-11月径流的减少,且秋季下降显著,而屏山站春、夏、冬和年径流呈上升趋势,且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很显著;④整个上游地区面雨量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面雨量与径流量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相关性都较显著。屏山以上流域隔月相关比同期相关性强。
冯亚文任国玉刘志雨吴吉东张雷
关键词:长江上游降水径流面雨量气候变化
全球多源海冰密集度融合资料研制试验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发展一套全球多源海冰密集度逐日融合资料,以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EUMETSAT)海洋海冰应用中心(OSI SAF)海冰密集度数据、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的MWRI和VIRR全球海冰密集度数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NISE海冰密集度数据、美国国家冰中心(NIC)的IMS北半球海冰数据为观测数据源,以ERA-Interim模式数据为背景场,采用以下方案开展融合试验。首先,对各数据源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其次,以OSI SAF海冰密集度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方法订正其他卫星资料的系统误差;然后,根据订正后的误差生成超级观测场;最后,利用STMAS方法将超级观测场和作为背景场的ERA-Interim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全球逐日0.25°分辨率海冰密集度融合试验数据。通过与国际广泛使用的OISST、OSTIA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比,评估融合试验产品的质量。结果表明:融合方案中的PDF方法通过调整非基准资料的概率密度分布,实现非基准资料和基准资料概率密度分布一致,从而使3种海冰密集度卫星资料系统误差均显著减小;STMAS方法能够将超级观测场和背景场进行有效融合,生成融合试验产品;风云卫星数据的使用提高了融合数据生产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融合方案考虑了卫星数据源的时效性、获取的稳定性等因素。融合产品与OISST和OSTIA海冰密集度数据的空间分布在南、北极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均超过0.985,与OISST和OSTIA的偏差分别为−1.170%和0.276%,融合试验产品整体偏差介于两种资料之间,反映了试验产品系统误差较小的良好特性。可见,融合方案能够满足实时业务需要,融合试验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
张雷徐宾徐宾师春香师春香徐梅
气温、CO_2浓度和降水交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气温、大气CO_2浓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而不同的气候因子对作物的影响并非独立的,多气候因子交互作用对作物的影响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研究不同气候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其结果更接近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了解作物甚至作物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真实响应.国内外关于不同气候因子对作物影响的报道较多,要全面总结不同气候因子交互作用对作物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文只对近年来有关气温升高、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降水变化交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评述,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孟凡超郭军周莉熊明明张雷
关键词:气温升高CO2浓度升高降水变化作物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条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徐明洁刘江董秋婷温日红张雷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
北半球海冰密集度数据实时快速生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北半球海冰密集度数据实时快速生成方法,通过使用MWRI卫星轨道数据实时滚动生成指定时间段内的MWRI等经纬度海冰密集度数据;将MWRI等经纬度海冰密集度数据与OSISAF、VIRR、IMS海冰数据合成,得到海...
张雷徐宾徐梅廖志宏师春香谷军霞周自江王锐史得道梁冬坡司鹏左涛陈凯华姜罕盛郭阳黄纯玺年飞翔金津
单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效应的识别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次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张雷任国玉任玉玉
关键词:极端高温自动气象站
近50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为充分利用降水资源,采用东北地区16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的降水量地面观测资料,并对该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夏季降水量在300~400mm,总体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存在明显的降水高值区,夏季降水量达到600mm以上。近50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在辽东半岛与长白山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黑龙江中部降水量明显减少,部分区域的减少趋势超过^(-1)5 mm·(10a)^(-1)。吉林南部与辽宁东北部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变化趋势达到10~15mm·(10a)^(-1)。
张雷
关键词:降水量气候变化
基于FY-3C微波辐射成像仪海表温度产品的偏差订正方法研究
2020年
提出一种针对FY-3C搭载的微波辐射成像仪(MWRI)海表温度产品的分段回归偏差订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气候态海表温度数据,建立与关联实测海表温度相匹配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模型中关联变量的误差分析,选择最优样本进行分段回归,以实现对海表温度数据的重新估计。通过对MWRI海表温度数据的偏差订正试验表明,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的订正结果无论在误差指标的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序列上,都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概率密度函数偏差订正方法的结果。其中,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订正后的海表温度产品误差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从订正前的0.9—1.0℃,减小到0.8℃左右,而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相应的订正误差仅为0.6℃左右,订正效果有明显改善。
廖志宏徐宾张雷师春香周自江
关键词:偏差订正海表温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